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去說出孩子的感受,用同理心去感受孩子的心情,孩子會因為我們的理解而更加相信我們。一句:“我相信你,孩子”,對孩子最大的鼓勵。
作者:簡兮(爸媽進化論主筆)
前兩天,一篇《當媽后,我又重新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的文章火了。朋友圈里,媽媽們感同身受,紛紛轉發。
昨天晚上,閨蜜跟我打電話聊到這篇文章。她跟我抱怨說,剛上一年級的兒子各種不聽話,不做作業,回家就看電視,說什么都不聽,被兒子氣的一塌糊涂。
她說陪讀路才剛開始,就被娃氣的吐血,不知道后面的日子要怎么辦,還擔心輔導作業時會心梗、腦梗。
01
進化媽
孩子不聽話
先看你說了什么
有這樣一種怪圈,你越是告訴孩子不要做什么事,孩子越是想去做。于是,我們就會困惑,為什么孩子總是不聽話。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韋格納曾經做了一個實驗:“白熊實驗”。
韋格納教授對參加測試的學生說,不要去想白熊,如果有人想了白熊就要按鈴。”
結果是,平均每個人都在五分鐘內按了6次鈴。其中一位女性,在努力克制自己的前提下還按了整整15次鈴。
參加測試的學生越叫自己不要想白熊,就越無法控制地想起白熊。
當人們試著不要去想某事時,反而會想得更厲害,韋格納教授把這個效應稱為“諷刺性反彈”。
這大概也能解釋,為什么大人越叫孩子不去做什么事,孩子越想做。
如果說“白熊實驗”從心理學上解釋了孩子不聽話,那么下面這段對話,足以能夠說明問題了。
臺灣一位兒童文學作家在TED上分享了一個故事:
一位媽媽帶著兩個男孩子吃飯,兩兄弟爭一個小玩具。
媽媽說:“你是哥哥你就讓給他。”
哥哥說:“為什么我要給他?”
媽媽:“因為你比他大。”
哥哥:“那我以后什么都沒有了,因為我永遠都比弟弟大。”
媽媽火了:“你要是再說話,不聽話,我就讓那個阿姨把你剁了,做成人肉包子。”
最愛自己的媽媽要把自己做成人肉包子。這樣的語言暴力,足以摧毀一個孩子幼小的心靈。
武志紅曾在奇葩大會的演講上說:“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
在質疑孩子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自己說了什么。
孩子之所以不聽話,是他不愿意聽傷害到自己的話。人都有趨利避害的自我保護心理,孩子也不例外。
02
進化媽
你的說話方式
決定了親子關系
美國著名好萊塢明星爸爸賈斯汀·巴爾多尼曬出了一張女兒在超市失控哭鬧的圖片。面對女孩的哭鬧,他的做法引來了20萬網友點贊,超過4萬次分享。
畫面中,一個是爺爺,一個是爸爸,孩子在地上哭鬧打滾,他們沒有指責、憤怒和爭吵,而是充滿憐惜地看著這個小女孩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
賈斯汀說:“我們安靜地看著這個野性和純凈兼俱的可愛靈魂,拚命演出這一幕。她擁有我們無條件的愛,我們愿意為她付出所有,但是,她得自己面對自己的情緒。”
不得不為這位睿智的爸爸點贊,有時候,無聲勝有聲。
相比之下,下面這位爸爸的做法實在讓人無法理解。
一個8歲女孩因為作業沒做完怕爸爸批評離家出走,后來被警察叔叔找到。
女孩的爸爸當著警察的面怒罵女兒:“我每天早出晚歸送外賣,最晚送到早上三點,不就是為了賺錢養活你,我這么辛苦,還不是為了讓你好好讀書!”
這位爸爸還對孩子說:“再跑就別回來了!”
在視頻中,看不出爸爸的擔心和自責,只有生氣和憤怒。
《欲望山莊》里說:“柔軟的舌頭,可以挑斷一個人的筋骨,語言有時候比暴力更能傷人。”
這樣的溝通,無疑會破壞親子關系,并且讓孩子產生心理陰影。如果他能心平氣和的和女兒說話,給女兒一個擁抱,孩子的心里一定溫暖無比。
說話方式,決定了親子關系。在溫和、充滿善意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性格不會出現大問題。
03
進化媽
學會和孩子說話
是父母的必修課
很多父母,明明很愛孩子,但不會好好說話。當親子關系出現問題,很可能是大人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存在問題。
怎么和孩子說話,是父母的必修課。
1、學會傾聽、尊重孩子
《怎么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有這樣一則對話:
孩子:媽媽,我累了。
媽媽:你剛睡過午覺,不可能累。
孩子:(大聲)我就是累了!
媽媽:你不累,就是有點愛犯困,趕快換衣服吧!
孩子:(哭鬧)不,我累了!
孩子:媽媽,這兒好熱。
媽媽:這兒冷,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熱。
媽媽:我說過了“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熱。
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意中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給孩子穿很多衣服,逼孩子吃飯,拉著孩子上培訓班。
殊不知,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冷;有一種餓,是媽媽覺得孩子沒吃飽;有一種興趣,是媽媽覺得孩子喜歡。
當孩子表達他的需求時,請耐心傾聽,而不是妄加評論。
多聽聽孩子的聲音!——用耐心、用愛心、用開心,心是長著眼睛的!
當我們用足夠的耐心去傾聽孩子,或許不需要說任何話就能讓孩子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2、學會接納、回應孩子
前一陣子熱播劇《小歡喜》里的方圓,就是公認的中國好爸爸。
在兒子方一凡和媽媽吵架后,耐心的跟兒子溝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首先表達了對兒子的理解和尊重,再表達了兒子的不當之處,最后,方一凡慢慢冷靜下來,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跟媽媽道歉。
如果大多數父母都可以像這樣和孩子溝通,孩子一定會幸福很多。
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是孩子一個獨立的個體,是良好的親子溝通第一步。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尓斯曾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要接納和回應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給出建議和方法。作為父母,能喚醒孩子的靈魂,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3、幫助孩子面對感受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教會我們溝通的四部曲: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用心觀察,用事實說話,幫對方說出自己的感受,是非暴力溝通的重要環節。
當孩子在跟我們訴說遇到的困難時,我們只需要用簡單的詞語回應他們的感受,比如“嗯”,“原來是這樣”;
當孩子傷心、生氣或者難過時,我們可以幫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比如:“你一定很灰心吧”,“你一定很生氣吧”,“你應該很難過吧”;
當孩子丟失了最心愛的玩具時,我們可以幫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比如“我真希望可以變成超人,幫你把丟失的玩具給找回來!”
馬歇爾·盧森堡曾說,你越是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夠聽到別人的聲音。
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去說出孩子的感受,用同理心去感受孩子的心情,孩子會因為我們的理解而更加相信我們。
“我相信你,孩子”。
研究表明,有效的親子溝通應該是這樣的:傾聽比表達重要,情緒比內容重要,尊重比方法重要。
和孩子交談,六歲以前適宜面對面,六歲之后要逐漸改為肩并肩。六歲前的孩子在意你的關注,而青少年更希望你做他的朋友。
在和孩子的溝通中,先學會聽,再學會說。先整理情緒和思路,再和孩子說。
每一個父母都應該用一生的力量說出: "我相信你,孩子"。
作者簡介:簡兮,富書專欄作者,一邊帶娃,一邊成長,用心感受生活,用文字記錄美好,親子教育「踐行者」;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