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靈魂。學校是傳承文明化“道”為“德”培育“四有”新人的主戰場。前不久,引起社會議論普遍關注的慈溪職高“摸乳門”、順義五中“脫褲門”等事件的主人公竟然都是中學生。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得不發出疑問:“無德,我們的學生還是才嗎?”,這樣的狀況難道還不能引起我們的重視和關切嗎?
一、學生行為失范,道德教育底線“失守”
2010年10月20號深夜,西安音樂學院大三學生藥家鑫駕車撞人后,又將傷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讓人難以理解的是藥家鑫的同學在網上留言“我要是他,我也捅……,怎么沒想著受害人當時不要臉來著?記車牌”。據介紹,藥家鑫的成長道路沒有污點,鋼琴十級,學習優秀,獲得過各種獎勵。一名正在受著高等藝術教育的當代大學生為了撞人后不賠錢竟無視他人生命,痛下殺手,剎那間,道德、法律、良心全讓金錢吞噬了。藥家鑫的行為傳遞出了道德教育危機的信號,詮釋出了“有才無德是危險品”的含義,反應出了大學生極端扭曲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
“公共場所隨地吐痰、亂扔雜物;公交車上爭搶座位;考試舞弊、抄襲作業、請人做作業;打架斗毆、聚眾賭博、偷盜扒竊、拉幫結派;撒謊騙錢、敲詐勒索、搶劫搶奪”等行為的出現,一條條、一件件沖擊著教育人的道德底線,可我們學生卻不以為然,為瑣碎小事輕者傷人,重者奪命。去年,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校園暴力事件,難道還不令教育人警醒嗎?難道還不令教育人思考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尋求解決之道嗎?
二、道德教育滑坡的原因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在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我們發現有的學校“德育首位觀”還停留在口頭上,就是落實不到行動上,原因是什么呢?
1、學校德育觀念淡漠,重智輕德
學校德育在理論上地位一直很高,被提到了“首位”的高度。但在實際工作中,德育處于“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地位。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學”“分數”“評優”“職稱”是硬指標,而“品德”“教育”是軟指標。很多學校還是認為只有升學率才是最重要的,才是評判學校優劣的標準。另外,學校迫于社會壓力和自身利益(考的好了有獎)不得不重智輕德。
2、德育教師隊伍素質不高
在中小學校中,德育工作者主要是校長等校領導、班主任、輔導員,大多數學校沒有專門的德育工作者。去年鹿泉市學口大點的學校有了德育副校長,為加強學校德育工作開了個好頭。
原則上學校所有的教師都是德育工作者,因為學校是個特殊的專職育人機構,這里面的每個人都應該是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進行直接或間接的道德教育,從而使學校形成濃厚而典型的德育氛圍。但實際工作中,我們的教師卻忽略了從每個細節進行德育滲透的職責,只顧教書,忘了育人。許多教師只在主題班會上、活動中對學生進行理論說教,把德育當做一項要應付的任務,而不是自己的天職與本能。不少教師認為,做德育工作要求不高,只要把學生管住、嚇住、鎮住,不出事就可以了,根本不清楚德育到底要做什么,要怎么做才有效,要怎么做才能把孩子真正培養好。一句話,我們的德育教師隊伍素質還不高。
3、德育教育內容空洞
德育內容上偏重知識化,脫離生活實際,學生不易接受,也不愿意接受。原因是學生很難從抽象的理論中找到與實際生活的結合點,無法把大道理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外化為自己的行為,即無法實現真正的化“道”為“德”。這不由得使我想起,去年網上炒的很熱的民國小學課本,集信念、常識二者于一身,透著民眾皮膚的冷暖,不呼口號,不居高臨下,不繁文縟節。仁、義、禮、智、信、情趣、家國之源、江山之美、永恒之義,多在平白明凈的故事之中。如第一課職業:“貓捕鼠,犬守門,人無職業,不如貓犬”。十四個字,道出職業的含義。不可無職業,也不能職業亂竄,犬捕鼠多管閑事,貓看門形同虛設,各司其職,便能各盡其所能。這些宏大的道理,貓犬不懂,卻能身體力行。
用看的見摸的著人和事,用聽的懂聽的透的直白語言訴說學深刻的道理,這是我們教育人需要補上的一課。
道德教育的責任不僅在學校,家庭、社會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家長對學生“重學習成績,輕道德品質”;社會對學生“以成績論成敗”,以名利價值觀衡量學生前途。所有這些都在學生心靈中埋下了道德觀念模糊不清的陰影。我們教育人能做到的是努力通過自己的工作一點點的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一點點的推動社會進步。
三、圍繞“德”字,創建學校特色
“德”是學校教育的靈魂。從學校實際出發,結合學生道德現狀,以“德”為核心,圍繞傳統文明挖掘本土文化,創建學校德育文化特色。鹿泉市銅冶鎮幾所學校的做法值得借鑒。
孝:孝親敬長,感恩社會
百善孝為先。古往今來,銅冶鎮養育出多位道德模范:古有割肉盡孝的好兒媳丁香,臥冰求魚孝敬后母的王祥,今有大愛敬老的銅冶三妯娌等。南銅冶小學在特色學校建設中,通過深入挖掘這些影響深遠,極具教育意義的歷史資源,圍繞“孝”字做文章。
