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媽說:強迫孩子分房睡,是最不可取的行為,那些以為孩子哭累了就會睡著的想法也是錯誤至極,不要逼迫他們獨立,讓他們在哭泣中獨自面對黑夜的恐懼。
作者:半夏
最近一直在看《新生兒日記》,真的是被劉璇夫婦妥妥的圈粉了。
她給兒子制定嚴格的學習作息時間表,但并沒有逼迫兒子做任何一件事情,而是以母親的身份,溫柔的說教并耐心的陪著兒子堅持。
考慮到二胎出生后需要夜間的照顧,怕打擾兒子雄赳赳的睡眠,她就想著給兒子分房睡。
先是以家庭會議方式告訴兒子出于什么原因,他要到兒童房由爸爸帶著睡覺,然后帶著兒子一起整理床鋪,還鼓勵他給自己肚子里的弟弟妹妹做榜樣。
然而對于四歲的雄赳赳來說,分房并沒有那么簡單,盡管前面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在走進小房間的時候,他還是本能的想退回去。
爸爸陪著他玩角色扮演,講大象能勇敢的自己睡覺的故事,還趴在床上數水餃,把自己都數迷糊了,雄赳赳還是哭著喊找媽媽,最終爸爸還是無奈的把他抱回臥室。
關于孩子幾歲分房睡,育兒專家有理論指導,上一輩的老人以及周圍的寶媽們也有實踐經驗,可是這個難題始終困擾著身為父母的我們。
有人說分房睡覺猶如給孩子第二次戒奶,在孩子適當的年齡,尋找適當的時機讓孩子獨立睡覺,有助于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的培養,并能促進孩子的心理成熟。
但給孩子分房睡覺要講究方法,不強迫孩子是必須的準則。
強迫孩子過早分房睡
不利于安全感的養成
當今前沿腦科學中的三腦理論認為:人的頭顱內有三個腦,分別是爬蟲腦,情緒腦和新大腦。
爬蟲腦也叫安全腦,主要在腦干部分,它和我們的生存密切相關。
當人遇到危險或者威脅時,三個腦中的爬蟲腦首先被激活,快速的做出反應:戰斗或者逃跑。
而0-6歲時人體爬蟲腦的高速發展階段,是建立安全的關鍵時期。如果這個時候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會影響孩子以后的生長和性格發展。
知乎上看到過一個求助的帖子:
女兒四歲時媽媽開始讓她分房睡,本來在一個臥室的時候女兒也是獨立睡小床,本以為分房睡會進行的很順利,結果遠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
本來女兒夜里睡覺挺安穩的,一夜都不帶動的,除非頭天晚上睡前喝水,要不半夜絕不會起床尿尿。
剛開始分房的時候都是媽媽陪著睡,夜里會起來兩次,后面媽媽不陪著了,基本兩個小時起來一次,雖然坐在馬桶好久也尿不出,但是她堅持說要尿。
媽媽一度崩潰,甚至覺得女兒生病了帶她去看醫生,可是醫生問診后也沒有什么問題。
其實,四歲多的孩子正處于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她突然被分房睡,孩子感覺就是失去了依靠。
總是起夜說明睡得不踏實,有驚醒,同時也希望以此來換取父母的關注。安全感的缺乏也使得孩子的神經系統紊亂和內分泌不協調。
媽媽要做的并不是去醫院看病,或者看心理醫生,而是應該停止分房,摟著孩子好好的睡覺,讓孩子重新建立起安全感。
心理學家認為:幼兒時期的孩子完全依賴父母,只有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在成人后才不會缺乏歸屬感或感到孤獨和不安全。
親子共眠更利于孩子的成長
閨蜜小蘭前幾天跟我講起她的焦慮:
網上都說孩子6歲之前要分房睡,怕孩子容易引起性早熟,或者過度依賴父母。這幾天她也下定決心要給6歲的兒子分房睡。
