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媽說:在飯桌上的教育,傳遞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珍惜糧食,還有學會在味道中感謝家人的付出和愛,把愛的味道深深地烙印在心底,永不忘記根本。
作者:深淺慧(爸媽精讀主筆)
有人說:有一種味道,叫做媽媽做飯的味道,那是愛的味道,勝過世上的美味佳肴。
然而,有這樣的一個4歲小男孩,因為嫌棄媽媽做的飯菜太難吃而哭,這樣讓人很好奇:“多難吃的飯菜能夠讓孩子哭成這樣。”
然而媽媽卻說,是因為當天的西紅柿炒雞蛋放了太多鹽,自己也知道很難吃,但是辛辛苦苦做出來,所以想讓孩子忍一忍吃完,起碼對媽媽的體恤。
可惜男孩不買賬,媽媽為了安慰小萌娃,第二天帶孩子吃烤肉。
男孩很高興,也吃得很滿意,與之前嫌棄媽媽做的飯菜的委屈態度,前后形成了鮮明的差異對比。
不由得感慨,在物質生活異常豐富的今天,“快餐味道”成為取代“媽媽的味道”的現象,童年里那個的“家”味道的記憶變成了千篇一律的“烤炸”油香味。
是物質生活的選擇太多?是孩子太過于挑剔?還是獨生子女的新一代媽媽的廚藝太差了?
無論什么原因,歸根到底,是父母太過于疼愛孩子,唯恐孩子吃不好吃不飽,孩子喜歡吃什么就無條件地答應,造成了孩子挑食,喜歡在外面吃飯的壞習慣。
這就是常見的“飯桌式”的溺愛。
俗話說“慣子如殺子”,溺愛不是愛,而是以“愛”的名義對孩子的摧殘,造就孩子好吃懶做、自私自利的品性,最終忘記父母養育之恩。
常言道,“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從孩子吃的第一口飯開始,父母給予孩子的是必定是感恩教育,而不是“飯桌式”的溺愛。
孩子要記得的不僅僅是味道
而是感恩
從幼兒時期開始,孩子能不能安靜地、乖乖地把飯菜吃完,是絕大多數家長很頭疼的事。
“飯桌式”溺愛體現在家長喂養孩子的方式上,嘴里哄著,罵著,追著小孩子跑到東南西北的去喂飯的情景,見慣不怪,是家長和孩子的一場“貓抓老鼠”的滑稽游戲。
我們經常聽到大人這樣抱怨孩子吃飯難,吃飯少的問題:
小孩子嘴刁,挑食,吃得慢,瘦得很;
我不會做營養餐,孩子不喜歡吃;
孩子就喜歡在外面吃,外面的香。
有人認為,父母做的飯菜是孩子童年的味道和味蕾的記憶,所以父母做一手好菜是很有必要的。
其實,父母就算不能燒的一手好菜,卻能夠為了讓孩子飽餐一頓將自己置于水深火熱之中忙活,記憶中的不只有味蕾的飯香,還有母親為我們忙碌的背影,是抽油煙機的重油味,也是調料品的醬香味,更有悶熱廚房的苦澀味。
這些瑣碎的情景,孩子真正應該記住的,其實是父母的愛而已。
如果父母不懂得從正面去教育孩子珍惜一粥一飯,感恩父母的哺育之恩,而是演變成“飯桌式溺愛”,那么,“飯桌式溺愛”演變成飯桌上的有求必應,成為孩子撒潑打滾的新一個突破口。
如果孩子嫌棄家里的飯菜太難吃,孩子用上了哭鬧的手段和家長博弈之后,他最終得到的是家長的妥協,達到自己隨心所欲的目的。
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中稱為“登門檻效應”,也叫“得寸進尺效應”。
孩子在早期使用“登門檻效應”后,一旦發現自己的“哭訴”可以得到家長的“補償”,那么被慣壞的思想就在“飯桌博弈”中被縱容而深刻的形成了。
今天想吃快餐,明天想吃法餐,后天可能就想吃龍肉,在無休止的索求中得到父母肯定的回應,榨取父母的血汗。
“飯桌式”的溺愛,是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博弈的失敗,使孩子習慣了父母理所當然的付出,進而對父母無窮無盡的索取,直至到最后一刻。
孩子的要求有“選擇性”的回應
更要有“強硬性”的態度
俗話說: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
可以理解為男孩處于“放養式”的狀態,美其名曰讓男孩多經歷艱辛,切身感受“窮困”與“艱苦”中磨練心智,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心智成熟的人。
而對女孩則是一種文化修養的投資,讓女孩提高眼界,培養氣質,增長閱世能力,長大后不容易被小恩小惠所誘惑,能做到自尊自愛。
如果家長將“窮養”與“富養”的定界,只停留在用“金錢”衡量的標準當中,會產生了一味在金錢上滿足孩子需求的誤解。
