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從事業務工作的職場新人心中,有這么一種認識:
我只要把業務工作做好就行了,宣傳這種事情都是單位的事情,是宣傳部門同事的事情,與我無關。
我對這樣的觀點,從來都是不認同的。除非你是一條已經躺平的咸魚,又或者是選擇了破罐子破摔,都應當重視提升自己在宣傳方面的能力。
我把這種能力稱之為職場所需能力之:打造自身標簽的能力。
不管我們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但對一家公司、一個單位,以及你的同事、你的客戶來說:
你的工作,實際上都是在提供某種產品或者是服務。
因此,你,這個職場中的人,實際上與市場上提供商品的企業或者廠家,沒什么本質的區別。
說到企業和廠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你一定能想到關于“品牌”,以及不同“品牌”之間的差異。
哪怕生產的產品或者提供的服務同樣優質,但那些知名品牌就是比那些非知名品牌更受歡迎,可以賣出更高的價格。
那么對于職場中的個體來說,其實每個人也都是有自己的“品牌”的。這個“品牌”就是外界提到你這個人時,別人能想到的某些“標簽”。
關于“品牌”,分眾傳媒的老總江南春說:打造品牌,就是去占領消費者在某些消費場景中的心智。一提到某個品類、某種需求,第一個被想起的就是它。
對應到職場中來,你的標簽起到同樣的作用。
雖然有一句話說不輕易給人貼標簽,是一個人最大的善行。但正如一位教授所言:貼標簽,其實是人的一種天性。
職場中的標簽有很多種,從內容屬性來區分可以分為:工作能力標簽、工作態度標簽、個人性格標簽。從褒貶的角度來區分可以分為正面標簽、負面標簽。
一位職場新人,到了一家公司或者單位后用不了多少時間,就會獲得屬于自己的標簽。而這些標簽一旦形成,無論好壞,都會帶來長期而巨大的影響。
所以,對于職場中的人來說,需要重視對自己所屬標簽的打造。
今天,就來談談如何打造自己的工作能力標簽?
第一,要找到自己擅長或者希望擅長的事情,并在這件事情上持續發力。
很多做業務的朋友,平時只顧埋頭拉車,卻忽略了抬頭看路。平均的把時間分配給各項工作,被動的接受各種任務。
有的雖然工作了很多年,但要問他對哪一個領域有深入的研究或者獨特的見解,則是一臉的茫然。
中國有句古話,叫“一招鮮,吃遍天”。對于現代職場中的人來說,亦是如此。
你要在自己的工作領域內,找到一個自己最感興趣、最能沉下心去研究的事情,然后積極主動地大量承接這項工作。
這會讓你迅速的發現這項工作的重點所在,當前存在的問以及背后的原因,而這些,會為你工作能力標簽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在某個領域有了大量的積累之后,要持續地對外輸出。
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和外界知道你是專家,還是兩回事。
當有了基礎之后,就需要進行持續地輸出,主要是文章的撰寫和課程的開發。
不要總擔心自己寫得不夠好,過不了編輯的審核,亦或者覺得自己講得不行,容易被同行恥笑。
但除了極少數天賦異稟的家伙,絕大多數人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和失敗中逐漸成長起來的。
所以,不要怕,從小文章開始寫起,從小問題開始談起。漸漸的,你自己,包括你身邊的人,就都能發現,能感受到你的變化,那種成長之后帶來的變化。
而當你能夠持續、成系列的對外輸出文章和課程,并得到外界普通認可的時候,屬于你的工作能力標簽就像狗皮膏藥一樣貼在你的身上,牢不可撕了。
而輸出又倒逼輸入,為了能夠持續地輸出,你必然要更加積極地去學習、思考,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在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時,也讓自己的標簽更加厚重。
第三、自己夸不如別人夸,要善于借助外力,通過具體事件來鞏固自己的標簽。
職場中常見兩種人,一種是特別善于吹牛的,把自己的工作能力吹得神乎其神。
另一種呢,則是過于內斂,恨不能永遠埋頭于業務,對于宣傳自己的機會則是能躲就躲,能讓就讓。
但這兩種做法都不可取。前者容易造成翻車,而后者容易導致埋沒。最好的狀態是,全力以赴做好事的同時,不排斥客觀適度的宣傳。
而宣傳,最好是要讓別人來做。而別人對你最好的宣傳內容,其實就是你做過的那些事。
因為在那些事情之上,最能體現你的能力、你的態度以及你的擔當。
在這里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很多事情如果單看結果,或許并沒什么可說的。
因為真正能體現你能力的部分,都藏在做事的過程之中。
因此,我想說:不僅要關注一件事最終的結果,更要關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的那些細節。
所以,如果恰巧你做的某件事,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得到了外界的關注,你不應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覺得這與自己無關。
你需要積極地配合,并把那些只有你知道的細節以及你在做這件事過程中的所思所想告訴從事宣傳工作的同事,才能得到良好的宣傳效果,從而讓你的工作能力標簽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關于工作能力的正面標簽,是多多益善的。因為當這些標簽越多,就意味著你施展才華的機會越多,而這種機會越多,就意味著你可以成長得更快。
最后一句:我們或許沒有辦法拒絕別人對我們貼標簽,但可以嘗試去影響別人貼的標簽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