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媽說:我們總是渴望愛,期待被理解,但總是被無辜傷害,每個同學都有他的尊嚴,彼此之間多點愛、多點包容、多點狹義,學校才會變成真正的溫暖花房。
作者:凌十月(爸媽精讀主筆)
刷微博,看到一條讓心疼微博熱搜:
視頻中幾名女孩,圍著一個女孩一通罵,女孩面容畏縮,卻不敢有任何動作。
突然,2名女孩輪流對該女孩掌摑,接著又被逼著跪在地上,被她們灌水,嗆得直咳嗽。
看到這里,心里忍不住發酸。
為什么這孩子面對她們的欺凌,不懂得反抗。
為什么周圍的人明明可以制止,卻選擇冷漠的圍觀,拿起手機錄下這一幕。
同學之間的友愛和團結呢?
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即使面前被欺負的是自己的同學,即使早上才剛剛打過招呼。
少年的心,從何時起,變得如此冷酷無情?
圍觀者永遠不會明白,如今跪在地上被灌水的女孩,或許有一日他們會成為“她”。
那些仗著人多欺負女孩的人,或許永遠也會不知道,今天她們的這種行為,將會給這個女孩帶來怎樣的毀滅性災難。
東野圭吾在《祈禱落幕時》時寫道:“被欺凌的人心里留下了永遠的傷口,可施加了傷害的人卻連事情本身都不記得”。
很多學生都認為嫌棄、使壞、起外號、推搡、扒衣服等都只是小打小鬧,但對于受害者來說,卻會成為他們一生的陰影。
即使他們的身體沒有受到嚴重的傷害,但他們的心靈卻受到了極大的傷害,自卑、害怕,甚至抑郁自殺。
為什么你的世界是黑色的
曾有位博主,在網上發起投票:“你會原諒校園暴力的人嗎?”
5.9萬人參與,97.85%的人表示不會原諒。
對于遭受過校園欺凌的人來說,曾經的傷害不會因為事情的流逝而淡忘;那些給他們造成的傷害,他們可能需要一生來修復。
李易峰《青春需要溫暖》中唱到:“暴力是帶刺的語言”。
如同“惡語傷人六月寒”。欺凌者以為的小打小鬧,如同一把利劍刺傷被欺凌者,讓他們遭受身心的折磨。
時間會幫忙治愈了皮外傷,但內傷呢?
演員馬思純在《看我的生活》綜藝節目中,跟多年好友敘舊,談及自己曾經在初中時,遭受過的校園欺凌。
同學私自拿她寄給朋友的信在全班朗讀,甚至在她的飲料里倒抹布水、粉筆灰、拖把水。
她直言,被同學欺凌導致她一直自信不起來,即使后來拿了影后,也一直懷疑自己是否值得。
欺凌者覺得這些就是“惡作劇”,我看你不順眼,或我羨慕你嫉妒你,所以用其他方法整蠱你,以此來獲得心靈上的安慰。
欺凌者長大后可能會忘記自己的所作所為,日子依舊過得舒舒坦坦沒有一點心理負擔,但對于被欺凌著來說,這就是身體傷害+心理傷害+精神傷害。
日本電視劇《民眾之敵:這個世界不是很可笑嗎》這樣描述被欺凌者:“被欺凌的時候,真的看不清未來,不敢想象這個陰暗是否會有出口,感覺會永遠陰暗下去,真的好痛苦……”
我們永遠無法想象那些被欺凌的人,心靈遭受了多大的災難,才會說“真的看不清未來”這樣的話。
《悲傷逆流成河》書中有一句話,特別戳心窩:
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紅色的,藍色的,綠色的,白色的,甚至是粉紅色的世界。為什么惟獨你生活在黑色的世界里?
類似感同身受這樣的話,顯得尤其的蒼白無力。
電影《悲傷逆流成河》的女主易遙因為意外感染婦科疾病,而被同學排擠、欺負,遭受各類殘酷欺凌。
有人把紅墨水丟到她身上,有人喂她吃過垃圾,有人從樓上潑她冷水,甚至好幾個女生在操場一起趴她的衣服。
(被同學潑水)
(被同學扒衣服)
最后,連顧森湘的意外死亡都推到她身上,到處嚷嚷她就是“殺人兇手”。
沒有人問她,愿不愿意;更沒有人在乎,這樣做究竟對不對。
最后,易遙當著全校同學的面,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事發生?