由此可見,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不存在是否“窮養”和“富養”的區分,而是大家一視同仁都要從小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窮養”和“富養”在對待孩子的需求上,家長應該持有什么樣的態度,決定孩子今后的品性。
父母對待孩子的需求,不是千依百順,而是根據實際情況要有“選擇性”的回應。
有這樣一句話:“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譬如在一群孩子里面,哭的孩子總是最先得到安撫,大人往往用擁抱、語言和禮物去安撫孩子;相反,不會哭的孩子被表揚為乖、聽話、獨立和懂事,被大人晾在一邊,不用理會。
大人對孩子用情緒發出的“要求”采取了接受的態度,并予以補償,這是不恰當的。
因為,在家長傳達著一種“由你決定”的訊息,讓孩子有機可乘,學會用情緒掌控家長,達成自己的目的。
所以,家長對孩子的需求要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做出回應,而不是千依百順,否則就自食“慈母多敗兒”的后果。
對于孩子無理的需求,家長也要學會說“不”,用“強硬”的態度拒絕孩子。
家長“強硬”的拒絕態度,目的是讓孩子明白:家長才是中的話事權重者。
如果家長沒有“權威”的形象,只會讓孩子無法無天難以管教,因為不管教的孩子永遠不會有教養,也不懂得什么叫教訓。
家長界定“飯桌式”溺愛的底線,就要明確地告訴孩子:不是你一哭,就會有糖果。
“飯桌式”的教育
讓孩子在味道中學會感恩
“飯桌式”的溺愛對孩子是傷害的,我們要避免這種溺愛,就是對孩子的愛護。
相反,我們需要對孩子進行“飯桌式”的教育,教育孩子在品嘗味道中學會感恩,感謝父母用心準備的一日三餐,珍惜每一種食物。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媽媽告訴自己的小男孩,因為自己太累太餓,把他最喜歡的整罐糖果都吃了。
小男孩一開始不敢相信,驚訝地跑去證實媽媽說的話,發現整罐糖果都沒有了。
當媽媽對孩子說抱歉時,小男孩抱著媽媽的頭說:“沒關系、沒關系,我的糖都給媽媽吃。”
多么感人的一幕,在開放式的西方教育卻是很普遍的表達愛的方式。
我們的教育中,習慣性地“制止”孩子不能做什么,卻又不告訴孩子“為什么”不能這么做,很少鼓勵孩子去愛家人,敢于表達愛。
《朱子家訓》中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一粥一飯”從來都是“粒粒皆辛苦”,是家人付出辛勤勞動換回的“盤中餐”。
勞動成果來之不易,那么“飯桌式”的教育傳遞給孩子什么樣的觀念呢?
在飯桌上的教育,傳遞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珍惜糧食,還有學會在味道中感謝家人的付出和愛,把愛的味道深深地烙印在心底,永不忘記根本。
在飯桌上的教育,傳承給孩子的是一種禮儀和家風。
如:讓長輩先動碗筷用餐;碗筷要輕拿輕放;吃東西不要發出太大的聲音;不要邊吃東西邊說話等等。
在飯桌上表現出的吃相和規矩,也是文明和修養的體現,需要孩子自小養成習慣。
在飯桌上的教育,更是和孩子交流的一種輕松和諧的方式,這種味道的交流方式,更容易讓孩子愛上家的味道,也容易因為味道也愛上做飯菜,掌握一門生活技能。
陳銘在《奇葩說》講到:教育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只有將一切在原始初期安排妥當,后面才會苦盡甘來。
所以,在孩子早期時就拒絕“飯桌式溺愛”,進行的是“飯桌式”的教育,那么將收獲一個守規矩,懂禮貌,有教養的孩子。
作者簡介:深淺慧,富書專欄作者,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富書親子寫作實戰營第5期基礎班學員,二寶媽,專注兒童文學、情感育兒領域寫作,分享教育和養育心得,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bmnfrc),轉載請加微信fushuj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