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愛孩子,就要讓他知道:他,不是父母包袱,而是父母更好生活的動力,你認為孩子是什么樣,他就一定會成為你說的樣子!
作者:一鳴(爸媽進化論主筆)
前段時間看了一個視頻,心情非常沉重。
在泰國的一家超市內,父親經常因為看不慣兒子的種種行為而大發脾氣。
有一天,父親看著兒子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直在玩游戲,便憤怒地跟孩子說道:“有種你就別活了!”隨后把槍上膛,放在了兒子面前,轉身離開。
他以為,孩子會像以前繼續“慫”,繼續“孬”,繼續“蔫不拉嘰”。
但他萬萬沒想到,孩子毫不猶豫地拿起了槍,對準自己的太陽穴扣動了扳機。
父親聽見槍聲,回頭看見趴在柜臺上的兒子,以為是在裝死,不僅不驚痛,而且更暴怒,上去對著兒子腦袋又是一巴掌。
兒子的尸體被他一拍便滾到了地上。
父親這才明白,孩子沒裝而是死了。
瞬間,這個暴戾的男人如被電擊,當即癱倒在地,心痛如絞,嘶吼嚎哭。
你或許以為這孩子年紀輕輕就漠視生命,可你不知道的是,父親每天的明嘲暗諷,隨意挖苦,心如刀絞,瀕臨崩潰,最后選擇了“聽從”父親的話而草草結束了鮮活年輕的生命。
據心理學家調查顯示,很多有心理障礙的人,都是由于年幼時受過言語刺激所致,而這種言語刺激之所以威力巨大,恰恰是由于出自最親的人口中。
父母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會傷害孩子很深,要用一輩子來療傷。
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父母肆無忌憚地對孩子打擊、嘲諷甚至謾罵,他們自以為無足輕重,卻不知道,語言暴力早已變成致命的毒藥。
父母的語言暴力
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演員郭濤曾經講過自己高中時自殺的一次經歷:
郭濤從小成績優異,但是到了青春期時成績有所下滑,排名跌落到班上的中間水平,而有一次考試,發揮失常讓他一下成了班里的中下游。
父親看到成績后大發雷霆,罵道:
你在家里吃我的,穿我的,喝我的,你還不給我好好學習!還有什么臉面對我……
這句話深深地刺痛了郭濤。
他當即把身上的衣服一件一件地脫掉,脫得只剩下一條內褲,連鞋都沒穿,就沖出了家門。
他爬到樓頂的天臺上,失落地想:
我怎么混成現在這樣,這叫什么事兒啊!要不別活了!
于是他就坐在樓頂邊上,腳晃晃悠悠地搭在半空中,想跳,但是沒有勇氣,痛苦至極。
后來媽媽和校長找到了他,他的委屈和情緒才找到了出口。
父母也許永遠不明白自己隨意的一句話,不知不覺中已經對孩子產生了巨大的傷害。
有位網友回憶童年時說:
父母本來盼著生個兒子,可是家里接著生了三個女兒。
妹妹出生時,媽媽讓爸爸給妹妹買奶粉,爸爸聽說又是個女兒生氣地說:“喝啥奶粉?一個丫頭片子連盒火柴錢都不值!”
雖然小小的我沒有說話,但心里卻一直記得這句話,至今20年了都沒有忘記。
每當我犯了錯,爸爸就會用尖酸刻薄的語言羞辱我好長時間,甚至是當著外人的面。
直到現在他死去,我都無法原諒對我的傷害。
直到我長大,內心都擺脫不了想要自殺的陰影。
可每次離死神最近的時候我又退縮對這個世界戀戀不舍,我就這樣在這個世上多余的活到現在。
心理學上有個“貼標簽”效應,當一個人被貼上一種標簽后,他會做出自我定義,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標簽的內容相符。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課,無論孩子犯錯與否,父母都應好好說話,對孩子隨意發泄情緒不僅對改變孩子的言行無效,還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傷害。
真正有效的溝通
都是非暴力的
1、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一個父母都在承受著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壓力,負面情緒得不到釋放,就傳染給自己最愛的人,孩子就會遭殃。
父母總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脾氣,如果控制不了,那就遠離孩子,避免孩子成為炮灰。
告訴自己的孩子,最近心情不太好,但是跟你沒有關系。
讓我自己安靜一會就行,這樣既免于沖突,你還為孩子示范了正確的情緒處理方式,多好。
如果沒忍住說了不該說的話,那就及時彌補,第一時間跟孩子道歉,道歉沒什么丟人的。
2、停止抱怨
愛抱怨的父母,往往認為,自己人生的不夠完整,不夠好,原因都在于生活的負重或孩子的不懂事。
可父母的幸福感,不應該全部來自子女或對生活的付出。
Papi醬曾在一次采訪中說:
“我們這代孩子,從小聽得最多的就是“我一切都是為了你而活”、“爸爸媽媽砸鍋賣鐵也要如何如何”“如果當初不是為了你,我們會怎樣怎樣”……“
Papi醬坦言,雖然知道父母初衷是為了激勵我,但我只有負罪感。我會認為,父母人生中最糟糕的部分,都是我造成。
父母好好愛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追求,孩子才會沒有負擔,心無旁騖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3、顧及孩子感受
在《不完美的禮物》一書中有個暖心的故事:
布朗帶八歲的女兒逛百貨公司買鞋子,當時賣鞋子的專柜正放了一首流行歌曲,她的女兒跟著音樂跳起自編的舞來。
就在那時,專柜旁邊剛好有三個貴婦同時也帶著孩子來買鞋子,她們全盯著她女兒跳奇怪的機器舞。
布朗注意到旁邊人的表情,不是欣賞,反而是為她的女兒感到難為情。當時她也超尷尬的。
當貴婦旁邊的小女生正交頭接耳,可能在說些取笑她女兒的話時,她女兒頓時不知所措,身體僵住,突然停了下來,無助地看著媽媽。
布朗看著女兒并告訴她說,你可以把稻草人的舞蹈加進去呀!于是,女兒繼續開心地跳她的舞,從那一刻起,布朗的視線就不曾離開女兒身上,她在一旁欣賞著女兒的即興表演。
面對生活中一些煩惱,孩子有時候會不知所措。只有父母站在孩子這一邊,顧及孩子的感受,孩子才會感受到疼愛,從而覺得自己是幸福的。
心理學的暗示效應告訴我們,父母的否定、打擊、批判,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并轉化為孩子“內在的批判聲音”,形成強大的“反自我”意識。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span>
而養兒育女,不是負擔,更不是一種愛的單向傾斜,而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灌溉和滋養。
那個越來越沉默,越來越畏縮,越來越不快樂的孩子,是從他成為父母口中的“抱怨”開始的。
愛孩子,就要讓他知道:他,不是父母包袱,而是父母更好生活的動力。
聽說過一句話:你認為孩子是什么樣,他就一定會成為你說的樣子!
心理學家科胡特也說過:“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別是他們以不帶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去回應孩子需求的能力?!?/span>
父母的嘴,是朵花,也是毒藥,既能為孩子的路鋪滿香花,也能讓孩子的路扎滿荊棘。父母的嘴,決定孩子未來的路。
作者簡介:一鳴,富書專欄作者,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富書持續投稿變現營付費2.0學員,中年少女;左手執筆,右手養娃,用一顆執著的心來寫字,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