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 題 詩
端 午
端午
作者/王曰敏
一部楚辭,千年天問
湘楚之地為何難容忠骨
求索之路,慘遭政陷
飲恨抱石江底
汨羅江悲憤的濤浪
就是不朽的豐碑
青山嗚咽,長天飆淚
把一位詩祖悼祭
每至端午,龍舟,糯粽,艾草
把愛國精神永世傳遞
端午
作者/于艷茹
一場一場的夢連接
跨越千年
無法更改的道場
只為祭奠那靈魂的超然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豈可遭屈辱
一怒隨波去
英靈照千古
凡夫亦可為
空余唉嘆
聲聲慢
艾草,葫蘆高掛
粽味飄飄
心中尚有一絲牽掛
【離騷】
家國情懷
端午
作者/天中山人
上下五千年
傳聞到現代
端午祭屈公
夏至聽雨聲
孤寂身影
步履蹣跚
泊羅江兩岸哀聲鼎沸
流淚五月
青山綠水
幾千年的哀怨不斷
國亡身殞今何有
只留離騷在人間
長恨歌里
粽子飄香
引來一切美好
龍舟劃槳
艾草菖蒲
驅走牛鬼煩惱
入袂輕風不破塵
玉簪犀壁醉佳辰
淚灑五月奠英烈
泊羅江岸祭偉人
端午
作者/李海波
端午
是刻在心里最美好,最難忘的記意
忘不了濃濃的艾草香
忘不了初一的紅皮蛋
忘不了漂亮的荷包香
忘不了五顏六色的紙葫蘆
有媽的端午是快樂的幸福
有媽的端午是有家的歸宿
有媽的孩子是手心里的寶
有媽的端午才是真正的端午
七歲的時候母親撒手人寰
從此我怕過端午
逃避端午
端午品嘗的不再是紅皮雞蛋的美味
咀嚼的是失去母親的痛苦
童年的端午成為最美好的回憶
永遠刻在了記憶深處
如今人已暮年
早已看淡了生死離別
再過兩天又是一個新的端午
在此祝愿所有的孩子
都過一個幸福的
有媽媽同在的端午
端午
作者/劉佩學
小菜園頭刀韭菜
柴草窠里溫熱雞蛋
一頓韭菜雞蛋餡老邊餃子
唇齒留香
蒿草青翠野花兒燦爛
蓊蓊郁郁雜樹林逶迤鳥兒婉轉
溪流潺潺清晨肅靜
麥苗著露清涼沁人肺腑
精神抖擻
所有記憶流逝
唯時光無情煮雞蛋不再奢侈
蝸居城市日歷打標簽
一次一次無情杜撰
信以為真
漫步江邊霓虹閃爍噱頭
終究要盡力活下去不再計較
嘈雜紛擾又何必無事生非
眺望視線深處故鄉
云端之下
端午
作者/阿甘(陜西)
從大唐長安,不遠千里來到荊楚
離心跳越來越近地方,那滴落在汨羅江畔淚水
只記得,不能忘卻日子
是不會向那狂瀾江水,索取彼此心存傷感
每每想起,那水與石頭摩擦
兩千多年潮汐,瀲滟藏匿大聲吶喊
露骨字眼,迂回仰止抱石沉江
一個宿命隱喻靜水深流
至多是蔚為壯觀情懷,虛設縱身一躍解脫的一個假象
當內心敏感,被江水放牧遼闊和盤托出
楚辭上,頓失波濤翻譯
眼底里柔軟,那亦在其外虛擬
還是認命運擺布的身在其中
是一次千帆百舸爭流的
賽龍舟
端午【1】
作者/阿甘(陜西)
艾草上的那滴露水,卻要走很遠的路
去尋找汨羅江畔的那場夢醒來,身體里暗藏那塊壓艙石的重量
是兩千年不屈靈魂,在喂養一群無辜的魚
端午【2】
作者/阿甘(陜西)
用沉石葬身,來丈量波瀾壯闊胸懷
江水鋪墊宿命軌跡,在驗證楚辭上那靜水深流
破解身體態度的膽識
端午【3】
作者/阿甘(陜西)
一杯雄黃酒赫免,是時間沙漏
不止一次輸給屈辱的勸解,孤傲的一沉再沉
我聽見憤怒的江水,在吶喊
端午
作者/紫菱幽蘭.殷波
從那悲慘與壯烈的一瞬
瀲滟了兩千多年的生死殤歌
結扣下,璀璨的傳承
夜半影像攢動
滿懷幽香清爽
占位門庭,驅邪扶正
安然無恙
心底升騰偉岸的偶像
佩劍披發行吟絕望
不忍目睹破碎的慘狀
一躍深藏一石壓鎮
無數香甜粽子引誘
魚龍鱉蝦穿越而過
放逐,莫驚動千載的安寧平靜
楚辭登上道場
天問憤慨,桔頌香花碧草