學校通過五個一(給父母端一杯茶,洗一次腳、干一次家務,送一句祝福,說一句心里話)活動,啟迪學生孝心。學校還時常組織學生到鎮敬老院德育實踐基地獻愛心、幫助孤寡老人打掃衛生、撿拾沿途垃圾、擦凈銅冶劇場周邊健身器材,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
誠:內誠于己,外信于人
南故邑小學針對小學生中存在的“說謊、騙家長、騙老師、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等現象,有針對性地開展了誠信教育。誠信教育對個人強調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求真務實,對他人、對社會強調重諾守信。
學校并開展了以“誠信”為主題的板報、櫥窗、手抄報、征文(演講比賽);學校紅領巾廣播站開辟了“誠信教育”欄目,及時傳遞發生在校園的誠信事例。學校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誠信體驗活動,開展無人監考活動,自覺踐行誠信諾言活動,圖書閱讀自行登記歸位活動。系列活動的開展,在學生心中播下了誠信的種子,有效杜絕了撒謊、騙人、抄襲、舞弊等不良行為。現在南故邑小學的學生已邁出了“誠信做人”的第一步。
禮:恭謙尊重,禮敬自然
“知書”可達禮,“開卷”便有益。北故邑小學在對中國傳統道德中“禮”的解讀中,由“秩序、謙讓、尊重”延伸到了“禮敬法律、禮敬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尚禮新境界。
北故邑小學以文明禮貌教育、行為規范教育和典禮儀式教育為重點,打造尚“禮”文化。學校提倡文明行走、文明說話、文明著裝,從點滴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禮儀習慣。為加強學生禮儀教育,學校開展了“人人爭當禮儀小標兵”等競賽活動,使學生知禮、守禮。
愛:奉獻給予,不求回報
愛是無私的奉獻、無私的給予。愛祖國、愛社會、愛家庭、愛父母是中華民族崇高的價值追求。有愛的社會是和諧的,有愛的家庭是溫暖的。
南任村小學把“愛”作為德育工作的首要內容,以國學經典誦讀為載體,挖掘“愛”之魂,傳承“愛”之意,欣賞“愛”之美,把古人的愛國情懷與今人的愛國奉獻有機結合在一起,開展了“誦經典、塑美德、潤人生”的特色讀書活動,進行了愛國主義詩文朗誦會,愛國主義歌曲合唱比賽,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報效祖國的人情。
韌:頑強拼搏,挑戰自我
現在的小學生大都是在家長的萬千寵愛下成長的,“粗心大意、驕傲自滿、不能批評”成為小學生正常發展的絆腳石。為了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排除自己的驕傲情緒,北銅冶小學以“韌”字為抓手,開展了有意識地讓學生“受點苦、受點難”的“挫折”教育。
學校模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難題,讓學生動腦,經過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完成任務,如把學生心愛的學習用具藏起來讓學生尋找,讓學生獨自到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方取東西等。在體育課上,有的學生不敢走平衡木,老師在旁邊鼓勵:別怕,你行!在榜樣的影響下,讓學生在鼓勵中樹立信心,樹立克服困難的勇氣。
學校利用升旗儀式、隊會、班會、給學生講古今名人不畏挫折戰勝困難的成長故事,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困難的態度和行動。讓學生在克服困難中感受挫折,認識挫折,培養他們不怕挫折、敢于面對挫折的能力,是新形勢下教育的新任務。
四、從實際出發,以人促“德”
1、實施學校德育“一把手”工程
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一個好校長就意味著一所好學校,而一個不稱職的校長則意味著一所失敗的學校。校長的風格氣質、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學校,影響著師生。校長德育理念先進,學校德育理念先進;校長重視德育教育,教師就重視德育教育,培養出的學生就優秀。學校諸多工作,只要得到校長的重視和參與,各項工作就能做到有聲有色。學校德育工作也不例外,要保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必須校長親自抓,只有這樣,德育首位觀才能做到不折不扣的“凸顯”。
2、提高教師隊伍德育意識
學生就是學生,你講的東西如何讓學生心領神會,如何讓學生知道怎么做是對的就行了,不要照本宣科,空談闊論,把德育教育搞的又神圣又莊嚴,又模糊又抽象,那樣學生就接受不了。我們教師應該做的是把抽象的道理細化為淺顯的事理,讓學生聽的懂、記的住,做的到。
如學生守則中的“誠實守信,言行一致”,我們可以把它細化為學生容易理解的“所有作業必須你自己完成、考試不許抄別人的、不說做不到的話,說到就的做到”等。總之德育教育內容要淺顯易懂,讓學生知道路改怎么走,書該怎么讀,人該這么做就行了,沒有必要搞得神秘抽象。
德育是教育之本,德育是教育之基,德育是教育的生命所在,德育是在為學生一生幸福奠基的陽光工程,我們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201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