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父母在培育孩子的過程中,要盡量避開一味要求順從聽話的懂事誤區,給予孩子張弛有度的空間和自由,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想自己能想的,才能讓孩子在幸福的感受中健康成長。
作者:小晴天(爸媽進化論主筆)
01
進化媽
曾經一期《少年說》中,懂事姐姐楊栩楠喊話弟弟,讓臺下的媽媽淚流滿面。
楊栩楠說,從小,自己就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因為懂事,為了不讓爸爸媽媽擔心,在住校期間很少給家里打電話。
因為懂事,為了不讓爸爸媽媽失望,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
因為懂事,為了不給爸爸媽媽增添煩惱,把自己所有的小情緒和小任性都藏了起來。
她希望弟弟能夠做個單純快樂的孩子,不那么懂事,不那么乖,勇于索取,能被拒絕。
懂事的孩子,內心其實并不快樂;他們過多地關注著他人的感受,在處處迎合中委屈著自己。
然而生活中,“懂事的孩子”幾乎無處不在,或許就連我們自己,也都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從小,明明喜歡的是公主裙,最后卻為了迎合父母的喜好,選擇了運動衣褲;明明喜歡的是糖果蛋糕,最后卻為了迎合大人的要求,選擇了蔬菜餅干。
從小到大,我們在親情面前乖巧順從,在友情面前不懂拒絕,在愛情面前不作不鬧,懂事聽話是我們所被貼上的最多的標簽。
然而,因為聽話,我們失去了孩子該有的任性和放肆;因為懂事,我們失去了孩子該有的童真和快樂。
張悅然在《櫻桃之遠》中說:
孩子是最堅忍的人群,他們還不懂得用逃脫抵制痛苦,也不懂得用宣泄反抗折磨,他們只能伸著冰涼的小手小腳,甚至根本不會有人察覺到他們久久不能平息的心悸。
很多時候,人們幾乎低估了孩子的敏感程度和隱忍能力,他們看起來總是溫順懂事,顧及著所有人的情緒,卻唯獨忘記了自己。
02
進化媽
在迎合中懂事的孩子
在順從中丟失了自己
在《無聲的告白》中,伍綺詩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故事,也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為了讓母親不再為了尋找夢想而拋下自己,莉迪亞成為了一個懂事聽話的孩子。
母親因為圓夢無望,把自己的夢想全部強加在莉迪亞身上。
母親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重心,為她買來很多自認為能夠幫助她成為醫生的書籍。
每天,莉迪亞需要做很多算術題,晚上還要聽母親講故事。
為了討好母親,莉迪亞從不拒絕母親的安排和要求,默默忍受,表現出自己很愿意多學習的樣子。
由于聽話順從,母親認為自己對莉迪亞的一切安排都是理所當然的,即便是對莉迪亞增加學習強度,也只是象征性地征詢一下她的意見。
而為了討母親歡心,莉迪亞很刻苦,也很努力,她總是取得很好的成績,卻讓母親變本加厲的以為她是天才,認為她可以學習更難的課程。
莉迪亞十年級時,母親給她報了十一年級的物理課程。而學習難度的增加,讓莉迪亞慢慢感到了困難和力不從心。
沒過多久,本想著用好成績討好母親的莉迪亞驚恐地發現——自己的成績下滑了。
在成績跌至及格線以下時,莉迪亞內心的那堵墻崩塌了。
達不到母親要求的莉迪亞痛苦而壓抑,而父親的出軌更是加劇了她想要一個安全穩定的家的夢想的破滅。
最后,絕望而又沒有抗爭勇氣的莉迪亞最終選擇了以死亡,來向父母進行無聲的告白。
莉迪亞的故事為全天下的父母敲響了一記警鐘——活在父母期望下,一味懂事順從,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體會不到快樂的孩子,是可憐而可悲的。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母不應以自己的認知來定義和塑造孩子的未來。
