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這樣一句話:“幸福不在懷念的過去,也不在追逐的未來,而在我們擁有的當下。”
曾經,我們終其一生,都在用盡全力去追尋所謂的幸福。
兜兜轉轉之后,才明白,身邊擁有的才是簡單的快樂。
人生的幸福,不在于你想得到的一切,而在于你所擁有的當下。
在每個平凡的日子里,和愛的人一起享受當下擁有的幸福,才是人間最美好的光景。
給情緒做加法
英國作家薩克雷曾說:“生活好比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笑;你對它哭,它就哭!”
很多時候,我們眼中只看到自己所失去的,各種煩惱、焦慮、壓力便會接踵而至,心情會變得晦澀暗淡。
如果換一種思維,用心去看自己所擁有的,便會撥開烏云見月明,收獲意料之外的驚喜。
決定我們情緒好壞的往往不是外界環境,而是我們自己。
曾看過一個富有哲理的故事:
有一位年輕人,在大學畢業時,為了和女朋友一起留在這個城市,通過自己的努力,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
然而,命運之神沒有一直眷顧他。由于種種原因,他的工作丟了,女朋友也離他而去。
失業、失戀又失意,人生的打擊莫過于此,這讓他一度感到頹廢和沮喪。
可年輕人并不甘心于失敗的現狀,便找到一位有名的心理咨詢師,想尋求解決辦法。
他愁容滿面地向咨詢師傾訴:“我工作沒了,女朋友也離我而去,我現在真的是一無所有。”
咨詢師沉思片刻后,笑著說道:
“怎么會是一無所有?想一想,從前的你,到現在的你,都經歷了什么?”
“相比從前的你,現在的你不僅擁有了大學文憑,歷經了一段豐富的感情體驗,還擁有了一定的社會閱歷和工作實力,怎么能叫一無所有?”
“雖然你失去了一些東西,但卻得到更多的經歷、感悟和成長,這些都是你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咨詢師的一番話,讓年輕人茅塞頓開,心情變得愉快起來。
古語有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無論是曾經失去,還是現在擁有,關鍵在于你怎么看待。
多看自己擁有的,少看自己失去的,才能擁有良好的心態。
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加法思維”。
研究表明,當人們運用加法思維時,更容易被積極情緒影響。
這時,大腦會分泌一種有益于身心的荷爾蒙--腦內嗎啡,可以使人心情舒暢,保持最佳的精神狀態。
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去看待自己擁有的,才能在平淡中體會擁有的幸福。
從平凡的經歷中,去挖掘更多的美好,才能體驗成長帶來的樂趣。
正如心理學家米切爾·霍德斯所說:
“我們周邊的環境從本質上說是中性的,是我們給它們加上了或積極或消極的價值,問題的關鍵是你傾向選擇哪一種。”
你的選擇,無關環境,只在于自己的內心。
給情緒做加法,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汲取不平凡的美好。
給欲望做減法
心理學家休·麥凱在《欲念心理學》中,曾提出“欲望—幸福”曲線。
人生的幸福感,是和一個人內心的欲望大小有關的。
當欲望很小時,隨著欲望不斷增加,人生的幸福指數也隨之增高;
可隨著欲望達到一定程度,欲望越多,人生的幸福指數反而跌到谷底。
內心想要的太多,卻始終得不到滿足,幸福感會逐漸消失殆盡。
前段時間,轟動全網的“毒妻案”判決事件讓翟欣欣再次成為熱搜話題。
她年輕漂亮,學歷又高,家庭條件也不錯,按理說,找個門當戶對的伴侶,可以幸福地過一生。
但她不甘于這樣平凡的生活,有意接近蘇享茂,騙他結婚,圖的只是他的錢。
蘇享茂內心也默認了這一切,他心甘情愿給她錢,以為只要給錢就能滿足她、留住她。
然而,人性欲望的底線是常人所無法想象的。
就算最后把所有家當都給了她,她也依然沒有放過他。
人性的貪婪和欲望讓翟欣欣走上了歧路,害人害己。
行走在欲望的邊緣,就像被拉進無底的黑洞,被牢牢地糾纏和消耗,直至墜入深淵。
只有減少繁雜的欲望,丟掉不切實際的欲念,才不會在浮華的世界里迷失自己。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厭倦了名利的追逐,獨自來到瓦爾登湖畔,決定摒棄物質的繁雜,遠離塵世喧囂,在這里隱居。
