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媽說:能夠做到愛而不溺,寵而不嬌,當孩子原則和嚴重犯錯時,不是選擇站在孩子一邊,而是懂得及時制止并糾正,這也是對孩子未來真正的負責。
作者:素寧
來源:爸媽精讀原創
縱容孩子無原則的需要,
毀掉孩子的同理心
就在前幾天,河北秦皇島景區動物園發生了一件讓人無比憤怒的事情。
在景區內,一女子為了滿足孩子想要孔雀羽毛的無理需求,竟然將孔雀身上的一根羽毛硬生生地拽下來,以致孔雀受到驚嚇,就算飛速逃離也疼痛難忍的哀嚎。
此行為也受到眾多網友的譴責,紛紛表示: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家長的做法真的看不下去。
可不就是如此。
孩子的一言一行,最大限度地承自父母。
父母如若懂得敬畏生命,愛護小動物,孩子自然也懂得愛護生命,不會為了自己玩樂的貪欲,去傷害動物;
如若父母只懂得暴虐生命,為了自己的私欲絲毫不顧及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給動物帶來的疼痛和傷害,長此以往,孩子受孩子自然內心冷漠,長大后依然沒有同理心。
媽媽不顧孔雀疼痛,拔孔雀毛給女兒玩樂,就是絲毫不顧及孔雀會因此疼痛和驚嚇的冷漠行為。
確如尼采所說:人的道德是有一致性的,曾經虐待小動物的小孩,以后未必不會虐待人類。
曾經不會愛護小動物的小孩,長大后更不懂得憐惜別人。
如果每一個父母都拔孔雀毛的女子那般溺愛小孩,為了縱容孩子的無限制的需要,只會把養成一個絲毫不具備同理心的冷漠之人。
孩子長大后是否具備良好的同理心,取決于父母平常的言行舉止和是否溺愛縱容。
如若父母懂得善待身邊的人和物,不因為孩子不高興就縱容孩子的無理需求,那么孩子長大后善待身邊人,不會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而絲毫不顧及他人的感受;
如若父母對于周邊的人和物都冷漠至極,孩子也會有樣學樣,內心如冰窖,只一味的自私無比。
長大后的他自然缺乏相應的同理心,不會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只一味的以自我為中心。
給犯嚴重錯誤的孩子“撐腰”,
毀掉孩子的擔當力
前不久,男童拍打電影屏幕,家長拒不賠償的事情引發全網的熱議。
河南洛陽某影院銀幕,一4歲男童不停的拍打影院的屏幕長達30分鐘,期間家長一直未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制止,直到工作人員抓住小孩,小孩的媽媽才出現。
這也直接導致影院上萬元的損失。
可家長的做法不免讓人覺得心寒和憤怒。
據影院經理透露,孩子的父母以影院未提醒顧客不可觸碰、孩子身心受損為由拒絕賠償,事件持續發酵后引全網熱議。
別人未提醒就默認孩子的破壞性為合理,家長只看到要賠償,卻忽略了孩子行為背后潛藏的“習慣性搞破壞”風險以及孩子擔當力的培養。
畢竟孩子看到父母抵賴,長大后闖禍也會采取同樣的方法逃避責任,缺乏擔當。
同樣前不久,一個孩子刮花奔馳家長說他還小的新聞也引發不少網友的熱議。
據車主廖女士反映,她的奔馳在小區地下車庫被四面劃了好幾處,看監控,是個孩子拿“大刀”劃的。
修車費,4S店報價9千多,跟孩子家長協商賠2000塊,對方遲遲不給。
而后,孩子家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現場再次通話,不僅出言不遜,還強調孩子才6歲,“還小”,什么都不懂。
這樣的“熊家長”不僅自己惹人討厭,還會縱容“熊孩子”變本加厲。
俗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作為家長也勿以孩子的年齡小為借口,強行給孩子洗脫孩子的無知,縱容孩子的錯誤。
更重要的是,這樣只會讓孩子在長大后缺乏相應的擔當力。
因為他知道,就算自己犯了天大的錯,背后都會有父母出來料理收拾。
可以說,缺乏擔當力孩子的背后,永遠站著一對為孩子兜底的父母。
有遠見、理性的父母,都懂得將孩子的犯錯后有人兜底的心理扼殺在搖籃里,
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最大負責便是:
能夠做到愛而不溺,寵而不嬌,當孩子原則和嚴重犯錯時,不是選擇站在孩子一邊,而是懂得及時制止并糾正,這也是對孩子未來真正的負責。
允諾之后的食言,
毀掉孩子的信任感
綜藝節目《不要小看我》中,桃子的媽媽講述自己因為女兒前一天晚上記不住歌詞而被自己打罵。
事后意識到錯誤,對于自己沖動的行為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向女兒道歉認錯,并承諾以后不再用這么激烈的方式對她了。
可桃子卻直接拆媽媽“臺”,說她還會打。
由于媽媽屢次食言,桃子對于媽媽的道歉持懷疑態度。
還表示:媽媽之前就已經答應過她不打她的了,結果這次又食言。
因此對于媽媽的保證不打她這件事,她認為是媽媽隨便說的、騙她的,她已經不相信媽媽會說到做到。
是呀,很多時候,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就是在這樣屢次的食言中被漸漸消磨。
大人們很多時候總是以孩子還小、認為孩子記不住事情為由,對于孩子的允諾屢次食言。
可偏巧不少小孩不僅記性好,對于父母的允諾如此重視,這樣只會加深孩子對父母的懷疑。
對于孩子,父母要么不輕易許諾,要許諾之后就要努力實現,否則長此以往,只會摧毀孩子對父母的信任。
表妹小時候,由于她爸爸許諾說:如果她3天能把兩本寒假做作業做完的話,那么他們就帶她到城里玩耍。
姑姑和姑父都都以為表妹做不到,畢竟平常表妹做作業都要“三催四請”,所以也就沒放在心上,可是他們卻低估了一個小孩想要出去玩的決心。
表妹為了能夠順利去城里玩耍,所以那3天除了吃飯就一直在絞盡腦汁的寫作業,待3日期限一到,她果然就把寒假作業寫完交給姑父檢查。
結果檢查后發現有很多答案都是做錯的,她為了父母能夠帶她出去玩,所以就把不會做的,想辦法寫上一些答案。
可即便如此,姑父還是讓姑姑拿錢帶著她出去玩了一圈。
不得不說,姑父的做法非常贊!
父母是孩子信任感的來源。
父母對言而有信,孩子反饋給父母的便是無條件的信任;父母對言而無信,那么孩子反饋給父母的便是深深的懷疑。
都說孩子是面鏡子,父母教育成功或失敗,都會間接或直接地在孩子身上折射出來。
父母的三觀和行為,直接影響著孩子對世界和以及的看法和理解。
它們就像是一張“會說話的嘴”,在潛意識中告訴孩子說什么樣的話,做什么樣的行為。
父母缺乏同理心,為了滿足孩子玩樂的貪欲對弱小的人和物行傷害之事,那么孩子將來也會為了自己的私欲不擇手段;
父母在面對孩子犯錯后的抵賴,不愿勇于承擔損失,孩子將來遇到事情也只會逃避;
父母常常在孩子面前食言,孩子也會對別人的承諾不重視,面對他人很難產生信任感,對于自己給予別人承諾,也會隨意對待。
最好的教育不是時時鞭策孩子成為一個成績優異的人,而是父母以身作則。
愿每一個父母都能夠明白,自己是影響孩子未來上限的那個人,培養出一個有同理心、勇于擔當、重承諾的溫良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