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說:只有父母對孩子有足夠的耐心、關愛,孩子才能更快地從虛擬世界中回歸現實,重新成為一個有目標、有理想的孩子。
作者:花開
來源:爸媽進化論原創
生活中,你家孩子是不是這樣?
一放學回來,孩子就以查資料為名,偷偷窩在臥室里打游戲,作業動都沒動過;
大半夜,孩子偷偷拿手機打游戲,第二天上學時,孩子賴在床上怎么叫都叫不醒;
周末放假,孩子在床上捧著手機玩,你喊他吃飯,他還抱怨著“都說了打完這局”。
不難發現,這些場景都圍繞了一個共同的因素:游戲。
常常聽同事吐槽她家兒子。
小時候兒子很乖,成績也不錯,但自從接觸了手機游戲,就一發不可收拾地陷進去,成績也一落千丈。
同事想不通,從前懂事乖巧的兒子,為什么一接觸到游戲,變化會這么大?
在許多父母的眼中,游戲仿佛是侵蝕孩子內心的“毒藥”,避之唯恐不及。
事實上,真正讓孩子沉迷游戲的原因,并不僅僅是游戲本身,而是孩子想要逃避現實的內在需求。
沉迷游戲的孩子,內心都在逃避現實
在網上看過一個故事:
小杰從小生活在離異家庭,跟隨母親生活。
強勢的母親掌控著小杰的一切,不允許他隨意交朋友,時刻監控他的一舉一動。
小杰對母親的行為很反感,到初二時徹底爆發,經常與母親爭吵,甚至不回家。
后來,為了尋找安慰與滿足,小杰逐漸沉迷游戲,享受著游戲帶來的快感和成就感。
兒少心理科主任葉堅說:“青少年網游成癮的誘因,大多與原生家庭有關。”
許多孩子對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滿,他們的身心被摧殘久了,干脆逃避現實,在游戲中尋求自己的價值。
孩子沉迷游戲,不是貪玩,不是故意和父母對著干,本質是逃避現實世界里的“失敗”。
現實中對游戲上癮的孩子往往都是經常遭遇“生活失敗”的人:
常被批評學習差的孩子,只能學習不能玩,心里越來越討厭學習;
常常受父母責罵的孩子,內心會越來越不自信,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
被父母嚴格管教的孩子,不能有自己的獨立意識,慢慢對生活失去興趣。
在生活中越感覺失敗的孩子,越容易沉浸在游戲里尋找價值。
這是他們吸引父母關注的一種出格行為,也是獲得歸屬感的一種方式。
在游戲成癮者小黃眼中,他的父親是一個“經常出差”、“一個月只見一次”的人,而母親對他也是不聞不問。
缺少家人的關心和教育,小黃的成長路上得不到支持和幫助,缺少鼓勵和肯定,使他選擇沉迷虛擬的游戲世界,以獲取現實不能滿足的需求。
許多父母一看到孩子沉迷游戲,指責孩子青春期叛逆,不學無術,殊不知,孩子會這樣做,都是父母結下的“果”。
孩子沉迷游戲,禁止沒有用
越禁止越玩
知乎上,有人講述了自己沉迷游戲的經歷。
作者說自己上了初中后,由于學習跟不上,經常被父母批評、否定。
這讓他感到極度自卑,沒有安全感,后來接觸了游戲,在打怪的刺激中感受到逃避現實的快感。
父母得知他打游戲,變本加厲地責罵他不學好。
但父母越阻止,他就越想方設法地去玩,家里電腦鎖了,他便大半夜跑到網吧打游戲。
父母越想戒掉他的網癮,他反而越來越上癮,直到上高三,依舊沉迷游戲。
孩子沉迷游戲,父母都會感到很頭疼,恨不得馬上讓孩子遠離電腦、遠離手機游戲,但卻隔絕不了孩子對游戲的癡迷,越禁止越玩得厲害。
心理學上有個“禁果效應”,指越不被允許的事情,就會讓人越想要嘗試。
這是一種逆反心理,在孩子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你越不讓孩子往東,孩子偏偏跟你對著干,越要朝著你不希望的方向去做。
對待沉迷游戲的孩子,父母千萬不能心急,否則很有可能會刺激到孩子的情緒。
網上曾報道過這樣一則新聞:
一個13歲男孩,每天回家書包一丟,身子往沙發上一躺,就捧著手機玩王者榮耀,就算第二天要考試,他也不以為然,一直玩手機。
