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學會考慮他人的感受,學會和別人友好的溝通與商量,也是教給寶寶重要的一課。
作者:一顆榴蓮(爸媽進化論主筆)
近日,英國的一個視頻引發眾議,視頻中一位39歲的媽媽帶著2歲半的女兒在服裝店挑選貨物,女兒因為媽媽不允許她買成人的鞋子而鬧脾氣,趴在地上大哭不止。
母親接下來的動作讓我們感到驚訝。她趴在地上,微笑著與女兒四目相對,而小朋友的哭泣竟然瞬間停止,甚至還發出了可愛的笑聲。
經典的蒙式理論研究表明:
當幼兒處于某個敏感期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無法抑制的動力,稱之為“敏感力”,這種動力驅使他們對感興趣的事物產生嘗試的狂熱,直到滿足需求或者敏感力減弱,力量才會消退。
0-6歲是孩子的敏感期,2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
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開始有自己的喜惡,他們常常說著“這是我的”“那是我的”的言語,甚至一部分出現什么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的現象。
這時候父母的做法或許會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01
進化媽
當暴力代替理解
孩子的內心將變得封閉與自卑
在我們的身邊經常能聽到“我家那孩子經常無理取鬧,到超市就要買這買那,不給買就坐在地上耍賴”“我孩子這一兩年,情緒化特別嚴重”等類似抱怨的話,因此,很多家長選擇以暴力的方式去制止孩子惹人心煩的行為。
2019年,信陽市男子將哭鬧的孩子綁住雙手,脫光衣服,在陽臺上用手拍打孩子屁股約一分鐘。
在《超級育兒師》里,一個爸爸叫孩子起床,沒想到孩子哭鬧不愿起,這時,媽媽的做法是:沒有安撫孩子,上來就大吼大叫,對孩子進行呵斥;
起床后刷牙時,孩子鬧脾氣直接把水杯扔在地上,徹底激怒了媽媽,這位母親一邊怒吼,一邊直接拿起晾衣服的衣架朝孩子的手打去,如此熟練的動作可想而知已經在家中上演過無數次。
美國兒童教育學家海姆 吉諾特曾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
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誠實和負責。”
“打罵孩子時,雖然孩子表面誠惶誠恐,內心深處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根本沒有反省,更不會去思考該如何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甚至在長大以后出現更叛逆的行為。”
曾經一則新聞報道過,一個小男孩是單親家庭,他跟著父親居住,當小男孩哭鬧時,父親就對小男孩又打又罵,甚至恐嚇他說以后遲早要進監獄。父親變相的教育給小男孩的內心駐扎了一顆種子。
有一次,他們小區著火,警察調取監控才發現,放火的竟然就是這個孩子,面對警察的質問,小男孩居然坦然地承認了自己的行為,并說道:“既然我父親說我會進監獄,那我就進給他看。”
小男孩的一系列行為和回答讓警察震驚。
可見,家長的正確教育和情緒引導對孩子來說是多么重要。
大聲的訓斥可以使父母得到想要的安靜效果,但如果在沒有了解孩子內心的情況下,一味地訓斥,甚至是在超市等一些公共場所對孩子動手,更有可能導致孩子在未來變得膽小自卑,缺乏主見。
我表妹麗麗小時候曾是一個非常外向的孩子,但是,當一次在商城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被我朋友當場“教育”后,從此變得小心翼翼,去超市也不敢再提自己想要的東西,常常回答:“你買就好,我沒有想要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麗麗不僅不愿意同別人交流,還變得膽小,自卑,在一次運動會中,本來跑步是強項的她不敢報名,一心認為“沒有人會愿意要我參加”,這樣的自卑讓麗麗失去了很多機會,也讓我的朋友束手無策。
殊不知,孩子的改變其實就是從那一次不經意的訓斥開始。
02
進化媽
當情緒引導變為溺愛
孩子將變成你不可知的模樣
愛和規則并存,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也并不意味著毫無原則地妥協,溺愛常常成為孩子反抗的保護傘。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道運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變形計》里的王境澤可以說是被寵壞的代表,從小的時候無論他需要什么,家里人都會為他準備好,即使犯了任何的錯誤,家里人也不會兇他,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王境澤在學校里可以說非常霸道,遇到事情都用拳頭解決,早已被學校拉入黑名單。
