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貌去征服,用智慧橫行霸道
我是喵姬
1.手機比兒子親,我還是走吧
近日,微博上有一條熱搜引起不少網友圍觀。
一名離家出走的孩童被地鐵站的民警發現,為了安全起見,遂將他帶回警務室了解情況,詢問之下,民警無奈地搖頭,內心起了小波瀾。
孩子輕描淡寫地斜靠在椅子上說,我(離家)不是第一次了,都不下十次了。
民警問為什么呀?
孩子一副就那樣的表情,我爸媽就知道玩手機,都不管我。
民警得知孩子還沒吃晚飯,馬上給他買來了面包和牛奶。孩子邊狼吞虎咽地吃起來邊快活地說:下次出走我就直奔你這里了。
民警哭笑不得,同時也很令人心酸。
一個面包一瓶牛奶就讓孩子像見到親人一樣,這孩子在家得有多么不受待見啊。
無獨有偶,就在前幾天,一名叫小方的孩子和爸爸在餐廳用餐,老父親卻全程抱著手機,兒子成了擺設。
兒子一氣之下,光著腳就跑出了餐廳。
幸好也被民警發現了。負氣的孩子光著腳在車水馬龍的街頭里亂竄,好比把一只小羊羔丟進了狼群里,周圍都是隨時能讓他身處危險的不定因素。
就如民警告誡孩子所言:你這十次跑出來遇到的都是好人,那萬一第十一次遇到的是壞人呢?
這句話在孩子聽來根本起不到震懾力,因為在他心里,最渴望的是得到父母的愛和重視。
因為種種原因,我們總會有意無意忽視了身邊那個可憐的小人兒,直到他們一次又一次做出“過份,不懂事”的行為后還沒能察覺原由。
孩子有限的認知里,TA不知如何表達對被父母忽視的抗議,或許也有用言語表達過,可是同樣遭到了無視,TA就只好選擇出走或某些傷害自己的極端行為。
2.他不會停止愛你,只會不再愛自己
美國專欄作家米奇·阿爾博姆在《一日重生》中說:
孩子們喜歡追逐他們得不到的愛,對我來說那就是爸爸的愛,他把他的愛藏著像文件箱里的文件,而我想方設法要得到它。
事實,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父母的愛包圍著,在TA小小的世界里,父母就是天。當TA能感知到來自父母的關懷和愛意時,TA的世界是陽光明媚,否則就如寒冬,風雪交加。
《媽媽是超人3》中,嗯哼家里來了兩位小客人,霍思燕忙著他們,無意中忽視了兒子嗯哼的感受,嗯哼就向媽媽說各種“狠話”:
我不想給你買一百個化妝品了;
我不想和你說話了;
晚上不跟你睡了;
圣誕節,也不給你禮物了;
以后,你讓我干什么,我也不干了;
那就絕交了……
他還趁霍思燕不注意,躲到垃圾屋里去,鬧著要出走……
直到后來,他才說出真正原因:你今天一次都沒有照顧我!
西爾斯博士說:得不到父母關愛的孩子,更容易陷入情感的狂風暴雨中。
嗯哼說狠話、鬧出走,正是尋求愛與關注的表達。
據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感受到被忽視的孩子通常會有煩躁不安、惱怒甚至是傷人或自傷的行為。
他企圖用搞些小動作引起你的注意,用肢體語言向你索求抱抱。沒能及時讀懂的父母,往往上來就是一頓胖揍。
美國心理作家Shahida Arabi說:“當一個孩子遭到父母虐待,他們不會停止愛父母,他們會停止愛自己。”
孩子們會在你的淫威下慢慢收起了渴望,關起了心房,留下了難以愈合的心理創傷。
3.父母對孩子的忽視已成為常態
《知我心理學》曾經做過問卷調查:
在參與問卷的群體中,有81.8%的人曾經遭受過家庭創傷,大都源于父母。
而這些傷害中,“忽視”和“言語暴力”是最常見的兩種家庭創傷,分別占29.26%和24.87%。其次是“冷暴力”和“身體暴力”,占13.62%和11.07%。
《奇葩說》上,節目組曾采訪過一群孩子,問他們:“心愛的玩具和爸爸選一個陪你一天,你會選哪個?”
孩子們的回答是:“和爸爸玩”。
《少年說》中,一位叫葉雨欣的小朋友,哭喊著說:
“一個月我能見你們幾回啊?你們能不能多關心我啊?賺錢真的有那么重要嗎?”
《考不好,沒關系》里,有位爸爸說自己平常工作太忙,很少陪伴家人,經常和妻子吵架。
孩子說:“如果你們離婚了,我會選擇媽媽,因為我選擇你,你也不會陪在我身邊,和沒選擇是一樣的。”
當我們沉溺在精彩的網絡世界、追逐名利、糾結于情感上時,孩子似乎反倒成了一個累贅,在身邊整天喳喳喳個沒完。
那個我們在口頭上捧為掌上明珠、心肝寶貝的孩子卻正遭受來自我們的家庭創傷。
心理學家認為,在家庭教育中,長期遭受冷漠的孩子容易產生孤僻性格,不愿和別人交流溝通,心理不能健康地發展。
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變得很冷漠,對他人也是漠不關心,甚至有可能成為冷暴力這個“接力棒”的傳遞者,尤其是他們在處理自己家庭問題時也可能出現障礙。
孩子是父母的復制品,如果出了問題,根源一定是在原件上。
4.不要讓孩子背負辛酸
哈佛心理學家吉爾博特說:十年以后,你不會因為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比利時《老人》雜志曾對全國6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了這樣一次問卷調查:
人生至此你最后悔什么?
調查的對象是一千多名60歲以上的老人。
調查結果顯示,有的人后悔沒有好好愛惜身體,有的人后悔年輕的時候不夠努力導致一事無成。
后悔沒有好好教育孩子的人數比例達60%以上。
美國賓厄姆頓大學心理學家Mark Lenzenweger指出,父母經常與孩子互動,參與到游戲中,未來孩子患心理問題的幾率會大大降低,還可以提升親子關系,讓孩子更懂得關懷和愛。
當孩子的情感需求長期被忽視,孩子就學會了去隱藏或者壓抑他們的真實感受,情感忽視的負面影響就發生了。
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永遠也不可能成龍、成鳳。
人生的上半場拼的是爹,下半場拼娃。
不需孩子能給予我們多大的回報,也不需他們為我們養老,只需他們能健康茁壯,獨擋一面。下半生我們能多享受幾天悠閑自在的黃金時光,那便是人生最圓滿的句號了。
讓腳步慢一些,手機歇一歇,心態放一放,好好看看我們身邊的孩子,讀一讀TA心里的需求,跟他說說話,玩玩游戲吧,不要讓孩子背負童年不該有的辛酸。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