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媽說:語言是表達情感的工具,溝通是親子教育重要的一環,低聲教育讓溝通更有力量。
作者:木人
來源:爸媽精讀原創
你見過女兒懟爸爸,爸爸還沒有怨言嗎?
最近,在熱播劇《小舍得》中,佟大為的女兒,因為考試倒數,主動向爸爸要求上培訓班。
佛系父母不想給孩子太大壓力,所以一直沒有給女兒報課外班,爸爸親自上陣,為女兒輔導,無奈成績提升不大。
女兒堅持要上培訓班,爸爸用心安慰:“這次沒考好不要緊,爸爸不是一直在給你輔導嗎?”
女兒大怒:“爸爸的輔導根本沒有用,爸爸是個大騙子。”
女兒哭著跑到衛生間關了門,媽媽追著安慰,主動要求弟弟去抱抱姐姐,自己不進去。
后來,女兒在媽媽的低聲教育下,主動給爸爸道歉,爸爸本來也沒有生氣。
正如媽媽宋佳所言:“什么是親爹?就是閨女懟你,你還向著她。”
這么一想,被女兒懟的爸爸,瞬間“心情好多了”。
父母吼孩子常見,孩子懟父母少有,孩子懟父母,父母還溫和教育,更稀有。
被低聲教育的孩子是幸福的,只是現實中,低聲教育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大吼大叫卻是常態。
大吼大叫,是一種偷懶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提到一個觀點:很多時候,我們生氣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讓孩子更好。
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其實只是心理上的偷懶。
試想什么時候父母會對孩子發脾氣,大吼大叫?
孩子磨蹭,頂嘴,犯錯誤······一切耽誤我們時間,給我們制造多余的麻煩,都會引起我們暴躁,因為自己很累,很忙,懶得處理。
之前住在閨蜜家,看見一幕很有感觸:
她老公在一邊打游戲,閨蜜輔導孩子作業,接了個客戶電話,說了幾句“抱歉,好的”,繼續坐下幫孩子輔導作業。
孩子做對,閨蜜一言不發,繼續下一題,如果做錯了,就聲調提高,時不時一聲吼,孩子噤若寒蟬。
然而下一道題,孩子還是錯了,閨蜜火氣直冒,沖著孩子吼:“3+7等于幾?”
孩子愣著,閨蜜怒氣上升道“這下面不是寫著的吧?抄下來不就行了嗎?”
孩子一心只顧著“媽媽別生氣”,整個腦子全力抵抗恐懼,哪有余力做對題?
每次一吼,孩子看似乖乖照做,靠吼教育似乎立竿見影。
其實不過是因為自己想要偷懶。
自己工作不順,或是心里有煩心事,沒有心情輔導作業;
為什么老公可以打游戲,自己下班還要輔導作業,心理不平衡;
要不是因為孩子輔導作業,自己也可以刷抖音,追喜歡的劇。
面對孩子,自己不想管,可又不得不管,期待眼前孩子的事,可以一閃而過,偏偏孩子拖拖拉拉,一錯又錯,漸漸地自己耐心耗盡,脾氣一點就著,忍不住對孩子大吼。
只想偷懶,用最少的時間,最快的速度,結束對于孩子的“教育”,而誤以為大吼大叫是加速的好方法。
面對父母的大吼大叫,孩子也許暫時冷靜了,只是錯誤依然得不到修正。
想偷懶的背后,往往更費力氣,如果一心想抄近路,只會繞了更遠的路。
大吼大叫,對孩子有害無益
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尤其是,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十分常見,卻并無好處,被吼的孩子,表面變乖了,里子卻受傷了。
演員陶虹在《@所有人》中分享過關于女兒的一件事:
有一次陶紅要出門,時間很急,可是女兒忽然把一玻璃杯的牛奶打碎了,她一時怒火攻心,沖著女兒:“你怎么回事?”女兒表情一哆嗦,沒有哭,只是看著陶虹。
