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孩子需要愛和尊重,需要父母用心呵護他們敏感脆弱的心靈。
作者:紫蘿
來源:爸媽進化論原創
前些天,在知乎上看到,有位網友講述自己小時候被家長打的經歷。
起初,周圍的人偶爾稱他為天才。后來,在父親的打罵之下,他成了學渣。
4歲到12歲期間,他父親平均每周打他兩次。他挨打的理由,千奇百怪,只要父親覺得不高興,就會打他。
上初一的時候,他是學霸,老師對他很器重。到了初二,成績開始下滑。
父親說他:“養你還不如養條狗”,“就你這樣,以后只能拾破爛”。
他開始感到焦慮和抑郁,到后面越來越嚴重,沒考上重點高中,只上了個二類高中。
讀高中時,因焦慮和抑郁的困擾,他沒辦法集中注意力學習,高考只考上了三本專科學校,學烹飪專業,最終做了廚師。
父親的打罵讓他的自信和自尊破碎,成績下滑,又導致焦慮抑郁,最終廢了學業。
他說自己對父親談不上有深厚的感情”,是親人,卻比陌生人更疏離。
經常挨打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有些人會因此抑郁,甚至會自殺。
在《共情,好的親子關系勝過一切教育》一書中提到:
“經常挨打的孩子,不良行為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孩子,表現出自卑、冷酷、暴躁等特征,而這些都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潛在動因。”
從來不打孩子的父母,愿意給孩子愛、尊重和信任。這些孩子的內心是陽光的,自信的。
“經常挨打”的孩子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差的是整個人生。
被打孩子的內心,有你看不見的傷
在某期綜藝節目中,胡可自爆曾因情緒失控而打孩子的經歷。
有一次,他們一家出外旅游,孩子要坐反方向的藍色火車,哭鬧不止,胡可幾乎要情緒崩潰,第一次動手打了兒子。
打完之后,孩子馬上不哭了,但當她看到兒子驚恐的眼神,就后悔了。
能夠自我反省的父母,偶爾打了孩子之后,會盡量把傷害減到最低,并且以后也不打孩子了。
然而,對于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可能就沒有這份自省。
有位網友,講述自己被爸爸從小打到大的經歷。
她一直成績優異,高考前一天晚上,她爸還打她,影響了高考成績。但后來她還是考上名校研究生,碩士畢業后到知名外企工作。
靠自己的能力,她在上海買車、買房、落戶。
在別人眼中,她是才女,很優秀,但在內心深處,她感到非常自卑。
從小到大,父親的暴力讓處她在巨大壓力之下,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
不到30歲,她就已經疾病纏身,患有高血壓,失眠,胃潰瘍等病癥,需要終身服用多種藥物。
爸爸的暴力,讓她身體傷殘,更讓她的性格自卑懦弱。
她在職場中付出過多,卻得不到與能力相匹配的晉升和回報,因為不敢爭取。
由于對家庭的恐懼和不信任,已經33歲了,她一次戀愛都沒有談過。
在人際關系中,她也常處于劣勢,但凡有人對她友善一點,她就深表感激,用所有的善意去回報。
經常被打的孩子,受傷的不只是身體,除了皮肉之苦,更有內心難以愈合的創傷。
孩子挨打的年齡越小,對被打的記憶越清晰,一輩子都不會忘,可能被打的原因已經不記得了,但是父母猙獰的面孔會一直印在他們心里。
父母的暴力,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長期被打的孩子,長大之后,很容易性格懦弱、膽小、自卑、沉默寡言,回避人際交往,常感到孤獨。
經常挨打的孩子,對父母只有恐懼和憤恨,導致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缺乏共情能力,不容易被感動,難以信任他人、與人為善。
被打罵的孩子,成了打罵的父母
我們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通過模仿父母進行學習的。
父母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孩子也學會了這種方法與觀念,當他們遇到問題時,也會習慣性用打來解決。
小時候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后,可能也會經常打自己的孩子。有時候是無意識地,用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有位網友就分享過,自己從挨打的孩子,變成了打孩子的家長的經歷。
她小時候經常被她媽打。
每次,她媽都是用戒尺打她手心,一直打到小學六年級。
后來她長大,結婚生娃,女兒也有不聽話的時候,比如報興趣班,上課時卻不想去了,她也用戒尺打了女兒的手心。
突然間,她發現自己第一次打孩子的樣子,像極了當年她媽打她的樣子。
連打孩子用的家伙都是一樣的。
童年時期遭受的忽視與虐待的孩子,更傾向于在成年后忽視或虐待自己的孩子。
遭受過暴力的人,會認為暴力是一種恰當且可以接受的處罰形式。
如果沒有學習和改變,暴力可能會一直傳承下去,每一代的繼承者都在一個暴力的家庭中習得這種行為方式。
父母的示范,除了讓暴力的方式傳到下一代,還可能會延伸到家庭之外。
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的是,強者可以欺負弱者。當孩子長大之后,會把自己的拳頭,對準比自己弱小的人。
樊登老師在一次訪談中,說:
“被揍的孩子,體內會分泌特別多的腎上腺激素,但是釋放不出來,久而久之,這個孩子體內的腎上腺素水平會比平常人高很多。”
“極端情況,會到什么程度?在湖北武漢,一碗熱干面5塊,老板要6塊,他拔刀殺人。因為一塊錢殺人,至于嗎?
