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確幸來一打(爸媽內參主筆)
針對目前各大城市屢屢爆出的學區房大熱,學區房房價屢創新高的新聞,六神磊磊寫了一篇文章《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里的書房》,一時間全網大熱。
六神磊磊告訴我們,金庸讀的小學是鄉鎮中心小學,讀中學遇到抗戰爆發,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好像打游擊。用今天的話說,金庸輸在了起跑線上。
但是,金庸家里雖然沒有學區房,但是有三間書房,金庸從小就是書本喂大的孩子,一路學霸,考上了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后來《大公報》在全國招兩個譯電員,三千多人報名,錄取比例1500:1。
23歲的金庸一路過關斬將,成功被錄取,不久被報社派去香港。
后來的事情,我們就都知道了。
六神磊磊想用金庸的故事,告訴那些買不起學區房的父母們,學區房沒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作為父母的你自己愛不愛學習,你能不能饋贈給你的孩子滿書房的書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很多父母有了心理安慰,沒關系,我買不起學區房不要緊,我可以像范雨素一樣給我的孩子買幾千斤書都沒問題。
事實真是這樣嗎?
我的孩子明年9月份也要上小學了,我也像很多父母一樣,為他到底該上哪所學校焦急上火,憂心忡忡。
按照我們的房子和戶口劃片,我們能上的是一所在區里還算不錯,但是在市里只能算普通的小學。
如果我們的房子再往南邊挪一條街,我們就能上全市TOP5的實驗小學。想起這一街之隔,我常常仰天長嘆啊。
很多家長都在蠢蠢欲動,要么準備買實驗小學附近的學區房,要門就是托關系找門路想把孩子送進實驗小學。
按照我們居住的城市這兩年幼升小政策的執行力度看,找關系幾乎毫無可能。
想上更好的學校只有買學區房這一條路最靠譜。
如果經濟能力一般,買學區房完全沒有希望,當然也不用多想了,老老實實上對口的小學就行。
我們的情況是,學區房不是完全買不起,但是舉全家之力買一套學區房,勢必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除了讓孩子上個好學校,我還想帶他去看世界開闊眼界,想給他音樂藝術的熏陶陶冶心靈,想讓他衣食住行不比身邊的孩子差,不想讓他從小活在對金錢的斤斤計較中,更多地關注夢想和靈魂。
一套上百萬的學區房,可能會把我們全家的生活質量拉下去好幾個臺階,這不是我想看到的。
可是,我們在有房有車沒有一分錢貸款,父母都有退休金還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努把勁給自己些壓力還是能能買套學區房讓孩子上更好地學校,我們卻不去做這個投資和努力,又很怕自己將來后悔。
到底一所區里數一數二的小學和一所全市TOP5的小學差距有多大,很長時間以來我都在尋求這樣的答案。
就像六神磊磊寫的金庸先生的故事一樣,很多事例告訴我們,學區房不學區房,沒那么重要。
金庸沒有學區房,沒上好學校,一樣功成名就。
我國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先生一生以讀書為樂,在她小時候,有一次父親問她:“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么樣?”她說:“不好過。”“一星期不讓你看呢?”她說:“一星期都白活了。”小小年紀嗜書如命。
楊絳小時候沒有學區房,相反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能上學都很奢侈,好在楊絳的父親具有開明的教育思想,引導她每日讀書,而且自己以身作則很愛讀書,尤其是讀詩,常一字一字推敲各時代的韻書。楊絳曾笑父親:“爸爸讀一個字,一個字的書。”
家庭文化熏陶,父親的言傳身教讓楊絳耳濡目染,養成了讀書習慣,常年筆耕不綴。從愛讀書到寫書,在文學和翻譯的道路上都堪稱一代大師。