離騷凝集上下而求索
往事越千年
而今遺夢成真
一片絢麗多彩
含笑放歌龍舟賽激烈
端午
作者/楊藍天
不想憶起,汨羅的風雨
不想忘記,一個靈魂的不屈
縱身一躍,不是瀟灑無畏寫照
是對奸佞的怒斥
是國破的悲劇
千年汨羅,沖不淡憂傷的淚
一身正氣,人民不肯輕易忘記
從《離騷》的執著探索
到《天問》對真理的追求
屈子,一腔熱血
書寫著愛國大義
因為你,記住了端午
因為端午,就有了千年敬意
你的呼號,驚醒了后人
你的凜凜正氣,正把邪祟
驅出神州大地
端午
作者/江風
年年端午
把艾蒿掛綠門楣
一縷清細的香
繞系心扉
室內修竹,青了
鳳凰山云松,高了
盈握千年的修長和清婉
綠綠的念
長進春風夏雨中
擁一河清波,纏一倩芳魂
遠遠,深深
收獲了汨羅一江驚鴻
聚攏世界一瞥
端午
作者/馬普鍋
簡單而不空洞
一幅淳樸的國畫
飽含歷史多重墨跡
色彩愈發豐富
消夏休閑,攜輕松食糧
江邊游戲,仍銘記
詩人憂國的厚重
龍舟競渡,團結奮爭
吶喊,攪動激流
有力的肩背,砥柱國之棟梁
最平等的佳節
不跟年攀比奢靡
酷暑,清心寡欲正當時
再豪華的包裝,層層剝開
還得是一片綠葉,裹緊米飯
端午
作者/李順
火了,粽子
火了,艾蒿
火了,葫蘆
想起了《離騷》
想起了汩羅江
想起屈原大夫
多少祭奠
多少敬慕
多少風俗
踏青,雄黃飲
掛袋,龍舟渡
忠魂,心頭駐
端午
作者/綺霞(湖北)
清澈的汨羅江,輕輕述說神奇的故事
蘆葉糯米,層層疊疊,滲著清香
悄悄,融入端午深深的敬意
精致的龍舟,承載著古老的傳奇
采一把艾蒿,擁著平安
斟一杯雄黃酒,端午安康
端午
作者/墨染
遠遠地,有種氣息
空氣中彌漫
走近家門
縷縷清香撲面而來
用心的物業
端午前夕
給每家每戶送艾草
愛心融融
鄰居年輕的夫妻
舉著長長的葦葉
學著包粽子
樣兒認真
端午將至
節日的氣氛已濃
紀念的日子
變得溫馨怡人
端午
作者/曲德武
我不知道
為何這樣的日子
跟你綁在一起?
我不理解
為何為一個蠢才
用死表明自己的忠誠?
其實,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
無須做無為的犧牲
既然是詩人
就應該藉詩溢散詩人的風采
何必附庸一個蠢才
浪費自己的詩情?
我知道
你食人間煙火
不愿戰爭
涂炭本國的百姓
但犧牲你的小我
焉何換回
百姓的性命?
還好,子孫后代不喪良心
在這個日子
刻下永恒的印記
端午
回饋給你永遠的記念
屈原
用生命入詩的見證
端午
作者/王文奇
又是一年端午粽飄香
華夏兒女在這個節日里
紀念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那是從撕裂的肺腑里傳出的哀傷
那是詩魂最后給世人悲壯的吟唱
在汨羅江邊輕身一躍
卻將離騷留給后人長考
路漫漫乞上下而求索
舞一曲壯歌長劍
讓楚國百舸爭流
用艾草香薰過的角黍
伴隨著九歌里旋轉的韶舞
汨羅江啊汨羅江
你是否仍在沉思
那奔流不息的江水
和岸邊的萋萋芳草
穿越千年時空隧道寄來了
汨羅江上美麗的思念之情
包裹著岸邊屹立的那顆頭顱中的
粒粒心事……
那是詩人瑰麗珍奇的瓊佩
雄黃已經發散開渾厚的酒香
菖蒲把屈原的美德頌揚一世
那悲天憫人的豪壯音律
在中華大地上數千年蕩氣回腸
縱是千帆追逐也難以彌補的細節
卻讓世人淚灑千年留下一世的懸念
就讓震天的鼓樂聲催動龍舟
讓屈子的情感穿越時空
像那初生的太陽光芒萬丈
將我們可愛的中華民族照亮……
端午
作者/郝潔
一塊石頭
孤獨的離開了所有的同伴
艱難的在兩千三百多年
沉入了汨羅江
艾草菖蒲粽葉
姍姍來遲
流淚的五月步履蹣跚
青山綠水之中
