娛樂圈中有“紅氣養人”的說法,是說一個人在走紅之后,心生歡喜,眉目舒展,變得光彩照人。
這種良好的狀態,會為他吸引來更多的流量,帶來更多的機會,讓聲名鵲起的他熱度更盛。
這就是“馬太效應”的體現。
馬太效應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提出,指的是:越是擁有,越有可能得到更多,以至于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生活中,有些人日子越過越好,有些人卻陷入惡性循環,正是“馬太效應”在顯靈。
想要人生開掛,就要堅持做正確的事,多花時間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上,日有寸進,進而憑借積累優勢,得到更多,從而進入正向循環。
利用好“馬太效應”,做好以下4件事,你也可以變得越來越“富有”。
訓練自己的正向思維
羅素曾說:“悲觀者稱半杯水為半空,樂觀者稱為半滿。”
有的人只盯著自己缺少的,耿耿于懷;有的人則更關注自己擁有什么,心懷歡喜。
后一種人,就是擁有“正向的思維”的人。
正向思維是可以通過后天訓練習得的。
在《納瓦爾寶典》一書中,作者納瓦爾稱,他會在日常生活中,刻意訓練自己的正向思維。
比如,在覺察到對人評頭論足時,他會立馬叫停自己的思緒,問問自己能否換個角度給出正面解讀。
起初這樣做,他需要花費一番理性分析,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只需要一秒鐘,他就能停止抱怨,看到事情積極的一面。
當我們訓練出自己的正向思維,便會下意識地擺脫抱怨,生出歡喜心。
心態對了,精氣神便起來了。以昂揚的姿態去應戰,事成的概率自然比較大,人生也會因此進入良性的循環中。
有個同事,她老公外調異地三個月,于是接送孩子的重任,便轉移至她身上。
起初她愁眉苦臉,但轉念就笑了。她說,正好可以借此機會,鍛煉車技。校門口的路擁擠不堪,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混行,但越是難走的路越磨煉人。
擁有正向思維的人,總是把困難當作歷練,當作自我迭代的機會。
正如董宇輝所言:
“從來不是命運刻意為難你,而是你的認知阻礙了你。”
消極的思維模式,會讓人不自覺地放大負面效應,將當下單一的挫折,泛化到整個人生中。
被消極思維裹挾的人,戾氣重重,牢騷太盛,渾身散發著“火藥味”。人生也因為狀態不佳,頻頻出錯,陷入惡性循環。
讓好習慣成為本能
自媒體人粥左羅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曾經,他因熬夜嚴重,身體出現了問題。最近兩年,他痛改惡習,養成了早睡早起的習慣。
他每天晚上十點上床,以此目標倒逼自己早早洗漱,即便是在外面應酬,也要提前趕回家。
因為睡得夠早,所以早起并不困難。堅持下來后,他發現早晨工作效率更高,因為早晨不會有電話微信打擾,更能專注地投入。
因為早睡,他戒掉了夜宵,擺脫了越吃越胖的魔咒。
為了按時入睡,他拒絕把手機帶進臥室,避免了躺床上刷手機,越刷越睡不著,以至于第二天早上起不來的惡性循環。
張愛玲曾說:“年紀大了,便一寸一寸陷入習慣的泥沼里。”
很多時候,我們活在一種慣性里,及早養成一些好的習慣,是對余生最好的投資。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好的習慣愈多,則生活愈容易。”
人生因好習慣,而進入良性循環。
作家馬伯庸常年堅持跑步。他每隔一天,就會跑六七公里。
跑步不僅讓他的身體更健康,精神狀態更好,還為他帶來了很多寫作靈感。
人在運動的時候,思維是最活躍的。在一次跑步的過程中,馬伯庸靈感迸發,為了不打斷它,他一連跑了10公里。
其實最初選擇健身,他也有些不情愿,但堅持了一段時間后就嘗到甜頭了。
人生下半場,想要毫不費力地生活,就要及早鎖定目標,強迫自己熬過新習慣養成的不適期,把它變成自身的本能。
