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這種相互有競爭又相互有依存的手足親情,是獨生子女感受不到的,也是二胎家庭出來的孩子,更能懂得的你好我好大家才會更好的道理。
作者:心海一隅
來源:爸媽進化論原創
前幾日,在上海浦東一所幼兒園放學路上,一個6歲上大班的男孩,騎著三輪童車載著4歲上小班的弟弟,一路騎得歡脫又飛快。
有路人看到后,問兄弟倆父母在哪里?哥哥說爸爸在工作。
這則視頻引發了網絡熱議,很多人批評兄弟倆的父母,怎么能讓兩個這么小的孩子單獨在路上騎車呢?
后來經過民警核實,當時兄弟倆的爺爺一直步行跟在他們身后的,同時民警也對兄弟倆的爺爺和爸爸進行了交通安全教育,明確不能讓這么小的孩子上路騎車。
為認真負責的警察叔叔點贊,也期待兄弟倆的爺爺和爸爸加強對他們的看護,讓兩個孩子能夠平安健康成長。
但其實從這個小視頻中,身為老母親的我,看到的更多是兄弟倆的友愛,明明只相差2歲,但是哥哥卻愿意在下雨的天氣里賣力騎車帶著弟弟。
而弟弟則乖巧地坐在哥哥的身后,不調皮搗蛋的樣子真的很可愛,這才是二胎家庭里應該有的兄友弟恭的和諧畫面。
前一段時間,“專家建議放開三胎”的話題度很高,因為出生人口數量的連年下降,專家們建議全面放開三胎政策,期待提高人口出生率。
然而,很多生了二胎的父母卻大喊,兩個孩子已經鬧得家里雞飛狗跳了,誰還想生三胎呀?莫非真的是腦袋被門夾了吧?
但其實我們都知道,二胎家庭已經是現在的流行趨勢,而且更有利于家庭結構穩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如何教育好兩個孩子相親相愛?
畢竟比起一個孩子的孤單,兩個孩子的手足相伴,會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懂得自己不是父母的唯一,兄弟姐妹彼此協助會讓家里更和諧。
孩子更懂得自己不是父母的唯一
春節假期里,我帶著兒子去外婆家玩,我弟弟家的兒子跟女兒,也就是我侄兒和侄女都比我兒子小,三個孩子剛開始玩得很融洽。
一會兒,我弟弟拿來小零食分給三個孩子,我兒子眼疾手快拿了一根棒棒糖,侄兒跟著拿了另一根棒棒糖,侄女看到當然也想要,但是棒棒糖只有兩根。
我兒子得意地站在一旁笑,他一點沒有禮讓妹妹的意思,而我弟弟則對侄兒說:“妹妹也想要棒棒糖,你能分一半給妹妹嗎?”