一條巨龍飛進了萬戶千家
很想'
將那塊石頭也擁入懷中
身臨其境的觸摸
離騷九歌九章天問
千百次的感受
千百年不朽的神奇
端午節的遐思
作者/駱林江
田野香飄逸,
懷念屈原。
人潮涌動
鑼鼓喧天,
龍舟競渡,
懷古之情,
綿延至今。
江水潺潺,
水流不息,
粽子飄香,
家家歡聚。
屈原的故事,
猶在耳邊,
愛國之情,
永留心間。
糯米粽葉,
包裹深情,
五彩絲線,
掛滿門楣。
雄黃酒香,
驅邪避疫,
祈福安康,
萬民歡騰。
端午節的回憶,
千年的傳承,
文化瑰寶,
永存人間。
愿歲月靜好,
國泰民安,
讓端午節的記憶,
永遠鮮活。
端午節 我們沒有誤解怠慢那個詩人
作者/褚向平(河北)
切下一段段光陰
泡酒喝了吧 品出的家國味
再加上汨羅江不絕的江水
能不能釀成一個時代的最強音
兩千多年了 世事浮沉
如今我們依舊拖著疲憊之身
拼命喊號子 劃龍舟 包粽子
失望與喧鬧同在
夢和蝴蝶同醒
羞辱跟頹敗相連
載來載去的無數青山
回望過期的王城
指點雨后飄零的梧桐
打開軒窗 扯幾把艾草
在小巷老街研磨
黎明 黃昏
尋覓他曾經痛失的故土
一遍遍延續著天問
不分晝夜 抄寫
最古老的遺訓
其實 我們從沒有誤解 怠慢
那個抱玉焚火的詩人
端午節紀念屈原
作者/楊杰峰
那年我來到汨羅市,
我的學生在這里上班。
他開車送我到汨羅江邊,
我來到屈原紀念館,
瞻仰他的一生!
激起我對屈原的懷念!
他是楚國大夫,
精明能干,
為國王獻計獻策,
卻遭受讒言,
被逐放南疆,
幾經轉折來到汨羅江邊。
他得知楚國被攻破,
悲憤欲絕含恨跳江。
我順著江邊走,
心里呼喚屈原!
屈原!偉大的屈原!
你心中裝著楚國和人民,
你純潔,高尚,
你寫離騷,
一曲悲歌頌萬年!
江邊排列著碑文,
是對屈原大夫的思念!
我一一觀看,
古往今來的學者,
表達對屈原敬佩和懷念。
我在江邊
流連忘返,
看到一排排龍舟,
正在整裝待發,
表達荊楚人民的懷念!
江邊的大樹低垂著樹冠,
都在對屈原的紀念!
今天是端午節,
我回想在汨羅江邊,
看到的情景,
更加對屈原的敬佩和懷念!
端午節感悟
作者/楊杰峰
端午節是大潮,
把正義掀起巨浪。
兩千年前的屈原,
一直在中國大地傳揚。
他的愛國,他的愛民,
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榜樣。
這正義的大浪漫過汨羅江,
漫過所有的驚濤駭浪,
漫過神州大地大江大河。
這滾滾潮流可歌可泣,
這滾滾潮流是正義的力量!
屈原的精神萬代千秋,
愛國的情懷千秋萬代!
正義是永恒的精神!
永遠在神州大地傳延!
端午節懷舊
作者/春眠
穿越兩千多年的歷史
一位左徒、三閭大夫
憂國憂民,美政受挫
峨冠博帶,衣袂飄飄
懷石投江,飲恨殉國
江濤咆哮,浪花悲放
離騷遺憾,天問求索
中華詩祖,開辟楚辭
香草美人,名垂青史
把一腔熱血溢滿楚天
把憤怒崇敬推上浪尖
傳承千年的文化風俗
根植炎黃子孫的血脈
活在米粽的思念中
活在詩歌的哀傷里
端午
作者/春眠
在母親的習俗里
手腳腕拴花花繩
胸前掛一串和包
背后系五彩青蛙
耳朵夾上艾草葉
大鍋悶上黃米飯
紅糖和面一起蒸
黏糊糊又甜滋滋
那美味唇齒留香
活在兒時記憶里
我工作后
買幾斤糯米
稱上二斤蜂蜜
給孩子買些香包
省略了些繁文褥節
也失去了兒時的歡樂
我的孩子對此節很冷淡
僅僅吃了頓家常便飯
沒有端午節的內涵
談不上愛國情懷
【下期同題:微風拂面】
責任主編:王淑梅 特邀評論:王曰敏
作品收集:雷春翔 素材制作:蘇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