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為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原創,首發于2016年8月22日,為防止未經授權轉載,現加上原創保護,如需轉載,后臺回復“轉載”。
作者:雪之夏(富書部專欄作者),來源:富書(ID:zhongchoudushu)
01
周休,我和莉莉帶她家寶寶去醫院復查。
公車上,她抱著半歲的寶寶抓著扶手晃來晃去,一直沒人給她讓座。
下車后,我本以為她會指責幾句,沒想到她卻跟我說起一個故事。
地點同樣是公車。莉莉坐在靠窗的位置。前門上來一個女孩,穿著時尚,塞著耳機默默坐上最后一個空座。
車行至下一站,陸續上來幾個人,其中有位媽媽抱著約摸四五歲的孩子。她剛上車,就瞅準了時尚女孩旁邊的位置。那個座位上,不知是誰放了一大袋東西,隱約可見里面的油、米、蔬菜。
這位寶媽不樂意,正欲動怒,不料身后有人給她讓坐。她邊道謝邊瞪著坐在斜對面的時尚女孩。
沒一會兒便開始數落,說年輕人道德敗壞,自己不讓座也就罷了,還拿東西占個座。說完見女孩沒反映,又提高嗓門指桑罵槐地說女孩沒素質。
但女孩正在玩手機,又塞著耳塞,實在沒注意到對方說了什么。于是,這位寶媽一路上都氣不順。
雖然有人給她讓了座,她也不客氣地坐下了,但女孩的行為好像刺激到了她的哪根神經,她止不住地罵了又罵。
女孩拔了耳塞看了她一眼,又瞧了瞧身旁座位上的東西,欲言又止。
幾站后,車上的人多了起來。看女孩不順眼的人也越發多了。大家一臉苛責地看著她,覺得她的行為實在過分。
女孩放下手機,不斷地解釋說東西不是她的。如果不是她的,那會是誰的?東西就在她旁邊,也沒有其他人來認領。
她的解釋在那位寶媽看來,根本不可信。
六站路后,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那個給寶媽讓座的中年婦女從人群中擠出來,提起女孩身旁碩大的購物袋,搖搖晃晃地下了車。
直到這時,那位寶媽才終于住了嘴,臉刷地一下紅了。身邊的人都忍不住望了女孩一眼。只見她塞著耳機,玩著手機,仿佛什么都沒發生。
02
莉莉說,她當時對女孩的行為非常不解。她覺得女孩只要站起來問一下東西是誰的。找到了東西的主人就什么事都沒有了,也省得別人指桑罵槐地罵了那么久。
后來,莉莉也遇到了相似的事。當時她還懷著小寶寶。因身體狀況不佳,所以請假去醫院,結果醫生的話讓她的情緒越發低落。
她當時呆呆地坐在離后門最近的位置。沒料到一位老奶奶上車后,前面幾個人讓座她都不肯坐,愣是走到莉莉旁邊,讓莉莉起身,說那是老年人坐的地方。
莉莉看了看肚子,又看了看老人,想著自己得坐到終點站,于是沒起身。
醫生強調了好幾次,情緒不能太激動,也不能過度勞累,不然保胎針也不一定保得住孩子。她才懷孕沒多久,又不顯肚子,如果站起來,一定不會有人給她讓座。
盡管有兩個年輕人起身,沒再坐下去,但老人還是罵罵咧咧地站在莉莉旁邊,說年輕人素質低,書都白讀了,連尊老愛幼都不懂。
莉莉一心想著孩子的事,一句話都沒說。即便她說了,也不見得能博個好名聲。畢竟對方已經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上。
就像之前那個女孩,明明已經解釋過,但對方依舊不依不饒,好像全世界只有她有素質,別人只要不符合她的道德評判標準,就是千古罪人。
也就是那時,她明白女孩為什么選擇沉默。車上人那么多,把購物袋放在地上,免不了要被人踢來踩去。所以有人上車時,中年婦女選擇自己起身,而不是拿開東西。
她們都做了自認為對的,符合道德標準的選擇,但在沒弄清情況的人眼里,那些行為就是不道德的。
別人不讓座,也許是真的累了,需要休息。也許是身體不舒服,不愿起身。不管原因是什么,以道德心作為攻擊別人的武器,始終是不恰當的。
03
有個故事里說,火車上,一個買到站票的老人占了一個座位,引起旁人的不滿。
但這個人不知道的是,買到相應坐票的女孩上車后見老人睡著了,決定把座位讓給他,于是一直站在旁邊沒出聲。
還有新聞里說到的一個騙局。老人和孫子合伙拐騙別人家的孩子。
他們推著嬰兒車溜走的時候,引起嬰兒家人的警覺。
這個嬰兒的奶奶馬上追了出來,到了馬路上,眼瞧著就要追上了,不料騙子卻大喊有人搶孩子,說追過來的人是瘋子,專門搶別人家孩子。
不明所以的路人馬上過來圍觀,人群中便有人指責這位奶奶。任她哭訴也好,解釋也罷,這些人都不相信。
他們就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相信推著嬰兒車的騙子才是嬰兒真正的奶奶。甚至還有人去勸說這個哭訴的老婦人。
好在最后,人群中有人起疑,于是打電話報警。騙子聽說有人報警,拉著自己的孫子就跑,留下嬰兒車在原地。
試想,如果沒有人報警,如果每個人都相信騙子的話,去勸阻這位奶奶,最后會是什么結果?
讓座只是非常小的一件事,除了讓當事人的情緒波動一下,事后也就過去了。但在那個騙局里,那些自以為充滿了道德心的人卻是騙子的幫兇。
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當被幫助者表達謝意露出微笑時,幫助者心里多少會涌現出美好的感覺。
這本是令人愉悅的事。但因為自己選擇了幫助人,就指責其他人的“不作為”,甚至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批判別人,就實在不可取了。
對個人來說,理智對應的是“自我”,道德對應的是“超我”,而我們的潛意識,又遵循著快樂的原則。我們無法要求每個人在每個時刻都實現“超我”,以達到道德標準。
就像莉莉不讓座一樣,理智告訴她,她不能這樣做。她這一刻因為種種原因有了這樣的選擇,不代表她一直是這個樣子。
更何況,很多時候我們都像騙局中的群眾一樣,只看到了事情的一個點,而不是全貌。因自己片面的了解就去指責批判一個人,最終只是利用道德心在傷害人。
我們可以要求自己心存善良,要求自己實現“超我”的品質,但不要讓心中所謂的道德感,成為傷人的利器。
作者簡介:雪之夏,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專欄作者,熱衷寫字、攝影、繪畫。一個人走走停停,所幸身邊始終有很多朋友陪伴,讓我還能向上憤怒地生長。簡書@雪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