侄兒雖然有點兒不情愿,但還是把棒棒糖遞過來,等我弟弟把棒棒糖一分為二后,兄妹倆默默地吃起來,只有我兒子沒心沒肺地炫耀自己有一整顆棒棒糖。
二胎家庭的孩子,都懂得自己不是父母的唯一,所以他們比一胎家庭的孩子,更能理智地認清現實,有助于更懂得為他人著想。
就如我跟我老公,比如同樣想做一件事情,我首先考慮的是這件事有沒有妨礙到別人的利益,而我老公考慮的則是這件事怎么做才能一定成功。
這兩種思維模式無所謂對錯,但是如我這樣的二胎家庭出來的孩子,會更客觀地看待自己的能力和處境,并作出最優化的選擇。
而一胎家庭的孩子,他們會認為只要自己想要的東西和想做的事情,肯定能做到,因為父母就是他們最大的底氣,但有時候也會是最大的阻力。
很多父母會對兩個孩子之間的打鬧爭搶很是煩惱,但其實正是這樣的博弈過程,讓兩個孩子明白自己不是宇宙中心,退讓和妥協才是人生真相。
當然父母們需要把握一點,就是盡量公平公正地對待兩個孩子,只有不偏不倚的處理矛盾,才會讓孩子相信,這個世界還是可期的。
孩子更明白你好我好大家才會好
兩個月前,“現實版樊勝美”的新聞瘋傳網絡,24歲的女孩洛洛意外身亡后,她的父母卻向洛洛工作的公司索賠40萬,說要給洛洛的弟弟買房。
當時很多人指責洛洛的父母重男輕女,不管女兒的死活只為兒子考慮,但其實在大部分父母的意識里,是希望兩個孩子都能過得好的。
有位媽媽曾傾訴說,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文靜內向成績好,小兒子活潑外向成績差,她就讓大兒子在課余時間給小兒子補補課。
奈何小兒子根本不聽大兒子的話,兄弟倆經常發生爭執,媽媽也會指責大兒子沒有耐心,導致大兒子現在脾氣也暴躁起來。
媽媽說她知道不應該強求大兒子給小兒子補課,但是家里經濟條件有限,上不起培訓班,就想著讓大兒子幫幫小兒子,畢竟是親兄弟呀!
后來媽媽實在沒有辦法了,跟小兒子說:“媽媽希望你們兄弟倆將來都好好的,你現在成績比不上哥哥,媽媽讓哥哥幫你,你是不是應該感謝哥哥呢?”
隨著小兒子漸漸長大,也能明白父母的苦心,開始認真學習了,有了哥哥的幫助,兄弟倆后來都考上了不錯的大學。
我們都聽說過“手心手背都是肉”這句話,父母必然會偏向過得不好的孩子,這種態度會讓孩子明白,只有大家都過得好,父母才會更安心。
這種相互有競爭又相互有依存的手足親情,是獨生子女感受不到的,也是二胎家庭出來的孩子,更能懂得的你好我好大家才會更好的道理。
但是父母們需要注意的是,引導兩個孩子互相幫助,應該明確什么時候和什么情況應該幫助,而不是剝削一個孩子寵溺另一個孩子。
孩子更知道自己才是人生的主宰
“媽媽媽媽,你快來幫我搭積木吧!”這是一個小孩子對媽媽的呼喚,似乎沒有媽媽 的幫忙,這積木肯定搭不起來了。
“我也不知道怎么辦,我去問問我媽!”這是一個成年人對媽媽的依賴,仿佛媽媽不拿主意,這件事肯定辦不了了。
獨生子女習慣于父母的大包大攬,所以他們更依賴父母,期望能夠一直躲在父母的羽翼下,享受父母溫暖的懷抱。
而二胎家庭的孩子,則更早知道不能什么事情都找父母,不僅是父母沒有那么多的耐心,更是父母不可能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
今年單位剛來了兩個大學畢業生,都是23歲,獨生子的小劉做事慢慢吞吞,凡事不會多操心一步,只會按部就班完成領導交辦的事情。
身為家中長子的小王則手腳勤快,說話辦事都干脆利落,并且經常積極主動跟領導匯報工作,成長速度特別快。
因為有了兄弟姐妹的追趕,二胎家庭的孩子知道自己才是人生的主宰,要靠著自己的努力去爭取更好的人生,而不是指望父母的給予。
這種無形之中的力量,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是每一個二胎家庭的孩子都能夠感受到的,所以他們會更早地學會規劃自己的人生。
即使是父母給孩子提供同樣的條件,獨生子女跟非獨生子女的心態也是完全不一樣的,畢竟不爭不搶和明爭暗斗是截然不同的人生狀態。
最期待的當然是所有的父母都能一視同仁地對自己的孩子,無論是一胎家庭還是二胎家庭,給孩子足夠的愛,才會讓孩子在愛中成長!
作者簡介:心海一隅,富書專欄作者,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兒童心理學研究者,懷揣熱愛生活的心,手寫洞察人性的文,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