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父母養育孩子,孩子犯錯了,父母應該要告訴他,犯了錯誤是要付出代價,雖然一開始孩子會覺得痛苦,卻很好地糾正了他的不當行為。
作者:一笑呵呵
來源:爸媽進化論原創
近日,上海迪士尼又有人偶被襲擊了。
從網上曝光的視頻看到,一個熊孩子沖過來二話不說對著噗噗熊的肚子就是一頓連環拳,引得周圍的人連忙制止,噗噗熊低著頭,看起來特別委屈。
隨后工作人員上前和小朋友家屬溝通,在此過程中孩子家長并沒覺得理虧,態度強硬,還振振有詞地說,孩子都道歉了還想咋,道具服又沒有壞,干嘛非得為難小孩子?
看到這一幕,作為7歲孩子的媽媽,我有些生氣,更是擔憂。
想想那個目睹了一切的孩子,也許意識到自己行為不妥,可家長的護短式教育卻讓他變得困惑和更加囂張,不就是打了幾下嗎?至于嗎?長此以往,會失去基本的是非觀。
其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并不少見:
鄰居5歲孩子朝大人吐口水,家長卻說:“孩子不懂事,別計較。”
廣場里有孩子,動不動搶別人的玩具,家長只是說:“孩子大了就好。”
小孩犯錯,大人及時引導孩子認錯,承擔責任,這是很有益的親子教育。
可很多家長第一反應卻是護短,看似道歉的背后是為孩子的行為辯解,雖讓孩子暫時免遭懲罰,但這樣的愛猶如裹著蜜糖的砒霜,食之如飴卻后患無窮。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說:“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和畏。”
的確如此,我們在養育孩子,應該在孩子做錯事后,讓他知道行為的后果,并勇于承擔責任,知道為人處世的邊界,才會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心有所畏,才知何為懼
有句話叫:“初生牛犢不怕虎。”
形容那些熊孩子,經驗少,對很多事情沒有預判能力,卻偏偏生出無畏之心,無視規則和權威,真是愁壞了很多老師和家長。
前不久,女兒告訴我一件事。
學校樓梯發生了多次扭傷事件。孩子們的安全令人擔憂,校方就禁止學生在樓梯跑著玩耍。
可總有蠢蠢欲動的孩子,時不時挑戰老師的權威。
老師多次批評教育,可這些孩子屢教不改。
教導處主任被迫無奈買了個西瓜,從高處砸下來,指著被摔得稀巴爛的西瓜對他們說:"看,再亂跑掉下去,這就是你們的腦漿。"
孩子們看著滿地被摔得四處飛濺的西瓜肉,再想像這就是自己的腦袋時,不寒而栗。
父母養育孩子,要提醒他們,有些事情要有所畏懼,要敬而遠之。
在《和陌生人說話》一期訪談中,有個主人公名叫歡鏡聽,他有點特別,專門在監獄里給死囚寫遺書。
他代寫第一封遺書的對象是一個19歲的少年,失控殺了人。
少年,臉白皙,一米九,恰好人生最好年華,可卻在這意氣風發的年齡明天就要行刑。
他吃著最后一頓酸菜魚,流淚了:“若有來世,我會選擇走另一條路。”
原來他還想活,去體驗人生的美好,可人生卻沒有退回鍵,無法重來,留給他的也許只有無限的懊惱和懺悔。
當時間“滴答滴答”地倒計死囚最后的生命時,他們才發現自己是多么的留戀這個世界,可回不了頭,最后一個個被送赴刑場。
給死囚寫遺書的經歷,深深地觸動了歡鏡聽,從此,他過馬路不會闖紅燈。
因為,人要懂得畏懼。有些人,有些事,一旦觸碰,越過了“紅線”,會萬劫不復。
像李玫瑾在節目里說的:“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我們父母養育孩子,要讓他從小有所畏懼,畏懼權威不可侵犯、畏懼深淵的深不可測、畏懼觸犯底線的萬劫不復。才知道做事情應把握的分寸,與人交往應守的禮數。
言有所戒,才知何為謹
大家還記得《非誠勿擾》里的光頭導師樂嘉嗎?
他言辭犀利、一針見血,給觀眾帶來了不少樂趣,瞬間讓大家記住了這位金牌導師。
節目熱播后,他也成為了各大節目的香餑餑。
隨著名氣越來越大,人也慢慢地開始飄了,變得口無遮攔。
一次,在節目上不尊重地問李健:“有一天,你的音樂在全國所有的養豬場播放,給全國所有的豬聽,你發自內心的喜悅嗎?”
