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喬巴(富書主編),來源:富書(ID:kolfrc)
白發人送黑發人
是人間最殘酷的悲劇
今天早上,偶然刷到一則新聞,看完之后心里難過了很久。
10月31日深夜,在遼寧大連星海灣跨海大橋下方的防浪堤旁,一名捕蟹人意外發現海面不遠處仿佛漂浮著一具尸體。
當應急救援隊打撈起后,著實把救援隊員嚇了一大跳:“原來是她!”
死者是一位60多歲的老母親,7天前,她的兒子李華(化名)剛從這座橋上跳了下去。
10月24日晚,李華一個人來到跨海大橋想要跳海輕生。
所幸父母趕來及時,對他勸說安慰了一翻后,李華答應父母“不會再有放棄生命的想法”。之后,三人便一起離開大橋,回了家。
可沒想到,幾個小時后,李華又再次返回,在橋上來來回回走了幾分鐘,他突然將手中的紙袋扔入海中,然后直接翻越護欄跳了下去,不帶一絲猶豫。
據目擊者描述,他跳下去后在海面上漂浮了一會,但沒過多久就被海浪沖走了。10月末的海水冰冷刺骨,“生還的希望實在太渺茫了!”
之后的一周,警方和救援隊持續搜救了6次,但仍毫無音訊。
李華今年36歲,跳橋前他曾和父母抱怨過工作壓力巨大,有輕生的念頭也不是一兩次了。
墜海后,他的父母一直和救援隊在一起,也時常到海邊呼喚著兒子的名字。
31日下午,老兩口還在焦急地等待著救援消息。當時,他母親的狀態非常不好,她不停地哭,哭得快要心碎了,因為她自感兒子生還的機會已經非常渺茫。
可最讓人痛心的是,這位可憐的老母親當晚竟然會步入兒子的后塵,選擇在同一位置墜海尋死。她用一種最悲情的方式表達了對兒子的愛與思念。
老人遺體打撈上岸不久后,救援隊在大陀海域發現了一具男性遺體,經確認,他就是25日零時跳橋輕生的李華。
李華的老父親顫顫巍巍地辨認了兩具至親的尸體,心痛到極致,當場便昏死過去。
母子相繼跳海身亡,人間慘劇,莫過于此!
李華走了,我們沒法指責他。因為我們不知道他正在經歷著怎樣的困境、承受著怎樣的痛苦。有時候,“感同身受”只不過是一個輕飄飄的詞。
但更讓人痛心的是隨子而去的母親。哀莫大于心死,含辛茹苦養育了36年的兒子說沒就沒。
這位母親當時該是多么的傷心和絕望,才會斷絕了人世間的一切留戀,選擇重新走一遍兒子走過的路。
這個世界上,最痛心的事莫過于白發人送黑發人。很遺憾這位母親只能在天堂和兒子再相見了。
有人說:每一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在你的身邊,連接著一整片陸地。
一個人的自殺,就如同蝴蝶效應,席卷著每一個與自殺者有關的人。
而往往,最愛的人,傷得最深;最親的人,活得最痛。
所以,浮華塵世中,沒有誰的人生不是一場煉獄。苦難面前,請不要急著告別!
盡情崩潰也好,無限哀傷也罷。但只要活著,活著就好!不為自己,也要為了身邊的親人。
放棄生命
是另一場痛苦的開始
每次曝出自殺的新聞,人們總是習慣于盯著那個自殺的人,猜測他的自殺動機,揣摩他掙扎時候的痛苦。
但與自殺者相關的人所遭遇的痛與苦,卻很少人了解和知曉。
其實,他們比自殺者更孤獨、更痛苦、更無助。
曾經看過一個案例。
一個50多歲的女性來到一家醫院的精神科。一進門就開始啜泣,說沒兩句話就嚎啕大哭,整整20分鐘,她一邊說一邊哭,撕心裂肺。
原來,她27歲的兒子因為憂郁癥和工作壓力而自殺,去世將近3年了。直到目前,她仍然無法原諒自己,認為是自己沒有照顧好兒子。
“我應該拉他一把,可是我沒有,我還罵他,我以為這樣可以激勵他振作起來,可我不知道其實他那時候很無助。在他最需要我的時候,我居然這樣對他。真是該死啊。”
“原本我打算過幾天放假了可以陪他出去散散心,可是來不及了!”
“我始終覺得他還在我身邊,從來就沒有離開過。”
“每天下班后我回到家,就打開照片一邊看一邊哭,哭累了就睡著,我睡在兒子的房間,這樣我可以感受到他未曾離去。”
“我常常夢到他,他在夢里笑得很開心。可當我一張開眼,卻發現那只是個夢。最近,他也不出現在我夢里了,我好害怕。為什么他不來找媽媽了?”
