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以上的人患高血壓叫老年性高血壓,有以下特點:
▌1、血壓波動大
下圖所示是一位患者用天衡智能血壓計連續測量數天的血壓數據。該患者66歲,男,患高血壓8年。
圖片來自“天衡健康”小程序
數據顯示這位患者間隔2個小時高壓波動最高達40mmHg,多是清晨偏高,服藥后又迅速下降。
▌2、清晨血壓明顯升高
清晨是一天中血壓最高的時段,一般在上午6~10點達到一個高峰期,清晨血壓升高是誘發心腦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此段時間發生心腦血管病的比例比其它時間段高4倍,所以清晨被稱為心腦血管病的“魔鬼時間”,如馬季就是于凌晨因心臟病突發去世的。
▌3、晝夜節律性減弱
血壓具有晝夜節律性,夜間血壓較白天應低約10~20%,其變化趨勢圖類似一個長柄勺,又稱之為“杓型”血壓;下降小于10%的叫非杓型血壓。晚上血壓之所以下降,是人要睡覺的需要,這時交感神經興奮性下降,心跳減慢血壓下降,人才能睡得著。而老年人由于神經的調節功能障礙,到了晚上交感神經仍然處于興奮狀態,所以血壓不能按時下降,有的反而升高。老年人中非杓型血壓多見,發生率高達69%,這也使老年人的心腦血管病風險大大增加。
▌4、易出現體位性低血壓
體位性低血壓是指當體位發生變化,如長時間蹲著突然站立時會出現眼前發黑、頭暈等腦供血不足的表現。
應對體位型低血壓,薛醫生給出以下兩點建議:
1、出現低血壓,立即休息,并補充淡鹽水;
2、老年高血壓患者應做到“三個半分鐘”,即早晨醒來后躺半分鐘,靠半分鐘,坐半分鐘,然后再下床,給身體緩沖的時間,防止出現體位性低血壓。
▌5、易出現餐后低血壓
有的老年患者飯后頭暈、乏力甚至出現心絞痛,這是餐后低血壓所致。吃飯時血液都流到胃腸道去了,器官調節功能差使餐后不能迅速把血液調節回其他器官,致使心、腦供血不足,出現頭暈、乏力、視物模糊、嗜睡等癥狀,早餐后低血壓發生率最高。建議經常出現餐后低血壓的患者在餐前喝500毫升水,餐后1~2小時內少活動,可以臥床休息。出現不適要測血壓,必要時立即就醫。
針對老年性高血壓這些特點,該采取哪些措施呢?
▌1、軟化疏通血管,從根本上治療高血壓,減小血壓波動,減少降壓藥的用量
人身體里的一切組織、器官、細胞,都要“吃喝拉撒”才能活下去。吃喝“氧氣+營養物質”,拉撒“二氧化碳+代謝廢物”,這些東西都要靠血液“拉來、拉走”。血管堵了,流過來的血液就少了,營養拉不來、代謝廢物拉不走,“缺乏營養又堆滿垃圾”的組織器官就會功能減退、慢慢壞死,并引起“這兒梗、那兒梗”(心梗腦梗)等嚴重后果,所以說“人活活血管”,活血管的柔軟通暢。老年人血壓波動大是因為血管堵塞硬化,血管硬對血液產生的壓力波沒有緩沖作用,血壓就會來回波動。如果在降壓的同時軟化疏通血管,使血管柔軟通暢,血液的壓力波就會被柔軟的血管吸收,血壓就平穩了。
軟化疏通血管還有以下好處:
①血壓好降了(因為血液流動的阻力小了)
②器官不缺血了,頭暈眼花、渾身無力等各種不舒服的癥狀都沒有了
③“這兒梗、那兒梗”這些并發癥都沒有了(釜底抽薪了)
④皮膚上的斑點沒有了(代謝廢物及時拉走,沒有堆積了),人漂亮了
⑤人精神好了,精力旺盛了(全身的組織器官都不缺氧氣和營養了)
⑥人老得慢了(組織器官功能減退的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