孩子沒有哭,可是大吼大叫的父母,是孩子心里的痛。
陶虹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當女兒又一次碰碎杯子的時候,她第一時間去抱住了女兒,安慰道:“沒事沒事。”
即使當時女兒哭了出來,也一定是開心的淚水。父母低聲教育,孩子也心態平和地接受,相信孩子以后也不會再犯同類錯誤。
如果父母繼續大吼大叫,也許孩子下一次還是會犯同樣的錯。
面對父母的大吼大叫,孩子會身心緊張,為了抵御恐懼,會忘記錯誤本身的改正。
心里是受傷的,自尊受損,容易形成膽怯,日后面對外人批評和欺負,也習慣逆來順受。
長期面對父母的大吼大叫,伴隨著孩子日漸長大,容易形成逆反心理,父母單方面的大吼大叫,就成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戰爭。
很多研究表明,長期對孩子發脾氣、吼叫,不僅會造成親子關系的疏離,也會讓孩子無法用正確的方式看待自己。
如果不去關注,可能產生抑郁、焦慮、飲食紊亂、自我指責等生理、心理狀態,甚至有的孩子有樣學樣,變得很有攻擊性。
聰明的父母,拒絕大吼大叫,因為不僅有害無益,而且后患無窮。
低聲教育,是給孩子最高級的愛
繪本《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中,當企鵝媽媽對著小企鵝大吼大叫,小企鵝的身體瞬間支離破碎。
小企鵝就像那個被我們大吼大叫的孩子,表面安然無恙,其實內心早已傷痕累累。
大吼大叫的父母,并不是不愛孩子,他們只是不會愛,于是孩子覺得自己不被愛。
低聲教育,蘊含著愛和尊重,更容易走進孩子的耳朵,走進孩子的心里。
1、控制情緒,就事論事
心理學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
耐心一點,溫和一點,孩子更容易接受。
我們要懂得控制脾氣,就事論事。
如果孩子錯了,不要罵他“真笨”,要告訴孩子,為什么錯,什么是對。
如果他磨蹭了,不要大吼著催他“快點,我上班要遲到了”,要告訴他,“你要遲到了。”
當我們溫和地低聲教育,孩子才會樂于接收和吸收。
2、將心比心,不要傷人
我們如今為人父母,可是我們也曾經都是孩子,當我們的父母,經常對我們大吼大叫,
我們在想什么?是不是噩夢一場?
如果我們是在父母大吼的恐懼和委屈中長大,如今就要避免孩子重復我們的噩夢。
當孩子跟人打架,先不要批評,發脾氣,要先表示安慰,再了解情況。
當孩子丟了水杯,先不要罵他“敗家”,幫他回憶一下,一起找找,找不到就買個新的。不要先傷了孩子,又花錢買了新的。
如果我們是在父母的低聲教育下長大的,那么也請對孩子同樣溫柔。
3、如果對孩子吼了,請及時道歉
美國心理學家羅達鄧尼說過,父母錯了或者違背曾許下的諾言,如果能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習慣。
如果不小心對孩子發脾氣,一定要及時給孩子表達歉意,因為被吼叫的孩子,很受傷,我們一定要及時告訴孩子,發脾氣是我們不對,爸媽會改的。
父母大吼大叫,表達的是情緒,而非理智;孩子接收到的是恐懼,而不是教育。
語言是表達情感的工具,溝通是親子教育重要的一環,低聲教育讓溝通更有力量。
當我們語言里始終對孩子溫柔以待,會成為他童年最珍貴的禮物和最溫暖的回憶,當孩子的世界被愛包圍,他就有了抵御風浪的勇氣,世界才會對他們溫柔以待。
作者簡介:木人,富書專欄作者,富書親子文第5期學員,家居小主媽一枚,不負時光不負己,本文首發公眾號:爸媽精讀(ID:bmnfrc),轉載授權聯系開白助理(看菜單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