這個婦人絮絮叨叨地傾訴著。原來,她經常陪著兒子來看精神科。兒子過世后,變成她自己來看精神科了。
事實上,很多自殺者的親人都會承受著很多來自外界的誤解和壓力:“你怎么沒有早點發現?”“你是不是沒有好好關心他?”
于是,親人們便陷入無盡的后悔與自責中,余生背負著強烈的罪惡感,“要是我早點發現,要是我給多一點安慰,要是我……他就不會走了!”
久而久之,這種痛苦、自責、抑郁不斷積攢,繼而爆發,便會導致另外一種悲劇:自殺者的親人們,也會走上同樣的路。
所以有人說:一場自殺,與其說是痛苦的終結,不如說是另一場痛苦的開始。
請關心
自殺者遺族
美國心理學家施耐德曼曾提出過“自殺者遺族”這一概念,是指因自殺死亡事件而遭受痛苦的人。
經研究發現,一位自殺者平均會觸及135人,其中約60人的情感會直接或間接受到沖擊,至少 6 人可能受到重創,他們會遭受一連串的壓力與負面情緒。
據世衛組織于 2016 年統計,中國的自殺率是十萬分之9.7,而這背后的自殺者遺族群體則更加龐大。
為了解這群人的生活狀態,有人進行了一些采訪。
“我的父親自殺了。那時,我才懂得原來人間最痛的是活著不如死去。我不知道未來幾十年我該怎么過,每一天都是以淚洗面嗎?我真的不知道。”
“痛徹心扉、暗無天日,真的一點都不夸張。你們體會過一覺醒來,只要呼吸,都帶著痛的感覺嗎?我就是那樣熬過來的。一晃,我已經17歲,依然活在媽媽自殺的陰影,人生灰暗,看不到希望。”
字字泣血,句句誅心。
有人說,自殺是一種選擇,而自殺者遺族是沒得選擇。
這種痛,會窮盡他們的一生,難以消釋。
法國詩人雨果在女兒死后曾寫下一首詩:
明天,破曉時分,
當田野微明,我就啟程。
你看,我知道你在將我等候。
越過高山,穿過森林,
在遠離你的世界里,我片刻也不想停留。
我默默地思索,孤獨前行,
外面的世界,不看也不聞。
我彎著腰,背著手,步履匆匆,
滿心的憂傷啊,白晝也如黑夜降臨。
我不凝望那金色落日的輝煌,
也不遠眺駛向阿爾弗港灣的風帆,
到達時,我將在你的墓旁,
放一束翠綠的冬青,和一把盛開的歐士楠。
的確,一個人因自殺而離開,會導致整個家庭的支離破碎,因為每一位至親都會活在自責、懺悔和后悔當中。
最親最愛的人走了,走的時候一定很痛。可活下來的親人,一樣痛,而且會痛很久很久。
這種痛就如同能量守恒,會絲毫不差地轉移到愛他的人身上。
所以有人說,自殺者遺族,其實更值得同情。
逝者已矣
請不要成為終極受害者
人生苦短已是不盡人意,偏偏又有“旦夕禍福”。疾病、災難、意外事故,隨便哪一樣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毀滅掉一切美好的東西。
人渺小而脆弱,面對無常幾乎無能為力。
但無論多痛多苦,哭過之后,明天的太陽還會一樣升起,生活還將照常繼續。
如果你是一名自殺者遺族,請努力自我療愈,不要讓自己成為自殺的終極受害者。
第一,試著把自己放在當下。可能會非常痛苦,但請務必牢記,你對所愛之人任何形式的自殺都沒有責任。
第二,允許自己悲痛。哪怕悲傷一輩子都很正常,沒有人規定遺族需要多久走出來,實際上也不需要必須走出來。但無論如何,請不要放棄活著的機會和繼續追尋幸福的希望。
第三,尋求專業幫助。進醫院的精神科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你正在經歷最困難的喪失,而專業的心理干預和治療會讓你更快地走在正確的治愈路上。
親人逝去,誰都有過撕心裂肺的夜晚和緬懷思念的輾轉反側,可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我是自殺者遺族》一書中,作者寫道:
十五年過去了,很多人會期待我寫本書,細訴我以前有多么悲傷,后來又是如何堅強的走出來。
但很遺憾的,對我來說,傷痛并沒有改變,程度沒有減輕。
不同的只是以前看不見自己的傷,渾渾噩噩的度日。
如今我清楚自己的悲傷,并且要設法活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生活
逝者已矣,生者珍惜!
愿每一個生命的離去都是夜空中劃過的一顆流星,每一個生命的離開都是去往極樂的世界。
更愿這世間,每個人都能珍惜生命,老少平安,幸福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