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說:“每一個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站在人生舞臺上,孩子是光芒萬丈,還是暗淡無光,取決于父母的說話方式。
作者:余生暖暖
來源:爸媽進化論原創
上周五,兒子放學一回家書包都來不及放下,便開始大聲喊:“我考了A!A!是A!”
正當我想要夸他時,孩子爸爸卻問:考A的多不多?
兒子興奮地說:還挺多的,還有幾個A+呢。
爸爸質問道:為什么別人都能考A+,就你這水平還好意思出去玩?
兒子眼里的喜悅很快散退,低著頭默不作聲。
作為老母親,我見證了兒子這一路的進步:之前因為幼升小沒有報班補課,所以進到小學后基礎偏薄弱,造成了語文課有些跟不上,所以每次語文考試都是C。我一直安慰他,慢慢來,我們總會趕上去的。
之后,我壓縮了他的玩耍時間,每天陪他溫習課本,拼讀字詞、做練習冊、訂正錯題。
用了小半年,這次兒子總算從C考到A,多么值得鼓勵的一件事,可如今爸爸卻用一兩句話,就把他的滿心歡喜和自豪全給澆滅了。
父母可以隨口就說出一些否定、打擊孩子的話,但孩子的自信卻要花漫長的時間才能建立起來。
有的父母明明是想激勵孩子再接再厲,哪怕心里是認同孩子的,但怕孩子太飄了,偏要說反話。
結果卻事與愿違,在“毒舌教育”下,孩子并沒有變成父母期盼中的那般優秀。
“刀子嘴”教育
是很多父母的常態
提起刀子嘴豆腐心,很多人都不陌生,畢竟,這是太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常用的方式:
“就你這脾氣,難怪和誰都相處不來”
“叫你多穿點衣服,這下好了吧,感冒了吧!”
“為什么別人可以,就你不行。”
父母的本意是想讓孩子冷靜下來好好溝通,與他人處好關系;明明是心疼孩子著涼;
希望孩子可以再努力一點像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優秀。可偏偏這些關心和擔憂的話一到嘴邊,全變成了冷冰冰的狠言惡語。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曾說:“我們究竟從哪里得到這樣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想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讓他感到更糟糕?”
不得不說,有些父母對越是親近的孩子,說話就越是肆無忌憚。
綜藝節目《向往的生活》里,宋丹丹曾直接被罵上熱搜。被罵的原因很明顯,宋丹丹全程對巴圖打擊、否定、嫌棄、不滿:
“小時候沒一次能讓我笑著開家長會。”
“什么都不會干,我生了個廢物兒子”
“跟民政局說一下,我換兒子。”
因為恨鐵不成鋼的期待,讓宋丹丹忍不住對巴圖使用各種語言暴力。在熒幕前如此羞辱巴圖,宋丹丹難道不愛自己的孩子嗎?
當然愛。
前夫對離異再婚后的小兒子關愛有加,對巴圖卻多年不聞不問,更是拒絕和巴圖相見。宋丹丹為巴圖感到不公,直接手撕前夫人前虛偽的“慈父”形象。
宋丹丹還通過自己的人脈為巴圖鋪路,爭取了很多影視資源,帶著巴圖參加各種節目。
生活中,像宋丹丹這樣的父母并不少見,做著最溫暖的事,卻說著最狠的話。
可孩子非但感受不到“為我好”的心意,反而一次次遭到父母的語言凌遲。
父母的愛,終究敗在了不會好好說話上。
父母愛錯了方向
孩子滿身是傷
央視《心理訪談》節目中有一期講述了女孩成金在父母的“詛咒”下,一語成讖的故事。
當年,成金的出生屬于超生,為此父親丟了糧廠的工作。從此父母對成金寄予厚望,希望她將來一定要混出個人樣。
從小成金點子多愛折騰,滿心歡喜設計出一款多功能運動鞋,母親卻說:“弄這干啥,這有啥用,有人穿嘛,看書去!”
成金設計的衣服,母親更是看都不看一眼。
母親一次次地否定成金:“將來你成事了,我給你跪下”“你要是能成事,狗都能成事”。
誰能想到長大后的成金真的印證了母親口中“一事無成”的預言,非但沒能為父母爭得一口氣,反而在家啃老十年。
很多父母并未意識到自己的溝通方式是暴力的,可孩子的自信和沖勁卻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語言刀子下消磨殆盡。
這種痛苦,孩子或許要用一生去治愈。
《依戀與12種親子關系力》一書中,女孩CC小時候無論做得再好,也從未得到過母親的鼓勵和肯定,即便長大后她依然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和價值。
所以,她勤勤懇懇工作10年都不敢往上爬,不敢拒絕同事,不敢反駁領導,害怕一切沖突。
在婚姻里敏感脆弱,無限放大自己的痛苦,想要孩子卻不敢生,把生活過得一團糟。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說:來自父母打擊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它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扎在子女的心頭。
那些打擊、辱罵的語言會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在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他們無法自我欣賞,面對美好的事物只覺得“我不配”,甚至無法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
父母的愛用錯了方向,帶來的不是教育,而是無盡的傷害。
最好的語言,
藏在父母的每一次信任和鼓勵中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曾提出了“皮格馬利翁效應”:
人們會下意識地接受,來自自己喜歡、信任的人的暗示或影響,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期待效應”。
父母期望孩子變成什么樣,就朝著那個方向暗示,孩子真的能變成你口中的樣子。
短片《努力一點點》中,男孩熱愛踢足球,可教練對男孩媽媽直言:孩子沒天賦,而且基礎差。
媽媽為了守護孩子的夢想,對孩子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教練說你很努力,現在時不時還能用頭頂球了。
孩子一聽高興,轉身就去練球。可接下來的練習,他和大家的差距還是很大,根本追不上他們。
媽媽蹲下身安慰道:沒關系,只要每次努力一點點,超過你前面那個人就好。
每次轉身都有媽媽的鼓勵,男孩不怕受傷不畏苦難,每天都努力一點點,超越一點點。
最后,他真的做到了頭球進門,創造了奇跡。
這樣的奇跡,不僅僅出現在短片中,也發生在泰國一對種豆芽的母女身上。
女孩看到豆芽很暢銷,萌生了種豆芽的想法。
靠賣菜謀生,只有小學文化的媽媽鼓勵她去嘗試,可中途失敗了很多次。
媽媽無條件信任她,一次次地鼓勵她:沒關系,我們再試一試。最終,女孩成功種出了豆芽。
正是這份來自媽媽的“我們試試”的鼓勵,讓她有勇氣面對困難和失敗,不斷嘗試和探索,最終考取了生物學博士,拿到了Sarnrak project獎學金。
女孩和母親的故事后來還被拍成短片廣泛傳播,感動了全網,讓無數人看到語言的力量足以成就一個孩子。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助推劑,用積極正面的語言鼓勵孩子前行。
為人父母,都想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其實,最簡單有效的“雞娃”方法,就藏在自己的嘴里。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惡語,是摧毀孩子自信的殺手。
良言,是指引孩子前行的明燈。
就像一句話所說:孩子的世界,源于父母給他的人生信條。
深以為然,父母怎么對孩子說話,孩子就將收獲怎樣的人生。愿每個父母,都能懂得和孩子好好說話。
共勉。
作者簡介:余生暖暖,富書專欄作者,家有7歲男孩,與他共成長,文章首發公眾號: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