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媽說:如果我們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讓債主、奸商、警方甚至騙子代替你來行進這項教育,那恐怕就要付出一定代價了。
作者:董若晗
微博上有一項投票:你小時候的壓歲錢都去哪了?
大多數網友和我一樣選擇了“爸媽幫忙存(shou)著(zou)”。
兒時的壓歲錢總像新年的煙花一樣――“絢爛而短暫”。
給長輩磕頭作揖拜大年,喜滋滋地接過壓歲錢,回到家就進了爸媽的口袋。
沒想到,結果我們只是個過錢的機器。
時間流逝,我們這一代人大多也成為了父母。
面對孩子收到的“巨額”壓歲錢,很多父母開始思考更好的處理方式。
教孩子認識錢
不得不承認,過去的大多父母,對于和孩子談錢這件事,不亞于和孩子談性的態度,都是諱莫如深。
大多數收走孩子壓歲錢的父母,會認為錢不是小孩子該接觸或者考慮的東西,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與孩子談錢。
然而,近些年有太多因為孩子沒有正確認識金錢的意義,不能科學合理消費而導致的悲劇提醒著我們:
孩子不懂錢,是一場災難。
“2019年4月,為維持'友誼’,11歲女孩刷爆媽媽信用卡,打賞主播近200萬……”
“2020年3月,河南男孩為充值游戲,花掉4萬元,媽媽要背4萬袋水泥才能掙回……”
“2020年10月,大三學生為網貸,在賓館炭燒自殺,家人痛不欲生……”
談錢不是問題,不談錢才容易出問題。
《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說:“如果我們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讓債主、奸商、警方甚至騙子代替你來行進這項教育,那恐怕就要付出一定代價了。”
在現在的生活環境里,如果父母不主動與孩子討論金錢,孩子的好奇心總會驅使他通過各種各樣的非正常手段去探索金錢的秘密。
而壓歲錢正好給了我們一個與孩子談錢的好時機:
首先,對于年紀小一點的孩子(3~5歲),可以借助壓歲錢認識金錢的面額。
其次,對于了解或掌握了基本數學運算的孩子(6~8歲),父母可以和孩子談論壓歲錢的具體數額,以及能夠購買的等價物品。
最后,對于9歲以上的孩子,父母可以根據壓歲錢的數量與孩子一起制定家庭開支計劃,讓孩子對家庭財務有大概了解。
教孩子學會存錢
知乎上有個提問:“家長應如何處理孩子的壓歲錢?”
有位網友的做法,得到很多點贊。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就把孩子的壓歲錢存入了一個專門的賬號。
他會與孩子解釋為什么錢會存放在銀行里,并與孩子規定好錢怎么用。
比如孩子有什么特別的愿望或額外的要求,可以申請取自己的壓歲錢來實現。
有時候孩子很喜歡某個玩具,但是這個月買玩具的預算已經超了,他就會提醒孩子如果實在喜歡,可以從自己的賬號里花錢買。
我非常贊成這位網友的做法。
幾年前也為我家大寶開立了一個存壓歲錢的賬戶,并且將銀行卡教給大寶自己保管。
讓孩子學會存錢,并不是目的而且一種手段,是為孩子引入預算的理財概念:
1、讓孩子體驗積攢的意義
比如最近大寶想要購買一臺筆記本,而她的壓歲錢只夠支付一半,我會提議通過參與勞動爭取額外的收入。
在這種半真半假的金融活動中,孩子可以真切的體會到儲蓄的意義。
2、讓孩子了解銀行
帶孩子去銀行存壓歲錢的時候,父母可以告訴孩子錢放到銀行里可以做什么。
比如銀行儲蓄是一種低風險投資,不同的存款形式還能獲得不同的收益等,讓孩子明白錢不僅用來花,還能投資增值。
教孩子正確使用錢
“小寶寶才要存錢,我們大孩子要消費!”
顯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單純存款已經滿足不了孩子日益漸長的需求了。
這個時候父母就要教會孩子一個新技能——花錢。
什么?花錢還要學習?
答案是:是的。
花錢似乎不用費腦筋,但如何科學、合理地使用壓歲錢,孩子和父母都需要認真體會和學習。
父母雖然將壓歲錢存起來交給孩子,但其中有些家長過后卻放任不管,任孩子自由消費;還有部分家長放錢卻不放權,孩子購買任何東西,父母都會干涉或阻止。
這兩種做法,無論哪一種,長期下去都會為孩子養成扭曲的消費觀。
想起曾經在一本財商教育的書中看過的一個故事:
一個7歲的小男孩用壓歲錢在飯店里請同學吃飯,用餐期間嚷嚷著讓服務員倒茶送水,很是神氣。
小家伙們邊吃邊聊,開始討論春節收“壓歲錢”的事,原來這個男孩是用自己的壓歲錢在請客。
其中,有兩個沒有壓歲錢的小伙伴,對這個男孩的“大方”表現十分羨慕,甚至因為男孩的壓歲錢最多,稱呼他為“大哥”。
一餐下來,五個孩子居然消費了三千多元。
這種畫面,想想就讓人覺得“窒息”。
父母的放任無疑會導致孩子過早的沾染奢侈浪費的毛病,而太過限制孩子的消費自由,又會使孩子過于看重金錢,容易滋生拜金思想。
所以,怎樣教育孩子學會用錢,確實是父母必須學習的一個新“課題”:
1、父母給出建議,但支配權交給孩子。
比如,孩子想換輛新的自行車,家長不能一味阻止。
而是可以告訴孩子以前的自行車很新可以繼續用,而想購買的新車除了外形好看之外,并無不同功能,但價格卻高處很多,可能會花掉他所有存款。
分析后再將決定權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承擔決定的后果,在過程中學會反思。
2、向孩子示范正確的消費。
我們可以帶上孩子,根據需要計劃去購物,告訴孩子,買東西是為了使用。
讓孩子理解性價比,區分“想要”與“需要”的差別。
這樣,孩子在自己支配錢的時候,也會注意節儉。
壓歲錢里藏著孩子的價值觀
美國作家羅恩·利伯在他的財商教育作品《反溺愛》一書中說:
“每個有關金錢的問題都與價值觀有關。
零用錢與耐心有關,捐獻于慷慨有關,工作與毅力有關,在想要和需要之間妥協或協調兩者之間的差異,與節儉及精明有關?!?/p>
父母與孩子從談錢到教會孩子花錢的這個過程,不僅是單純的教會孩子一項生活技能,更是一個無形中向孩子傳遞價值觀的過程。
有一件事,我想我永遠也不會忘記。
在我上次生病的時候,幾乎沒有獨自購物經驗的大寶,拿著她錢包里剩下的“寶貝”壓歲錢,瞞著我自己去超市買了一盒我愛吃的餅干。
對于我來說,一盒餅干確實不算什么,但我慶幸的是大寶學會了為愛買單。
我們教孩子正確使用金錢,絕對不是要培養“小氣”,而是通過設定家庭中的消費原則,讓孩子懂得什么是真正有價值與意義的物品。
如果父母能夠科學地引導孩子,養成正確的金錢觀和消費觀,孩子才能平和的看待金錢。
更為了讓孩子明白金錢只是一種工具,它既能滿足人的某種生活需求,也能通過“給予”,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快樂。
壓歲錢不僅僅是孩子童年時放在枕頭下的美夢,更是長大后待解決的復雜生活。
教會孩子處理好金錢,也是教會了孩子面對多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