早睡早起,強身健體,是老生常談的勸誡,但也確確實實藏著人生正向循環的密碼。越早建立起好習慣,越是后福無窮。
讓自己有事可忙
季羨林先生在《老年十忌》里曾說,人忌無所事事。
讓自己有事可做,忙碌起來,身心頭腦都會得到鍛煉。
古籍版本目錄學家沈燮元先生,自退休后,三十年來一直保持“工作”的狀態。
98歲高齡的他,每天乘坐公交車,九點準時出現在圖書館里,開始一天的工作,直至下午五點才收工。
這些年來,他忙于整理、編纂清代著名藏書家黃丕烈的題跋集,手寫完成了八十萬字書稿。
常年的工作,并沒有使他更勞累,更衰老,他說他身體素質很好,平常很少感冒,鮮少去醫院。
相比于同齡人,他精神矍鑠,思維敏捷,記憶力絲毫不減當年。
讓自己忙起來,看似事情纏身,身心被羈絆,但也會因此獲益良多。
羅曼·羅蘭曾說:“生活中最沉重的負擔不是工作,而是無聊。”
無聊終將使我們滑入深淵,讓人生陷入惡性循環。
老舍在《駱駝祥子》中講,祥子在遭受了一連串的打擊后,徹底墮落,不再像以前那樣勤奮,他找各種理由偷懶,讓自己閑著。
閑則百無聊賴,更容易沾染惡習。
之前,祥子煙酒不沾,一心拉車掙錢,如今閑下來,煙酒成癮。
因為閑著,所以掙不來錢,越過越窮,越窮越惱,越惱人生越不順遂。
《顏氏家訓》中說:“習閑成懶,習懶成病。”
一個人太閑,長時間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僅各項謀生能力會退化,身心狀態也會越變越糟糕。
忙一點,其實是讓我們的人生漸入佳境,在日拱一卒里積健為雄,獲得能力的提升,也收獲價值感成就感。
人生在世,有事可做,能發光發熱是福氣,無所事事,陷入人生的虛無里,終將拖垮我們的人生。
守住日常生活的節奏
臺灣作家蔡穎卿曾說:
“在廚房為家人忙碌,是我給孩子生活安全感的重要訊息。家事不只是家事,而是一種生活的秩序。”
規律飲食,不只是養生,更是我們生活秩序感,節奏感的體現。
早中晚一天三次,我們在坐下來好好吃飯里,收獲一種安心感,覺得日子如常。
因為丈夫工作的緣故,作家蔡穎卿有長達12年的時間,需要往返于臺北和曼谷兩地。
她在臺北經營著一家餐廳,遷居曼谷后,她不想放棄自己鐘愛的事業,所以需要不時地飛回臺北處理重要事務。
奔波不定的日子,她依然堅持料理三餐,規律飲食。
無論生活怎樣忙亂,只要按時坐下來好好吃飯,就可以穩住身心,獲得對生活的掌控感。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飲食有節,身體才能安然無恙,身安則道隆,日子才會越過越好,反之,生活則會陷入失序的混亂中。
有個漫畫家朋友,她有段時間生活任性,飲食不規律,總是餓了才想起來點外賣,常常饑一頓飽一頓。
結果,腸胃病反復發作,不得不住院治療。
生病期間,她沒心力創作,稿費中斷。加之平常不注意儲蓄,所以陷入了經濟危機。
生活節奏被打亂,是惡性循環的開始。及時覺醒,矯枉修正,才能回到正向循環的道路上。
按時三餐,是一個成年人最基本的自律,也是成年人對自己最基本的愛。
好好吃飯,守住日常生活的秩序和節奏,才能穩住生活的基本盤,一切才會有向好的可能。
寫在最后
韓劇《我的解放日志》里,有這樣一句話:
“不管是錢還是愛情,隨便你擁有些什么,自然而然會變得善良。”
我們因為擁有,變得和善友愛,愛出者愛返,這份好會反哺出更多的友情乃至合作機會。
人生的愈來愈好,與其說始于擁有,不如說始于行動。及早行動,便能早早將人生切入正向循環中。
所以余生,愿我們:
抱持成長性思維,自我馴化,修煉出樂觀向上的好心態;
主動吃苦,強迫自己養成早睡早起并且健身的好習慣;
讓自己忙碌起來,在不斷做事里優化自己,實現自我成長;
好好吃飯,守住健康之本,穩住日常,讓生活不亂陣腳。
作者簡介:lady白白,富書專欄作者,富小書的人,做個俗人,但保留幾分文藝,本文首發公眾號:富小書(ID:fxsfrc),你身邊最好的閨蜜,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