我朋友的女兒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由家里的長輩帶大,因此耍耍賴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一次,我朋友帶她到親戚家玩,這個孩子竟然因為爭搶玩具而咬傷了其他的孩子。
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每個家庭都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但在寵愛的同時也要有適度的原則,不要讓寵愛變成溺愛。
當孩子處于情緒激烈時,訓斥,打罵會使孩子自卑,叛逆;溺愛又會使孩子變得驕縱任性,不可一世。
孩子的情緒需要抒發,但如何引導情緒?是為人父母應該學習的一個課題。
03
進化媽
理解或許是引導孩子情緒的最好方式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適當的情緒引導和家庭教育,是給孩子成長最好的禮物。
在《媽媽是超人》里,霍思燕就向我們展現了一種良好的教育方式。
在節目錄制時,霍思燕和自己的兒子嗯哼遇到了一場慈善義賣活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對于自己喜歡的玩具,每個孩子都愛不釋手。
所以,當霍思燕提出要把嗯哼玩具捐給需要的人時,嗯哼不愿意而且鬧起了脾氣,霍思燕沒有一味的出現“我是你媽”的強硬態度,而是在了解孩子想法后,立馬轉移話題,等嗯哼情緒好轉時進行一次次說服。
最終,霍思燕選擇以退讓的方式,與嗯哼商量帶到捐贈現場,如果嗯哼覺得可以就捐,不可以再帶回來。
最終,嗯哼捐出了自己的玩具并且很開心自己能帶給別人幫助。
在整個事件中,霍思燕完全沒有出現逼迫嗯哼的任何舉動和語言,而是一步步了解他的內心,安撫他的情緒,尊重嗯哼自己的選擇。
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對待,潛移默化引導,最終在一件平凡的小事中給予了孩子一定的教育。
04
進化媽
多變的情緒標志寶寶步入成長的另一階段
家長該這樣對待
2歲左右的寶寶情緒化嚴重,是因為他們正處于人生的“第一次”叛逆期,他們情緒化的原因是第一次想獨立自主,但還要連接依靠他人。
這時候的寶寶們,由于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不強,時常表達不出來或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事情,容易生氣,因此,常常用哭鬧的方式希望家長能認真對待自己的想法。
孩子的否定行為表明孩子開始產生自主意識,開始試圖了解周圍的環境,表達自己的個人需求,形成自己的處世觀點,身體和動作的發育使他們可以通過動作表示反抗,也是成長中必不可少的第一次獨立。
但是,這時候的孩子思想意識并不成熟,不知道行為的后果,也不能預見可能發生的危險。
中國人民大學李玟瑾教授曾提出“情緒性殺人”,當一個人處在腦子一熱的狀態下,沒有任何的控制能力,很容易滋生“情緒性犯罪”;
一個沒有情緒管理能力,不會表達自己,更不懂得控制自己的孩子容易出現打架斗毆,校園暴力等行為。
當孩子情緒激動時,我們也需要平緩自己的情緒,去了解哭聲背后孩子對外界的表達;
當孩子犯錯誤時,我們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才行為的不滿,比如“我不喜歡你這樣沒禮貌”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
學會考慮他人的感受,學會和別人友好的溝通與商量,也是教給寶寶重要的一課。
如同剛開始的那位母親一樣,我們可以用一些動作去減緩孩子成長期本身存在的敏感力,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父母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而是了解孩子哭聲背后的渴望,讓孩子生活在被理解,被疼愛的環境中,才是給孩子最溫暖的禮物!
作者簡介:一顆榴蓮,富書專欄作者,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親子寫作營第6期學員,我們或許沒有教育孩子的經驗,但我們都曾是孩子;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