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要給《一出好戲》一個綜合評價,說起來算是不過不失、不好不壞,考慮到這只是黃渤的導演處女作,可以給一點獎勵分,可以打7.5分,不能再多了。
是的,黃渤本可以拍一部屎尿屁的喜劇片,在中國當下的電影市場內,大筆的去撈一下錢,就像“開心麻花”,他們出品的影片深度是沒有的,就是撓你胳肢窩,讓人開心大笑一下。還有徐崢,看過《我不是藥神》及他監制的諸多影片之后,會發現這個徐光頭其實是很有想法的一個人,但導演處女作,他還是選擇了穩健的喜劇片,拍出了《泰囧》。最新電影
但是,看完了《一出好戲》之后,會發現黃渤的目標不是開心麻花,不是馮小剛,而是姜文,是賈樟柯,極具野心!《一出好戲》有喜劇的成分,逗人樂的橋段層出不窮,但歸根結底,它有思想,而不是屎尿屁,更非無厘頭。
黃渤在他的處女作里,其實做了一個“社會試驗”。在試驗中,他把一群人扔到一座島上,剝離掉人的社會屬性,重新思考社會結構的組成與進化。這是一個很大膽的想法,尤其是處女作。作為長片,這是他的第一部,但作為網劇與短劇,黃渤其實已經導過好幾部了,縱觀他過往執導的作品,可以發現,這種社會思考,是他一貫的,并非心血來潮。他,果然是一個有野心的人。
在《一出好戲》中,按照時間順序,黃渤用了四個階段來思考。
第一個階段,“叢林社會”。這一階段,是王寶強崛起的時期。王原本只是這支隊伍的司機兼導游,屬于群體中最不入流的角色。他曾經當做兵,能打會噴。因此,當隊伍進入原始叢林之后,他利用自己的底層生活經驗,加上拳頭,迅速成為了隊伍新的領袖,新王上位。什么張總余總,什么總監經理,什么男人女人,統統都得聽他的,不服就拳打腳踢,直到讓你服為止。至于管理,完全按生存技能計,誰能勞動,能夠帶來較多食物,誰就有地位。否則,就處于群體的最末端。典型的叢林法則,這恰恰也是人類進化的初期階段。
第二個階段,“精英社會”。這一階段,是于和偉主導的時期。于和偉原本是這支團建公司的老總,他與余總等人算得上精于計算的精英人士。在島上生存的初期,靠體力他們全無用武之地,但當他們發現了一艘應有盡有的廢輪時,他們的精明之處就顯現了出來,經過一番算計與經營,建立一套完整的交易體系,他們籠絡了一批人過來,正式經營起了他的小時代。他們占據資源,并設計交換規則,這個社會里,誰聰明,誰有能力,誰就地位高。在這套精心算計出來的社會體系之下,他們反映的其實是權貴資本社會的模樣。主掌者目光短淺,涸澤而漁,這個體系并不能維系長久。
第三個階段,“公民社會”。這一階段,是黃渤占據上風的時期。黃渤,在公司里只是一個平民小職員,欠了一屁股債,連自己喜歡的女神都不敢表白。與王寶強所代表的底層社會比,他算是白領階層;與于和偉所代表的上層人士比,又成了一根屌絲。在荒島上,他既不站隊王寶強的“叢林組織”,又不跟風于和偉的“精英群體”,而是帶著自己的遠房表弟,拉出來單干。結果,靠著運氣與技能他們成功掌握了電力資源,進而成功將原本不同的陣營的人捏合在了一起,并運用一套中庸的和諧原則,共建起了一個看似人人平等的“公民社會”。公民社會的極端,就是一旦成為了領袖,曾經的平民是否還能保持自身的平民屬性?黃渤就發現,當有機會回到常態社會時,卻發現自己不愿意再回去了。畢竟,作為王留在島上,對他的地位更有利,一旦回去了,就從天上跌倒地上,所有的光環都要失去。黃渤的心魔,其實正是“公民社會”的一大悖論。他該怎么辦?