男孩爸爸批評了幾次,打的打、罵的罵,一點兒不管用,甚至讓男孩學聰明了,一回到家就鎖著門躲房間里玩。
一天晚上,男孩爸爸很晚下班,回來看見兒子作業完全沒動過,還在打游戲,氣不打一處來,他沖過去一把將兒子的手機奪走。
男孩跳了起來,跟爸爸大吵一架,最后扭頭往陽臺跑去,翻過陽臺從四樓一躍而下。
男孩被緊急送往醫院就診,醒后第一件事就是問他爸:“把手機拿來,我要登錄游戲賬號。”
對沉迷游戲的孩子來說,游戲大于生命,越是禁止他玩,他越能想出各種招式繼續玩。
越禁止玩游戲,孩子越感受到游戲的誘惑,從而迷失自我,終日沉浸在游戲中。
如何避免孩子脫離現實,沉迷游戲?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認為,家長要掌握三大利器——游戲、閱讀和運動。
其中,游戲是最容易激發孩子興趣的催化劑,也是孩子大腦快速發展的營養劑。
由此看來,游戲化教育越來越成為未來教育模式的主流,父母可以通過游戲元素或方法的加入,用游戲贏得孩子的注意力。
想要避免孩子沉迷游戲,脫離現實,父母可以從以下三點做起:
①有足夠的耐心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一旦孩子出現無節制沉溺于單機或網絡游戲,很可能已經游戲成癮。”
孩子一旦游戲成癮,再打罵和嚴厲禁止都是無效的,父母能做的,是保持冷靜,分析孩子玩游戲的行為習慣。
千萬不要心急,而是耐心地觀察孩子,先將孩子每天玩游戲的時間控制在兩小時以內,或者與孩子一同玩,有效地限制時間。
做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越長大越有自己的小心思,唯有放慢腳步,才能慢慢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②永遠及時地回應
心理專家沈家宏在《根本停不下來》這本書中說:
“上癮的根源,是親密關系的缺失、無意義感、無助感累積成的心理問題。”
也就是說,孩子選擇沉迷游戲來逃避現實,更多是由于家庭關系出現了問題。
為人父母,應多與孩子溝通,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情緒,做到時時有回應、句句有話聊。
如此做,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有存在感,才會從親子關系中獲得歸屬感。
③正面鼓勵和認同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今電子產品眾多,孩子更容易陷入游戲當中。
如果父母一味打壓孩子玩游戲,甚至零容忍,反而會刺激孩子更加沉迷虛擬世界。
只有真正關注到孩子的內心,經常對孩子說一些肯定、理解和關心的話語,才能幫助孩子從虛擬世界中脫離出來。
要知道,多方干預是良方,但父母的愛才是最關鍵。
最后
美國田納西大學的歷史學教授Tore Olsson說:
“凡事都有兩面性。游戲既可以讓人沉迷,也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就看父母、老師如何來引導了。”
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必經的成長路線,我們很難強制性地改變,但卻可以在路途中幫助和引導孩子回歸正途。
孩子沉迷游戲,父母別急著要求孩子立刻放棄游戲,我們要做的,是觀察和思考,更是引導和愛護。
只有父母對孩子有足夠的耐心、關愛,孩子才能更快地從虛擬世界中回歸現實,重新成為一個有目標、有理想的孩子。
與父母們共勉。
作者簡介:花開,富書專欄作者,用筆尖描繪未來,用心靜待花開,文章首發公眾號: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