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據說我國歷史上能做到的只有兩個半,分別是孔子、王陽明、曾國藩(半個),他們也被稱為中國的“兩個半”圣人。
王陽明年輕的時候為“格物致知”,聽了朱熹說的“一草一木,皆有至理”,便跑去官署亭旁的竹林,“格”起竹來。
他盯著著竹子,格啊格啊,格了七天七夜,愣是沒格出分毫來,直到生病吐血才罷休。
有個叫九把刀的男人也這樣做了,不過他“格”的是一個女孩,一個名字——沈佳宜。
不同的是,他沒有王陽明那樣格到生病吐血,也不是毫無所得,他是格了些 “東西”出來的。那些東西來的時候聲勢浩大,像潰堤洪流一般,沖刷著斷壁殘垣。
樂此不疲。
在他格沈佳宜的第十年,寫了一本自傳體小說,又過了五年,格出來個小說同名的電影,也就是這里要介紹的電影: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弘一法師說,“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很遺憾的是,這世間并不是事事天隨人愿,九把刀開始動筆寫《那些年》小說之前,故事中“沈佳宜”的原型沈佳儀已嫁為人婦。
但那又怎樣,“四下無人,我自狂歌”。
小說一經出版便大賣30萬冊,九把刀衛冕了那一年臺灣的暢銷書作家冠軍,也把“沈佳儀”這個名字傳遍了全臺灣。
但這仍不夠,不得不得說文人的執念是無法輕易休止的,他內心仿佛在高吼:“我誒,這可是我柯景騰(九把刀本名)誒!我喜歡你,你怎么能無動于衷,這世界怎么能無動于衷?”
于是他決定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正如電影中柯景騰所說:“要這世界因為有了我,而有一點點不一樣”。
在電影開拍之前,幾乎沒有人對它抱有有什么期望,因為這部電影主創太次了,導演、執行導演、攝影師、幾乎所有演員,甚至包括監制,通通沒有拍電影的經驗。
但電影上映后,卻收獲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反響,更被奉為華語青春片的標桿。影片在臺灣本地票房達到4.1億新臺幣(約8600萬人民幣),成為臺灣華語影史排行第三的影片。
在香港上映后,更是以6129.5萬的戰績超越《功夫》,從而成為了香港華語電影的“票房之王”。
有趣的是,票房的大賣,其實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九把刀說:
如果為了要賺錢,根本不會去拍電影,電影的風險高到不可思議,我就是抱著最浪漫的想法來做這件事情。
(九把刀與沈佳宜扮演者陳妍希)
電影在臺灣上映后,沈佳儀因為陪伴在內陸工作的丈夫而無法第一時間看到電影,九把刀便嘗試把電影搬到內陸,他說:
很希望電影可以在內陸上映,希望她(沈佳宜原型)用自然的方式看到。
嘖嘖,瞧瞧這看似平淡卻浪漫到極致的話語,刀叔其實是個浪漫得近乎執拗的人啊。
這部電影講的也是一個浪漫的故事:
柯景騰在國中時是一個成績暴爛而且又調皮搗蛋的學生,喜歡在上課時亂開玩笑,愛跟周遭同學抬扛,在老師眼中是一個標準的壞學生。
柯景騰有著四個一起瘋玩的死黨,愛耍帥卻老是情場失意的曹機車(敖犬 飾),憨憨傻傻的許博淳(鄢勝宇 飾),想用搞笑致勝卻總是失敗的廖該邊(蔡昌憲 飾),故事里總有的胖子阿和(郝紹文 飾)。
死黨們各自有花樣揮灑著青春,但有一件事,他們是處于同一頻道的,那就是喜歡班上成績最好的女生沈佳宜(陳妍希 飾)。
這天,柯景騰和許博淳在課上“打手槍”,老師一怒之下,把柯景騰“托付”給了沈佳宜,讓柯景騰坐在沈佳宜前面。他們的青春,就這么開始了。
這里來看看這群電影界的“學渣”為什么能交出讓觀眾滿意的答卷。
1.撲面而來的鮮活氣息:九把刀和他的情書
這部改編于九把刀同名小說的電影中發生的故事,甚至于出現的人名,幾乎都是真實的,來自九把刀的親身經歷。
沒有血腥群架、沒有墮胎、沒有出國。有的只是最貼近大都普通學生們的,學霸與學渣、日復一日的讀書、班費被偷、學生間最質樸的傾慕……
九把刀的一紙情書把所有人帶回了那段有“沈佳宜”的青蔥歲月。
影片中出現的每個角色,都鮮活得像過去的影子,經歷過學校生涯的觀眾很容易能從這些角色里找回自己親身經歷或親眼見證的青春。
2.真摯又熾烈:九把刀的“居爾一拳”
從某個角度來看,影片一派早年臺式小清新的調調,不痛不癢但顯然更為肆意與娛樂化,敘事上有碎片化的跡象,畫面的切換也頗為生硬。
影片雖然在嬉笑怒罵中打動了人,但是每個角落都充斥著“意難平”的痕跡,如果影片就在此結束,大概也就“僅此而已”。
但九把刀用他的真誠給出了“居爾一拳”。(九把刀吹了很多的牛皮,也寫了很多小說,小說其中有一招是讀者公認充滿愛的絕招,叫做“居爾一拳”。)
電影的最后十分鐘就是九把刀的居爾一拳,這一拳引爆了所有的線,把觀眾的淚都打出來了。
這是部電影非常驕傲的點,它幾乎在臺灣上映的每一場,最后十分鐘,電影沒有結束的時候,全場會因為這個非常熱血感動的畫面,全場鼓掌。
而這個特別的情況,直到后來電影在香港、東京,都在不停不停地發生。最后十分鐘,全場必鼓掌。
總的來說,《那些年》題材并不怎么新穎,敘事也有些老套,電影也沒有小說那樣的自由度。
不過九把刀似乎也沒考慮這么多,他就像干勁十足地寫了封信,而剛好這封信引起了一堆人的叫好。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上映后很多人給九把刀寫信,有男生也有女生,說看完電影可以坦然的給當年的“沈佳宜”打電話:“對當年我就是喜歡你”。
他們像九把刀一樣給了當年的自己一個“交代”。
豆瓣有位老哥說的好:
青春的遺憾嘛,我們乘興而來,便不強求盡興而歸了。
自《那些年》引進內陸之后,國內掀起了一股青春愛情片狂潮,之后幾年,《致青春》《匆匆那年》《左耳》等主打著校園愛情的電影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草民電影
這些電影大都是改編自網絡文學蓬勃發展下誕生的青春題材小說,影片上映后憑借著前期宣傳、校園情懷、主打回憶收獲了不少票房,但口碑卻不怎么樣。
相比于《那些年》,這些電影像沒抄好的作業,太不真實,少了點人間煙火氣。
九把刀接受采訪,媒體問他以后還能有拍《那些年》這樣的熱情嗎,他說:
就是沒有辦法,拍《那些年》的心情是非常純凈的,就是想說這個故事,但是這個心情反而不可復制。
大概這便是《那些年》獨特和經典所在了。
因為做這件事的時候,他干凈透明,而又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