很多時候,孩子懂事乖巧的背后,往往是一次又一次內心的自我壓抑。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不打亂孩子的成長節奏和步伐,才能用自己的能力引導和支持孩子去尋找自己真正想要的幸福和快樂,讓他們能夠在幸福的內心感受中堅持和實現夢想。
03
進化媽
父母最該做的
是讓孩子在幸福中懂事
有人說,懂事其實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幸福中懂事,一種是在順從中懂事。
在幸福中懂事的孩子,通過表達自我需求,疊加父母的引導,在潛移默化中最終懂事獨立,理解他人,積極進取。
在順從中懂事的孩子,在父母所圈定的規則中溫順聽話,有話不敢說,有淚不敢流,壓抑內心的真實需求和渴望。
所以,與其一味要求孩子順從聽話,不如讓孩子在幸福中成長和懂事。
1、保護孩子的天性
曾經一期《爸爸去哪兒》中,我們認識了兩個可愛的小姑娘,一個是多多,一個是夏天。
節目中,多多懂事乖巧,和比自己小的孩子在一起時,她時刻以姐姐的身份愛護弟弟妹妹,有什么矛盾,總是先讓步。
面對問題,她顯得有些膽怯,不太敢表達自己的情緒。
而夏天則陽光、自信且勇敢,她喜歡諾一,就開心地跑去找他玩,大聲地說出來;心愛的東西被拿走,會表達情緒,大聲嚎哭;前一秒和小伙伴鬧矛盾,下一秒就不計前嫌,開心抱在一起。
有知乎網友為多多的“懂事”下了個定義:過早地注重他人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權衡利弊而忽視了自身意愿,從而喪失了這個年齡段放肆、任性的權利。
而夏天身上孩子該有的任性和放肆卻得到了父母的完好呵護,她可以哭可以鬧,可以有自己的小情緒。每次發泄完后,父母會及時給予她輕聲細語的安慰和引導。
在這種幸福的感受中,她學會了理解和接納,學會了收斂自己的小任性,與小伙伴快樂相處。
2、鼓勵孩子勇敢表達想法
在一次外出就餐中,一個6歲的小男孩因為吃飯太慢,被媽媽劈頭蓋臉痛罵。
果姐正琢磨著是否該出言相勸,兒子彥彥卻突然拉了她一把,問:“媽媽,我可以阻止這位阿姨嗎?”
果姐有些意外,卻還是肯定地點了點頭。
彥彥得到媽媽的允許,便大聲出言勸阻。
最終,那位母親被彥彥成功勸住。在他們離開時,小男孩沖著彥彥悄聲說了句“謝謝”。
因為幫助了小男孩,彥彥顯得很開心,在接下來的用餐中,心情一直非常愉悅。
有人說,真正的愛,應該超越生命的長度、心靈的寬度和靈魂的深度。
而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愛,其實就是肯定和鼓勵。只有孩子徜徉在父母肯定和鼓勵的幸福感中,孩子的內心才會變得充盈而滿足。
而內心溢滿幸福感的孩子,會更愿意去理解他人和顧及他人的感受,也更愿意為幫助他人而伸出援助之手。
3、支持孩子做想做的事
約翰·杜威說,做孩子永遠的支持者,永遠愛孩子,永遠賞識孩子,而沒有任何附加條件,這樣才能讓他們真切地體會到父母的愛。
美國著名舞蹈家伊莎多拉·鄧肯從小生活在一個貧困家庭,全家人僅靠母親的微薄收入維持生計。
源于母親的音樂和詩歌給了她藝術熏陶,她異常熱愛舞蹈。
有一天,鄧肯召集幾個孩子一起坐在地板上看自己揮舞手臂,正巧母親下班回家。
母親看見后好奇地問她在做什么,鄧肯說這是自己辦的舞蹈學校。
母親聽完,竟然覺得很有趣,肯定并贊揚了她的想象力,同時為表支持,還為她們彈奏曲子。
長大后的鄧肯每每回憶起母親,都非常尊敬和崇拜,她說,正是母親培養了她敢于嘗試,大膽追求自己想法的精神,自己才有追逐美好事物和夢想的堅持和勇氣。
在幸福中懂事的孩子,獨立勇敢,勇于追逐夢想和快樂。
父母在培育孩子的過程中,要盡量避開一味要求順從聽話的懂事誤區,給予孩子張弛有度的空間和自由,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想自己能想的,才能讓孩子在幸福的感受中健康成長。
作者簡介:小晴天,富書專欄作者;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愛寫作愛生活,手寫溫暖文字,不自我設限,做更好的自己;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