原因在哪呢?因為他的腎上腺激素水平比一般人高,稍微有一點點挑戰,像點了火藥桶一樣,一下子就炸掉了。”
父母打孩子的惡果就是,有可能讓性格極端的孩子形成“反社會人格”,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嚴重的可能危害到他人,也毀了自己的一生。
好的教育,靠的是愛和尊重
4月30日是 “國際不打小孩日”。
蘭州電視臺在這天,采訪了一些挨過父母打的孩子,問他們:“打完有用沒?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說:“沒用”。
有的孩子說:“只會讓我們更加反感了。”
當問到孩子們希望父母怎樣對待自己的錯誤時,他們希望父母:
“好好說,做一個不那么暴力的人”;
“講道理就好了”;
“從我的錯誤角度出發,分析錯誤,改正錯誤”;
“希望爸爸媽媽跟我說,沒事”。
沒有一種愛,需要用暴力表達。
孩子的優秀,不是打出來的。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61歲的陳美玲談自己的育兒經驗。
陳美玲曾是一名歌手,因唱《原野牧歌》為大眾所熟知。
她后來攻讀斯坦福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也把三個孩子送進斯坦福大學讀書。
在分享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時,她說:“我是不贊成打孩子,罵孩子的。”
“打是很快的,一打他,他就說,我不做了,但他真的明白了嗎?要跟他(把道理)說清楚,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在足夠的尊重和自由的家庭氛圍下,三個孩子最終學業有成。
陳美玲能把三個孩子送入名校,與她對孩子的愛和尊重是分不開的。
她從不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不替孩子做選擇,不對孩子說謊,不打罵孩子。
如果孩子做錯了事,她會用講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
有一次,因為一件事,她跟大兒子一直講,說了8個鐘頭。
他兒子說:“這是最辛苦的,反而你打我比較好,我可以快一點走掉。”
在這個過程中,兒子感受到媽媽的愛,打或不打,媽媽都是愛他的。但是作為媽媽,陳美玲堅決不打孩子。
老話講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是等級觀念下的產物,已經不適用于當今社會。
以前的打罵教育和現在的打罵教育內涵完全不同。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以前的“打是疼罵是愛”的教育方式,在父母的打罵中是有愛和疼的,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
在現代教育理念下,父母打罵孩子,多半是父母自己的情緒發泄,跟疼愛沒多大關系。
經常打孩子,一般都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的問題。孩子不大可能經常犯錯,家長倒是可能經常會有垃圾情緒。
經常打孩子,毀掉的是孩子的一生。
在打罵中長大的孩子,對外界充滿戒心與警惕,不管年齡多大,不管跟誰在一起,永遠無法完全放松,一輩子都會非常累,容易引發一系列精神問題。
經常挨打,還可能讓孩子形成撒謊成性、性格叛逆、自暴自棄、報復社會等性格缺陷。
孩子需要愛和尊重,需要父母用心呵護他們敏感脆弱的心靈。
有句話說:“人與人的差距,從小時候父母對待你的方式就注定了。”
“經常挨打”的孩子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過的注定是不同的人生。
點個在看,好的教育,靠的是愛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