在《超級先生》里,更是手撕寧靜,隨意插話怒懟“你傷害到他了,你不明白嗎?”造成現場一度很尷尬。
當一個人德不配位時,人氣也開始下滑了,而自己卻完全沒有察覺,反而越演越烈。
在《超級演說家》節目中,他竟喝醉了酒,滿嘴胡說,在場的金星和魯豫兩位嘉賓嚇得趕緊離場,竇文濤過去勸說讓他少喝點,本意是為他好,但他卻直接讓竇文濤滾遠點。
完全開啟了自嗨癲狂模式,酒后失控使得節目終止錄制。
而這一次也直接把自己的職業作沒了,真的應驗了成也一張嘴,敗也一張嘴。
俗話說,馬好長在腿上,人好長在嘴上。
“人好長在嘴上”并不是指伶牙俐齒、巧言善辯,而是指說話要分清場合,拎得清什么話該說,什么話不該說,懂得把握分寸。
而恃才傲物、逞一時口快,必招來禍端。
孫楊是不可多得游泳天才,可隨著他登上的舞臺越大他的爭議也越多。
而他爭議比較多的點是面對別人的挑釁,喜歡不留余地反殺。
“你可以不尊重我,但你必須尊重中國。”
“You loser,I’m win。”(你是個失敗者,而我贏了)
“霍頓、蓋伊,你們游得再快一點,就能喝到我美味的洗腳水了。”
俗話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面對別人的挑釁和羞辱,孫楊應該反擊,但不可咄咄逼人,不留余地;更不可分場合,對別人情緒綁架,反唇相譏,侮辱對方。
這也讓他的人品倍受爭議。
我們在養育孩子時,要讓孩子明白,一個人是有他認知范圍之外的事物,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誰都不會是一個領域的永遠王者。
當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時,會對自己以外的事物格外謹慎和敬畏,才會小心謹言,話到嘴邊轉三圈。
唯有謹言,才是為人處世的修養。
行有所止,才知何為慎
瑞典精神病醫師厄柏哈特說過:“沒有懲罰、沒有權威,也就沒有規則、沒有進步。
教育里必然會有痛苦的成分,而這個'痛苦’越早讓孩子承受越好。”
父母養育孩子,孩子犯錯了,父母應該要告訴他,犯了錯誤是要付出代價,雖然一開始孩子會覺得痛苦,卻很好地糾正了他的不當行為。
前段時間,一個7歲男孩邊抱著石頭邊哭的視頻上了熱搜。
原來是孩子用石頭扔同學,家長幾番教育,可孩子卻屢教不改。無奈的家長只好懲罰他抱著石頭行走20分鐘。
這下效果立竿見影!
男孩一邊吃力地抱著石頭走,一邊哭著喊道:“我永遠都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
大家紛紛為家長的教育方式點贊。
雖然懲罰孩子會讓他吃些苦頭,可也讓他真正的明白什么是有所為,什么是有所不為,才會恪守行為的“紅線”,在規矩里成長起來。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做出出格的事情,是在提醒家長該給他立規矩了。可并不是每個孩子都這么幸運。
記得,在網上讀了一位死刑犯寫給母親的信,信中他控訴:是母親把他送上了斷頭臺。
他回憶,年幼時受傷,媽媽教會他錯在別人而不用自省;
少年時犯錯,媽媽教會他凡事說“對不起”就好了而不用承擔責任;
長大了,媽媽還是為他犯下的錯一次次兜底。
媽媽一直剝奪了他長大的機會,因為她不明白,孩子在犯錯時,正是獲得成長的契機。
最終,在35歲,孩子因搶劫殺了人送上了斷頭臺。
父母用錯誤的方式愛孩子,收獲的是兩代人的痛苦。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曾在演講《教育,請別再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中說:“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孩子必須管教、必須懲戒。我們要告訴孩子,犯了錯誤要付出代價。”
當孩子犯錯了,父母引導他自省,接受懲罰,承擔責任,這才是真正的愛。
孩子在做事前,才會問自己:“我這么做,是否合適”,學會了三思而行。
在這有規則的邊界里探索,孩子才會更有邊界感和安全感,才能成長起來,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父母養育孩子,讓他從小心存敬畏,在有框架的邊界里,謹言慎行。
孩子才能真正的體驗到自由的快樂。
就像北野武在《北野武的小酒館》里說:
“光與影,正因為是在不自由的框架中交戰,所以才閃耀出自由的光芒。正因為重力把人拉向地面,所以人類才會有了那個永恒的飛天夢想。”
邊界讓人有了自由。
作者簡介:一笑呵呵,富書專欄作者,一個熱愛心理學,實踐育兒經,愿意用時間將文字慢慢煮出茶香的85后寶媽,文章首發公眾號: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