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相信,一個爸爸對兒子的愛。”這是鄧超和俞白眉在聯手執導的第三部導演作品《銀河補習班》中最想表達的主題。
日前,電影《銀河補習班》上映,讓這個暑期檔多了一些溫暖和懷舊。作為一部嚴肅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不論是父子親情和家庭教育主題,還是亞運會等歷史事件,都帶著濃濃的年代烙印,喚起了觀眾不少珍貴記憶。
而這部電影,更像是一位父親給子女的一封教育信——“永遠不要停止思考”“永遠,不認輸”“你是這個地球上,最聰明的孩子”“請相信,一個爸爸對兒子的愛”。
電影中,一對父子跨越漫長的時光,守護愛和親情,故事充滿了歡樂、溫暖、淚水與奇觀。在浩瀚太空,航天員馬飛意外失聯。生命最大的絕境中,他回憶起自己那個最了不起的爸爸,以這樣的力量化險為夷。
鄧超飾演的馬飛爸爸馬皓文,因為替單位“背黑鍋”,蹲了7年監獄,出獄后,太太離開了這個家,兒子馬飛也因為長期缺乏父母的教育,成為了“問題兒童”“學渣”,所有同學都說他的父親是個“大壞蛋”,連教導主任都看不起馬飛,認為“煤球永遠不會變成鉆石”。
但馬皓文對教育的理解,與教導主任截然相反。雖然那是1997年,但馬皓文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遠遠超前于那個時代,哪怕今日看來,仍舊超前。
比如有一處,馬飛爸爸帶著馬飛去野外的草坪,給孩子講述對于寫作文的經驗。馬飛爸爸認為,寫作應該貼近生活與自然,想起來什么就寫什么,要去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
即使考試在即,這位父親也會堅持帶兒子去想去的郊外,他認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還有一個場景,爸爸問馬飛:“你以后的夢想是什么?”馬飛有點不屑地回答:“考清華北大咯,媽媽是這樣說的。”馬皓文急了,“清華北大只是過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你連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義?”
即使教導主任給馬飛的作文打零分,即使馬飛的成績永遠墊底,馬皓文也會永遠給兒子以信心:“只要你每天一直想,一直想,一直想,每天考試前,每天(進步)零點一厘米,我的天才兒子,可以嗎?”“馬飛沒問題,我不許你們這么說他。”
一位觀眾在看完電影后說:“銀河補習班是世界上最好的補習班,因為他是爸爸的補習班,是愛的補習班。無關成績,無關比較。正如電影中,這位父親對孩子說,希望你學到的是一種獨立思考的思想和面對生活的勇氣。”手機電影
近年來,關于應試教育的話題常引起社會熱議,這種教育模式的代價是對孩子身體精神的雙重負擔。這也讓人反思,負重前行的中國教育,正面臨什么樣的問題?
縱然本片對此亦是點到為止,有點浮于表面,和《起跑線》《三傻大鬧寶萊塢》等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或許,在全社會焦慮的當下,電影中那種“寓教于樂” “春風化雨”的教育方式,至少給觀眾們提供了一絲反思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