但是每次兒子都很抗拒,不愿意進小房間,在各種的安撫引誘后,兒子才躺在小床上,最后還是在哭泣中睡著的。
半夜驚醒,她突然看到了自己身旁,趴了一只小腦袋,驚嚇之余揉了下眼才看清了,她6歲的小男孩不知什么時候偷偷溜進來,小腦袋趴在床上,膝蓋跪在地板上,不知已經睡了多久。
她把孩子抱起來,放床上蓋上被子,看著孩子的可憐樣,既心疼又懊惱。
其實,為什么一定要在孩子6歲之前分房睡呢?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沒必要拿一個標準去要求所有的孩子。
獲美國國家兒童健康MERIT獎的知名心理學家Karen E. Adolph說,別相信什么“標準”,育兒從來就沒有所謂的標準,每個孩子的成長速度都不同。
許多父母都有和小蘭一樣的擔心,怕孩子跟父母同一個房間睡會引起性早熟,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但是美國兒童睡眠專家Richard Ferber經過研究發現,兒童不會因為與其他兄弟姐妹,或長時間與父母一起睡而成長為缺乏安全感、不會獨立的孩子。
另外一位親子睡眠專家James McKenna博士也說,近年來的研究結論跟過去的相反,幼兒單獨睡對健康成長沒有益處,相反,與父母同睡的孩子,未來會擁有更成熟的減壓能力,性格更獨立、更自信。
所以,對于孩子到底要幾歲分房睡覺,真的沒有固定的標準,分房早晚關鍵在于孩子是否具備了分房睡覺的能力。
什么時候分房睡
孩子說了算
就如開頭案例中劉璇出于生二胎的考慮,想把兒子雄赳赳分到兒童房睡覺。
兒子在開始答應的很爽快,但是真正去面對的時候卻不愿意了。
爸爸在哄兒子睡覺無果后,還是把孩子抱回主臥睡覺。
劉璇在看到兒子回來后,并沒有多說什么只是給兒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并告訴他:“沒事的,以后慢慢適應就好了。”并耐心的安撫兒子睡覺。
劉璇在跟老公討論給兒子分房睡時,提出了關鍵的一點,就是可以慢慢適應,但不強迫孩子,不能讓他覺得是因為有了二寶就忽視他了。
其實我有過跟她一樣的經歷:懷二寶的時候,我也試圖把4歲多的老大分房睡覺。各種引誘嘗試了一段時間后,大寶也接受了自己睡小床。
可是在二寶出生后,大寶又哭鬧著要回到大床上跟我一起睡,原因應該是二寶的出生分走了她的受關注度。
當時周圍的人都勸我,不能讓老大睡回去,要不以后又要面臨一次分床,而且兩個孩子在一起也會影響睡眠,還說給她哭兩天就習慣了。
可是看著大女兒那可憐巴巴的小眼神,我實在不忍心,也不想讓她覺得二寶搶走了媽媽的愛。
就這樣兩個孩子一左一右躺在我旁邊睡了兩年,前段時間,女兒從學校回來說,她們班的女孩子都自己睡覺了,她也要自己睡小房間去,于是拉著我去整理床鋪。
老母親偷偷露出了姨媽笑:“這分房也太簡單了吧!”
其實,讓孩子分房睡沒有什么具體幾歲的時間限制,關鍵只有一點:孩子是不是準備好了。
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有34.7%的焦慮癥患者出現焦慮癥的根源,其實是源自于小時候過早獨立睡覺所導致的。
強迫孩子分房睡,是最不可取的行為,那些以為孩子哭累了就會睡著的想法也是錯誤至極。
身為父母我們應該給予孩子全心全意的愛,而不是逼迫他們獨立,讓他們在哭泣中獨自面對黑夜的恐懼。
武志紅老師說過:在幼兒時期,父母的愛和陪伴比什么都重要。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給予安全感的時候強迫他學會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