或許,是因為每個人都很懦弱。
被欺凌的人,懦弱的不敢發聲。
去欺凌的人,懦弱的只敢欺凌比自己弱小的人。
旁觀者,懦弱的怕惹上麻煩,所以終究選擇的旁觀。”
但,被欺凌真的是“我”的罪過嗎?
我們總是渴望愛,期待被理解,但總是被無辜傷害。
每個同學都有他的尊嚴,彼此之間多點愛、多點包容、多點狹義,學校才會變成真正的溫暖花房。
任何借口
都不是你欺凌他人的理由
心理學認為,那些喜歡欺凌他人的學生,往往是“回避型人格”。他們情感隔離,因為無法處理原生家庭的憤怒,就把這些憤怒轉嫁在其他人身上。
那么,什么是“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作為一種人格障礙,最深層的原因是脆弱的心理,扎根于內心深處的自卑,引發的心理暗示,摧毀了正常的自我評價體系,使得非常容易肆意解讀別人對自己的評判,導致了惡性循環。”
中國教育名言:“棍棒底下出孝子”,很多孩子的父母對于他們的教育往往施予大量的語言打擊和暴力行為,能動手的絕不開口。
父母用暴力的行為,掩飾了他們在教育上的懶惰和不負責任。
他們想通過不斷地打壓教育,讓孩子聽話乖巧,但結果往往背道而馳。
在棒棍下成長的孩子,內心深處極度自卑、脆弱敏感,卻詭異的
崇拜強權,認同暴力。
曾經有記者采訪因欺凌他人而獲罪的未成年,問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
他們會說:“誰在我小時候也是這么對我的,不然我怎么會那么‘聽話’呢。”
而這個誰,就是曾經以“教育”為名對他實施暴力,給他造成心理傷害的人。
而“這個人”本該是他最親密的父母。
父母不想在教育上花心思,也不想探究事實的成因,只要他們認為錯了就打罵孩子。
卻不曾想,等他日后擁有一定權力與武力的時候,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打壓他人。
他信奉的原則是:“我不需要尊重別人。只要我實力夠強,我就可以讓別人聽我的話”。
他從父母身上學到技能就是,用暴力欺壓人,以此供他使喚。
除此之外,就是趨利避害心理。
看到其他人欺凌同學,雖然心里有害怕、不平,但更多的是覺得如果自己不上去踩幾腳,就會變成異類,就會遭到他們的欺凌。
因此,從旁觀者變成了欺凌者。
一位網友曾在網上公開向她欺凌過的女同學道歉。
她說,一開始對她是沒有任何意見和惡意的,但是看到全班都是那樣對待她時,因為內心的恐懼與不安,于是她也跟風,一起對她實施了欺凌。
因為害怕,所以從旁觀者變成了欺凌者;因為恐懼,主動站到惡的一方。
“屠龍者最終變成了龍”,這是多么可悲的一種選擇。
拒絕校園欺凌
我們的青春都需要溫暖
《開講吧》曾有一期,邀請了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
她說:校園欺凌實際上是全世界面臨的一個問題,因為青春期(小學后期到中學)是孩子暴力行為的一個高發期。
父母在關注孩子成績時,也要多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在保護他們時,也要告訴他們被欺負時,應該怎么做。
面對校園欺凌,李玫瑾提出以下2點:
1、 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負別人
自己家的孩子不欺負別人是家教問題,是父母教育的結果。
在家庭教育中,改變過去的“棒棍教育”。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向孩子表明,他的某些行為是會傷害到別人的,希望他下次不要這樣做,并督促他改正。
同時,告訴孩子:“真正的王者,絕對不是以欺凌弱小來顯示自己的強大,而是在一步步挑戰強者的過程中慢慢變強,直至登頂。”
2、 避免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欺負
從眾多校園欺凌事件中,我們發現一個共同點,被欺凌的孩子身體一般較瘦弱,這就給人造成很好欺負的樣子。
所以,孩子從小一定要有體育鍛煉。
只要孩子有運動,他就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人欺負。
提升自己的武力值,是對抗校園欺凌最直接有效的辦法。
只有自己強大起來,別人才不敢欺負你。
其實,孩子是非常單純的,他所做的一切,很多都是模仿他父母的言行舉止。
所以父母有義務以身作則,去引導孩子,而他們終究也會成為父母的驕傲。
《少年的你》說到:“當家庭、社會以及你我他,都貢獻出一份力量時,我們就能保護少年,保護世界。”
拒絕校園欺凌,是我們每一個人應盡的義務。
愿每一個曾受到欺凌的心能再見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