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不多言、言而有信、言傳身教,是家庭沃土里最豐富的養料,也是一個家庭最好的家風。
作者:勤一一(爸媽進化論主筆)
閨蜜跟我聊傷心事:上中學的兒子月考成績不理想。
她想要好好跟兒子聊一聊,又不知如何開場,于是準備了一大桌菜。
吃飯的時候,她頻頻表示關心:這個菜是你最愛吃的,多吃點;不要邊吃飯邊喝水;對了,你這次物理試卷的失分很可惜啊,怎么這么粗心大意啊!要知道,細節決定成敗……
孩子也不吭聲,低頭扒拉完飯,就回自己房間,“啪嗒”一聲鎖上了門。
閨蜜黯然地說:有一天,你會發現,孩子越來越不愿意聽你說話了。
有人說,語言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教育中,語言的力量更是不容小覷。
可是,父母怎么說,孩子才能聽?語言如何表達,孩子才能做?相信這是困擾著千百萬個家庭的問題。
父母教育子女,做到這“3言”,是一個家庭和睦興盛的源泉。
不多言,
是建立親子溝通的橋梁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超限效應”:
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在育兒中,則代表了父母以自我為中心,喋喋不休,完全沒有換位思考、沒有注意與孩子溝通的方式方法和“度”的把握。
也許,孩子越來越不愿意聽我們說話,是因為我們說太多了。
父母過度“多言”,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選擇性”失聰。
有一天,我覺得家里空調有點涼,我對女兒說:快過來穿衣服,冷!
女兒:不冷!我都出汗了。
我忍不住開啟嘮叨模式:出汗就更容易著涼了,小心感冒!你知道感冒了多難受吧?必須穿……快過來……
女兒抱怨:媽媽真嘮叨!
然后她自顧自地玩兒,并沒有如我所愿乖乖過來穿衣服,而是自動屏蔽了我的聲音。
電影《小孩不笨2》中有這樣一段獨白:大人經常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其實他們都是自己講,自己爽。
當孩子有自己對冷熱的判斷的時候,需要的是父母對他感受的尊重;當孩子犯了錯的時候,期待的是父母的安慰,收獲到的卻是說教:你怎么能這樣做?你應該…
我們本能地去把握任何一次關懷、教育孩子的機會,但我們的苦口婆心卻不會抵達孩子的內心。
道德經有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孔子也說: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話不是越多越好,要把父母的位子坐穩,一定要懂得適時地沉默。
為人父母,很多時候,我們只關心自己的想法,看不見孩子的內心,照顧不到孩子的軟肋。
殊不知,孩子與我們交流,是渴望精神的認同,可悲的是,我們不自知地從孩子的心靈路過。
做父母,話太多,會把孩子從我們身邊推開;不多言,才能構建親子溝通的橋梁。
言而有信,
是父母對孩子最真的承諾
《曾子殺豬》的故事廣為流傳:
孔子的徒弟曾子是個十分守信的人。
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去集市買東西,兒子哭鬧著要跟去,妻子就安慰孩子說:“你在家等我,回來給你殺豬燉肉吃。”孩子信以為真。
妻子從集市回來,見曾子正磨刀霍霍準備殺豬,趕忙阻攔說:“你這是干嘛呢!你真的要殺豬給他吃?我原是哄他的。”
曾子認真地對妻子說:“父母在小孩子前面不能撒謊。我們說話不算數,孩子以后怎么還會聽我們的話呢?”
他言而有信,果真把豬殺了。
曾子言出必行的作風,為后世所稱頌;更為孩子的一生,奠定了誠信的基石。
朋友小米是個上班族媽媽,工作很忙,經常出差。
四歲的兒子問她:“媽媽,你什么時候能陪我玩兒啊?”
看著孩子期待的眼神,她毫不猶豫地承諾:“周末媽媽就帶你去公園!”
可是,沒想到,因為工作安排,小米周五就出差了,等回來已經是下周二。
回家進門看見兒子在客廳玩兒,她跟兒子打招呼,兒子竟然不理他。
小米大聲說:寶寶快來,看看媽媽給你帶了什么禮物?
沒想到兒子認真地說了一句:媽媽騙人,我不相信你!
小米當場愣在那里,傷心又詫異。
我們經常因為工作安排緊湊,或者認為“孩子還小,記不住”,覺得失信于孩子有情可原。
事實是,話不能隨便說,孩子什么都記得。
腦科學家研究發現:嬰兒的內隱記憶力在3個月的時候就形成了,兒童大腦發育在1歲以前就完成50%,到了7歲的時候,大腦發育已經接近成人水平。
孩子年幼無知,會從父母這里學習知識、聽取教誨,可以說,孩子是大人的復印件。
假如我們現在說謊騙他,相當于教他以后去騙別人;即使你現在一時能把孩子哄過去,但是他事后知道你撒謊,將對你不再信任。
古語云:人無信則不立,業無信則必衰,國無信則危。
言而有信,是父母必須教會孩子的簡單又深刻的道理;是父母對孩子最真誠的愛意。
言傳身教,
是一個家庭最好的家風
老同學傳來喜報:去年提了干,今年又考上了在職博士。
可謂雙喜臨門。
最讓人羨慕的,是他家孩子乖巧懂事、學習習慣特別好,才七八歲的孩子,從來都是乖乖自己寫作業,從來不用大人催。
別人家孩子的“優秀”背后,一切都有跡可循。
老同學年近40,卻從未放松過學習,一天不看書學習,就覺得生活缺少了點什么。
孩子像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舉一動,都落在孩子眼里,刻在孩子的腦海里。
不禁想起一則勵志新聞:一位50歲的媽媽陪女兒考研雙雙被錄取。
多年母女終成校友,這神奇的緣分,是媽媽爭分奪秒爭取來的。
媽媽是以為護士長,工作很忙,可是感覺女兒復習狀態不理想,為了鼓勵孩子認真考試,媽媽決定用實際行動感染孩子,親身陪伴孩子。
她利用碎片化時間及周末,制定嚴格的復習計劃,見縫插針地學習。媽媽的努力和自律鼓舞了女兒的斗志。
最終的結果看似出乎意料,實則在情理之中。
言傳不如身教,你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首先要成為這樣的人。
有句話說的特別好:教育孩子,家長不能以督促這的身份出現,而應該以一個領跑者的身份率先向前。
對待孩子,父母催他、吼他、逼他,遠不如陪孩子奔跑。
知行合一,行動的力量永遠是最強大的。
語言蘊藏著巨大的力量,不僅在其文字,更在于它的表達方式和“度”、承載的道理以及言行合一的行動。
有個形象的比喻:父母是土壤,子女是植物。植物生長的茂盛與否,與土壤是否肥沃息息相關。
不多言、言而有信、言傳身教,是家庭沃土里最豐富的養料,也是一個家庭最好的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