這意味著過去的一切已不在,生活將從零開始。
他開始學著搭建木屋、制作家具、開墾荒地,進行每一次新的嘗試,漸漸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簡樸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使粗茶淡飯,卻能怡然自得。
極簡的欲望,讓他不再過度關注物質,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和學習,豐盈自己的內心。
簡單的生活,充實的內心,讓他感受到久違的幸福。
相反,他的朋友和鄰居們,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被各種物質需求所困,活成了欲望的奴隸。
被物質的欲望遮蔽了雙眼,心會越來越累;只有卸下欲望的負擔,才能過得輕松自在。
《莊子·逍遙游》曾說:“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鷦鷯和鼴鼠尚且如此,人更應當懂得知足常樂。
行有所止,欲有所制。
唯有不被欲望所束縛,不被欲念所裹挾,才能在這物欲橫流的世界里,耐得住平凡,守得住清歡,握得住幸福。
一個人越活越幸福的跡象,從給欲望做減法開始。
給愛好安個家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
熱愛閱讀的你,遇見喜歡的書,會手不釋卷,沉醉其中而久久不能釋懷;
喜歡畫畫的你,創作時專注而平靜,任憑時間流逝,仍然沉浸在自己的畫中;
愛好音樂的你,在指尖觸碰琴鍵的一瞬間,音樂會隨著心情,自然而然地流淌……
當你渾然忘我地專注于所熱愛的事物,全然忘記外界環境的存在,內心會越來越寧靜,變得充實、愉悅,充滿幸福感。
這種極致的體驗,有一個很傳神的名字—“心流”。
心理學家米哈里曾說:“幸福,就是心流時刻。”
如果一個人能隨時隨地進入“心流”狀態,而不受外界影響,就已經拿到了通往幸福之門的密匙。
當谷愛凌從滑雪大跳臺上縱身一躍,瀟灑的身姿在空中連續翻騰,劃出一道完美的弧線……
對自由式滑雪的執著和熱愛,在每次比賽中全身心投入,令她盡情享受在冰雪世界里肆意飛行的感覺。
真心熱愛滑雪,享受比賽過程,讓她在冬奧會上一舉奪冠、大放異彩,也讓她的體育事業越走越長遠。
知乎大V李栩然曾分享他進入心流狀態的三種秘訣:遠離消耗注意力的環境,刻意訓練進入專注模式,努力激發專注的心流。
閱讀和寫作常常令他忘記時間的流逝,讓他能隨心所讀,從心所欲,應心而寫。
每拿起一本書,會情不自禁地被書中智者的思想所吸引,沉醉其中;
每坐在電腦前,腦海中思緒翻涌,敲出那些治愈內心的文字,暢快淋漓。
無論是運動,還是寫作,真正的心流都是需要付出和創造的。
只有歷經創造性的思考或勞動,才能獲得巔峰、愉悅的心流體驗。
越是艱難困苦、聚精會神,越是身心愉悅、幸福滿足。
愛因斯坦在寫給孩子的信中說道:"當你沉醉于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你甚至都沒有留意到時間的流逝。我有的時候過于埋頭于自己的工作,竟然忘記了午餐……"
當你處于心流狀態時,時間的腳步仿佛慢了下來,而你正沉浸其中,自得其樂,渾然不覺時間的流逝。
外界的紛紛擾擾已與你無關,內心的糾結內耗也離你遠去,只剩下內心的安寧與喜悅。
給愛好安個家,專注你所熱愛的事物,讓“心流”成為尋找幸福的最優體驗。
一個人最高級的幸福,從進入心流狀態開始。
楊絳曾說:
“我們窮盡一生所追求的幸福,不在過去,也不在未來,而是在當下,眼中景、碗中餐、身邊人。
人生總有太多的來不及,一眨眼就是一天,一回頭就是一年,一轉身就是一輩子。三餐四季,家人閑坐,幸福安康,燈火可親,便是人間好光景。”
人生苦短,若執意去追尋那些遙不可及的東西,到頭來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不如認真活在當下,用心把握當下,才能在平凡的日子里,感受屬于自己的幸福。
給情緒做加法,少看已失去的,多看已擁有的;
給欲望做減法,方能知足常樂,體驗真實的幸福;
給愛好安個家,專注心流狀態,享受心流時刻。
人生路漫漫,未來仍可期,愿你的美好人生,從享受當下的幸福開始。
作者簡介:盛夏,富書專欄作者,富小書的人,本文首發公眾號:富小書(ID:fxsfrc),你身邊最好的閨蜜,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