第四個階段,“野心逆襲”。這一階段,是張藝興膨脹的時代。當然,也可以不把這個階段獨立出來,與第三個時代合在一起,也是可以的,但我認為還是單獨拎出來說會更好。張藝興,身為黃渤的小跟班,原本也只是“公民社會”的一份子,他從來都是一個跟屁蟲,到處被人欺負,從來沒有個人的主見。但實際上他是一個技術精英,擁有技術能力與實力,黃渤正是依靠了他的技術才掌握了電力。結果在倆兄弟發現了外來船的時候,兩人產生了分歧,黃渤不想離開,想留下來成為王者,而張藝興則希望能夠自身重回大陸,拿著從張總手中騙來的授權信,去獨掌公司大權。他看準了時機,乘風而起,在欺騙張總授權時爆出了驚人的演技。眼看著他就要成功了,可以跨過黃渤,睥睨王寶強與于和偉,完成逆襲,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老大。結果,最后關頭,黃渤反水了......這個階段,張藝興可以看作是黃渤內心抉擇的另一面,黃渤走了一個極端,而張藝興則走了另外一個。最終,黃渤恢復了理性,而張藝興則代表了野心的破滅。
就這樣,整個影片一波四折,高潮迭起,一浪蓋過一浪,把電影從一個高潮推向了另外一個高潮。整部電影,就像一個章回體一樣,一個階段一個人物占據故事的核心。四位主演,表現的還算不錯。
黃渤作為導演的處女作,也算完成的不錯,起碼他把自己的想法成功兌現了出來。影片的框架與故事結構搭建的挺不錯,絕對配得上應有的掌聲。
不過,話說回來,這畢竟這只是黃渤作為導演的第一部作品,本片的完成度其實并不好。好處即壞處,優點的背后即缺點。四大階段,看著好玩,其實滿滿都是槽點。
最大的槽點,在于這部影片,其實不像電影,而更像是一部話劇。
尤其“社會試驗”這樣的主題,尤其更適合話劇的形式。現實中不少話劇,都善于高度精煉地把人以群分,不多的幾個人就可以代表了一個龐大的群體,然后進行“社會試驗”。《一出好戲》如果變成一出舞臺劇,應當可以做的更好,畢竟舞臺劇的受眾實在太有限,管理的尺度也會稍微大一些,影片中很多欲言又止的話就可以直接表達出來。
黃渤曾經主演過話劇版的《活著》,同樣很成功,他還在未大紅大紫之前也主演過話劇,可能是這些歷練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比于“開心麻花”是先有話劇后有電影,黃渤是直接把電影拍成了話劇。
經典的舞臺劇類型的電影也有,像《狗鎮》《福斯特對話尼克松》等,尤其是前者,以高度舞臺化的方式,講出了一個極富深度的社會話題,對于人性的拷問,對善良與邪惡之間的界限的挖掘等,都給人極大的震撼。《一出好戲》中一船人同穿一水的條紋衣的時候,舞臺劇的痕跡實在太過于明顯了。故事的高度概括性與象征性,都非常明顯。這不是不好,但影片過于強調情節的沖突,在人物的刻畫上,顯得過于扁平,并沒有做出更精細的挖掘。
王寶強失之于瘋癲,于和偉失之于傲慢,舒淇失之于花瓶,張藝興失之于單純,而黃渤本人則失之于杰克蘇。這些角色在表現故事賦予的角色時,表現都還好,但總是缺少根源,流于表面,如浮萍一樣隨意飄散,沒有自己的魂魄,因此立不住,很難成為經典形象。
最應該批評的,當然是黃渤自己。他不僅是導演,是主演,還是編劇,這是一部以他為絕對核心的影片。這本沒什么問題,畢竟電影都是他的,他當然可以主掌一切,想干啥干啥。但是,到了影片之中,他的杰克蘇形象就大有問題了。一個小屌絲,結果陰差陽錯就成了整支隊伍的領導者,還抱上了自己一直暗戀的女人。最終,還能揭穿陰謀家的陰謀,拯救隊伍,繼而還抱負了改變社會啟蒙社會的夢想。看起來很偉大,但他所謂的希望是什么?他所謂的正義又是什么?其實很鬼扯,壓根沒有說明白,但他就是自己信了。因為他是導演,因為他是編劇,所以就不需要解釋了,直接杰克蘇就OK了。是的,太杰克蘇了,沒有成長,沒有勵志,沒有勇氣,沒有道理,一切就是這么完成了。
舞臺劇的優點在于近,尤其是小劇場,觀眾與演員近在咫尺,演員的一舉手一投足盡收眼底。因為距離近而感染力就顯得強,演員的一個動作或者一句臺詞,就能把廁身其間的觀眾的情緒點燃起來,瞬間情緒爆棚。舞臺上,演員對于理想、對于信念的追求,可能你都不信,但情緒還是能夠受到感染,并在幾句話之下就讓整個劇場都沸騰起來。而電影,演員與觀眾之間,隔了一個銀幕,兩者之間的關系就由同場變成審視的關系,變成觀眾高高在上,俯首審視劇中人物的表現了,現場的感染力消失殆盡。影片中的人,再喊理想與信念,銀幕下坐著的人也很少能夠在第一時間就感同身受,并熱血沸騰起來,更多的時候會覺得太假,太虛無。《一出好戲》在這方面就存在很嚴重的問題,喊口號喊的山響,其實都成了自嗨,觀眾毫無反映。因此,把舞臺劇搬上電影,其實一點都不簡單,不僅僅是表現形式的不同,而是演員與觀眾之間的關系完全不同了。“開心麻花”取得的成功在于話劇的編劇們從一開始創作舞臺劇劇本時就已經想著如何拍成大屏幕了,在同一個故事上,已經開始兼顧了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極具話劇質感的《一出好戲》,借用了許多話劇的表演形式,但是盡管黃渤不屑于成為開心麻花。但起碼目前階段,他應該向開心麻花學習,看人家如何把舞臺劇影像化,合理地轉為了一部部好看的電影。
再就是一點,《一出好戲》的批判性與鉤沉性并不徹底,既然是一個“社會試驗”性的故事,其實是要求要有試驗目的,或者指導思想的,對主題的要求應該很高才對。但本片對于人性的批評顯然是不足的,流于表面,四段式的表達,其實總片長劃到每一段的時間并不多,想深挖挺難,結果干脆就放棄了,顯得很膚淺。
對“叢林社會”,一味靠拳頭,靠趨炎附勢者的卑躬屈膝,批評性遠遠不足;而對于“精英社會”,影片從于和偉的咋一露面起,就對資本就持有批評態度,其實批判資本是容易的,但很容易陷入民粹與馬列情緒之中,根本批不到點子上,《一出好戲》就明顯沒有批到點子上,對資本對企業家精神的理解都停留在表面;而對公民社會及野心家的批判,同樣失之于表面,用一個杰克蘇一樣的形象就完成了所有的轉換,并沒有給出足夠合理的理由,也沒有足夠的鋪墊。
黃渤想表達的東西太多,但限于時間與篇幅,更限于自身批判性思考的局限,沒能夠表達透徹,最終使得這部片子形式感大于內容,并沒有能夠引發人更多的思考。最終,只能變成不好不壞,顯得有些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