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作者:徐徐(爸媽進化論主筆)
01
進化媽
近日,聚焦高考話題衍生出各種家庭問題的電視劇《小歡喜》在各大衛視熱播。
劇中學校的誓師大會上,學生與家長在夢想氣球上寫下夢想并放飛的一段讓我印象深刻。
高三學生喬英子在夢想氣球上,自信滿滿又充滿期待地寫下中國國家航天局的縮寫“CNSA”。
很顯然,她想加入航天大軍,探索外太空的未知世界,追逐自己的航天夢。
喬英子的媽媽看到CNSA后一臉茫然,直問:這是什么東西?
從小就有航天夢的喬英子不悅媽媽竟然一點都懂她,回答說:這不是東西,是我的夢想!
在聽了女兒的解釋后,媽媽仍然很不屑,認為:高考在即,這些東西都應該放放。
就直接動手替女兒寫上:“清華、北大,二取其一”,最后還讓女兒再加上“一定考到七百分”。
喬英子看著媽媽這樣專制,非常生氣,夢想氣球在母女的拉扯推搡中“砰”的一聲爆炸。
喬英子氣的哭著離開,媽媽尷尬地站在偌大的操場上不知所措。
喬英子的媽媽看不見女兒的航天夢想,直接將自己想在高考中取得七百分以上的好成績,順利上清華或者北大的夢想強加給女兒。
不管女兒是否喜歡,是否接受,她都覺得自己是對的、是一心為了孩子好的。
劇中母女的矛盾,就是中國家庭的親子關系的縮影。
家長以自己的人生經驗為參考,給孩子規劃他們認為最科學、最穩妥、最輝煌的人生路線,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去實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誰的夢想誰去實現,父母應該尊重和支持孩子的夢想。
而不是強行將自己的夢想塞給孩子,因為這根本就不是孩子想要的未來,更不是他們的夢想!
02
進化媽
最近樓下母子的爭吵越來越頻繁了。
十來歲的小男孩童童在媽媽的安排下,學習鋼琴已有五六年時間了。
伴隨著一陣巨響的琴音,“我恨透了鋼琴”的嘶吼也異常清晰。
但沒有任何效果,在媽媽棍棒的威脅下,童童含淚演奏。
一首首歡快的曲子里莫名處處飽含憂傷從門縫和窗戶縫中飛到外面。
我常常在電梯里遇見面無表情的童童,跟著自己的父母去上鋼琴課、去考級。
日常練琴簡直是哭鬧、棍棒、訓斥和鋼琴的大合奏,異常熱鬧。
同一單元的鄰居們都聽得無比艱辛,也試圖勸解過,童童媽媽一臉恨鐵不成鋼的表情。
她說自己小時候非常想學鋼琴,夢想能當一個優秀的鋼琴家。
可惜在農村長大的她,壓根沒有這樣的條件和機會。
現在給童童提供這么好的條件,買昂貴的鋼琴、請價格不菲的專業老師教他,他還不好好學習,真是特別不懂事。
童童媽一邊說一邊氣又上來了,拿著晾衣架當戒尺的手又開始指著自己的兒子。
訓斥童童認真練習,勢必在小學畢業前把十級考過。
沒有人問過童童喜不喜歡鋼琴,只看到十歲孩子日漸消沉的臉。
顯然,母親的夢想太過沉重,根本不是十歲的童童所能承受的。
紀伯倫說:你的兒女,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并非因你而來。
你能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你能保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父母不要以為給了孩子生命,就能控制孩子靈魂、左右孩子的思想。
不承認孩子獨立人格的父母,硬把自己的夢想塞給孩子,讓孩子代替自己圓夢,只會嚴重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發展,結果可能還會適得其反。
03
進化媽
被美國時代雜志,稱之為20世紀“世界最杰出野生動物學家”的珍·古道爾。
從小就是個與眾不同的小女孩,別人喜歡洋娃娃,她喜歡動物、翻看與動物相關的書籍。
到了8歲,珍就有了一個離經叛道的夢想:去非洲跟動物一起生活。
當身旁的人都開始覺得珍是一個奇怪的孩子時,她的母親卻顯得異常平靜。
開明的認可了女兒的夢想,并一直尊重、支持女兒的夢想。
從不斥責女兒把蚯蚓放到床上一起睡覺,到力排眾議,明確告訴女兒:
如果你有夢想,從現在開始,就努力去實現它吧!
最后身體力行,自告奮勇充當26歲女兒的探險伙伴,陪伴女兒來到非洲坦桑尼亞。
觀察野生黑猩猩群,深入到這個從來沒有人嘗試、也沒有人敢嘗試的科學領域中。
她幫助女兒適應在禁獵區生活,陪伴她一起生活在叢林里,為她采集和曬制植物標本。
還幫她料理生活,為她解除寂寞,幫助她度過野外考察那段最開始的艱苦日子,獲得了研究黑猩猩的可喜成果。
可以說如果珍·古道爾沒有這樣一位尊重、支持她夢想的母親,這個生長于英國中產家庭的女孩不會有這樣輝煌的一生。
也不可能在繼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和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之后,成為第三個獲得聯合國頒發馬丁·路德·金反暴力獎的人。
每個孩子都生而不同,最初的許多舉動都是思考幻化出的火花,這些火花都幻化成一個個夢想。
唯有來自父母的支持和鼓勵,這些夢想才有一直向前沖的力量。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生來自由,背負父母的夢想只會成為他前行路上的障礙。
而每一個父母也都應該相信,尊重孩子的夢想,鼓勵并支持孩子實現夢想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04
進化媽
美籍華裔女作家伍綺詩小說《無聲告白》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的故事:
乖巧的莉迪亞是家中的老二,從小不但背負了母親成為科學家、當醫生的夢想。
還承載了華人父親想融入白人世界、擁有朋友并贏得白人尊重的夢想。
父母從沒有關注過莉迪亞的夢想是什么,盡管她生活在全家的宇宙中心,但她不是她自己。
更像是一個代替父母實現自己未竟夢想的工具。
她壓抑、窒息,但終究不堪重負,投湖自殺成為她解脫的唯一方式。
正如伍綺詩所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每個人都有追逐自己夢想的權利,但父母的夢想不該成為孩子的羈絆。
在父母眼中,孩子是他們的一部分。
很自然的就讓為人父母者認為孩子不但應該繼承他們優秀的基因,更應該繼承他們的夢想,是生命的延續,也是夢想的傳承。
夢想復制是家庭教育的怪圈,以愛之名綁架孩子,讓孩子成為實現自己夢想的工具,這樣的父母自私至極,令人細思極恐。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本無可厚非,但將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無疑是給孩子的心靈加上一道枷鎖。
每個孩子都是自由的個體,有自己的世界,也有自己的夢想。
父母只有尊重和支持他們的夢想,才能使孩子健康的成長,早日實現自己的夢想。
夢想本是光輝的字眼,不應成為悲劇的源泉。
每個人都有追逐夢想的自由和權力,身為父母,別讓自己的夢想成為孩子的枷鎖,阻礙孩子前進的步伐。
更別將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讓孩子有獨立健全的人格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最后,愿所有愛孩子的父母都能給孩子足夠的自由。
尊重并支持他的決定,做孩子實現夢想的指引者和助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