姑姑家的表弟,讀的是縣城中學,現在一樣在北大讀碩士研究生,在美國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剛剛受邀去美利堅參加學術言討會。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同事去年背了幾十萬的貸款買了一套學區房,去看房時,房東得意洋洋地說,我家孩子小學上的是某重點,中學是某重點。同事問了句,那他上的是哪個大學啊?房東阿姨瞬間低下了頭,黯然地說:省內某農大。
我婆婆在孩子上學的問題上就一句話:是金子在哪兒都會發光的。
可是,我看到的這些沒有學區房一樣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人畢竟都是個例,多少個人里才能有這么一個。
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寒門再難出貴子。農村的學生考上名校的概率在逐年遞減。
我一個朋友,在她所在的鄉鎮中學一直是文科狀元,考上了一所一本師范類院校。而她的同班同學,來自某省會城市一所重點中學,是班里成績后三分之一的學生,隨便考考,也和十年寒窗苦讀拼盡全力的她上的是同一所大學同一個專業同一個班。
她深深明白了什么是雞頭鳳尾,你的天花板才是人家的地板。
我們報社一個中層領導家的孩子,中學讀的是全省數一數二的重點中學,高考結束后,班里十幾個同學去了哈佛牛津哥倫比亞等世界名校,十幾個上的是清華北大復旦南開,只有極個別的同學才沒有上一本線。
我連續幾年關注我省高考狀元,不是來自重點中學就是師資力量辦學條件很好的私立中學,普通學校的學生成為高考狀元不是說不可能,但真的是鳳毛麟角。
作為國家博物館講解員的何森堡,曾講過一件他親眼目睹的極為震撼的事件。
河森堡說:國家博物館負責給北京市的中學生,上課外歷史課。
一隊來自北京京郊的初二學生,來晚一個小時,為了趕回學校去吃營養餐要求講解提前一個小時結束。
講解員抱怨:這所學校的初二學生基礎知識和表達能力很差,差到了無法正常教學的程度。
而同樣來聽講解的北京一所重點小學的小學生,講解員何森堡拋出一個問題:小朋友們,北宋之后,是哪個朝代呢?
講解員等著孩子們回答南宋,接著順理成章地講岳飛,可萬萬沒想到,一個小朋友回答說:偽楚。
多少學過歷史的人都不知道有偽楚這么一個朝代,這個學校的小學生卻知道偽楚當政者登基在三月,比南宋更早。
同樣到了吃飯時間,小學生們振臂高呼:我們不差那頓飯,我們要聽講解!
這樣的差別是一個群體和另一個群體赤裸裸的差別。
在這樣的事實面前,誰又敢說,學區房不重要,上不上好的學校真的無所謂呢。
當然,很多人像我的孩子一樣,面臨的不是農村學校和省重點的差別,而是一所同城的普通學校和重點學校的差別。
這差別到底有沒有,到底有多大,從來沒有一個能夠量化的數值。
盡管政府部門一直在致力于教育均衡,但起碼在我的孩子上小學時,我所看到的是,教育資源遠遠沒有實現均衡。
這也是為什么千千萬萬的家長要為一套學區房砸鍋賣鐵,背負貸款的原因了。
也許你會說:比學區房更重要的,是書房啊,我可以給孩子買很多很多書,那些買了學區房的父母,都是昂貴的偷懶,把孩子丟給學校,自己不負責任,就甩手大吉。
我要告訴你的是,這純屬自我安慰。
我身邊那些給孩子買了學區房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更是無比盡心,一箱一箱的書往家買,帶孩子閱讀,旅行,繪畫,人家做的絕不比任何人少。
那些所謂父母買了學區房,自己只顧做生意或者只顧打麻將不管孩子學習的,只是極端案例而已。
就像比你聰明的人比你更努力一樣,買得起學區房的人一樣比你更懂教育,家里的書房絕不比你家的小。
學區房和書房,從來都不是單項選擇題。
說了這么多,到底上一個好學校和上一個普通學校有沒有差別,有多大差別,別怪我沒有給出結論,因為我自己也沒有找到答案。
我和李先生既不想降低生活質量去砸一套學區房,也不想讓孩子去上一所普通小學。糾結幾個月,我們想到的更適合我們的方案是:每年多花幾萬塊錢上一所好點的私立小學。
畢竟比起上百萬的學區房,一年幾萬的私立小學更容易負擔。
現在我們所生活的城市里,上私立學校也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選擇。
作者簡介:小確幸來一打,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簽約作者,出版社書評作者,媒體人,寫走心的有溫度的文字。簡書@小確幸來一打,微博@小確幸來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