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懷有中國基礎軟件夢想的陳喜倫,已經不止一次地表達:中國在基礎軟件領域,一定會出現世界級的技術公司,這永遠是EasyStack的理想。
在公有云大唱主流的云時代,沒有任何巨頭背景,從私有云創業一步步走出來的EasyStack正在等待一個契機,企業級市場開啟全面上云的大時代,陳喜倫相信,5年的技術積累,18個月的研發結晶,新一代私有云將是EasyStack給云世界的一個新的啟示。
李宗盛在《山丘》唱到:“無知地索求,羞恥于求救,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個山丘。”滄桑的嗓音,穿透了每一個渴望夢想的心靈。
越過山丘,EasyStack已經度過了最艱苦的歲月。越過山丘,私有云的未來,不會無人等候。
市場規模反超公有云
陳喜倫所等待的私有云的時代,也許就在不遠處。
公有云的神話,實際上是被巨大的財富效應炒熱的。
因為AWS公有云的推出,讓亞馬遜從一個已經走向平庸的零售商一躍成為科技板塊中的寵兒。布局公有云的這10年,股價上漲了400倍,曾一度讓亞馬遜CEO杰夫·貝索斯問鼎世界首富。而隨著微軟第三任CEO薩提亞·納德拉的上任,他堅持以“云為先”的戰略方向,對公有云Azure的大力推動,直接將微軟的市值推向萬億市值。
應該說,過去這10年的云計算世界,正被這種巨大的財富效應鼓動,公有云一度成為公認的未來,是與之相關的。而事實上,公有云在企業級市場的開拓,卻并不成功。許多大型企業和組織一直都在加緊部署自身的私有云。
我們也看到了諸多公有云玩家,在通過混合云的模式向私有云進行滲透。AWS去年11月底推出的Outposts,微軟推出了Azure Stack,谷歌選擇牽手思科。從國內市場看,阿里云選擇和VMware合作,騰訊云推出了黑石等等。
甚至于,wikibon2018年預測報告顯示真正私有云規模510億美元,對比2018年9月Gartner公有云預測報告公有云IaaS&PaaS 的583億美元,已經在數字上實現逼近,2020年就會首次達到729億美元的相同規模,并實現持續超越。
私有云將反超公有云,這在此前想都不敢想的結果,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變成現實。
新一代私有云:IaaS的SaaS化
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意義上的私有云,有能力去反超公有云。
從基本的概念上看,私有云指的是為一個客戶單獨使用而構建的,因而提供對數據、安全性和服務質量的最有效控制。該公司擁有基礎設施,并可以控制在此基礎設施上部署應用程序的方式。
最早期的私有云形態,通常是典型的虛擬化+云管模式,企業借助虛擬化管理,實現底層基礎設施資源的靈活管理,從而降低企業成本。這種情況下,企業客戶基本沒有新一代云應用,他們上云多是從虛擬化管理和降低成本出發,這樣的項目限制了私有云的想象力,也讓私有云市場備受質疑。
隨著私有云的進化,也演進除了改良版的私有云,企業用戶有新一代云應用需求,但在豐富程度和應用碎片化等體驗上與公有云相比缺乏競爭力,商業模仍處于licence為主的軟件時代,由于客戶環境復雜存在大量定制化,部署和運維復雜,無法實現平滑升級。
不難發現,傳統私有云雖然滿足了行業企業客戶復雜的IT環境和利舊的需求,但存在碎片化、不可進化的問題,也無法達到公有云啟用便捷、功能不斷進化、統一運維、按需付費的消費級體驗。
而陳喜倫認為,“新一代的私有云的體驗感覺,應該像智能音箱一樣,無需看說明文檔,只需開啟電源,然后在手機上點幾次‘下一步’,就可以完成整個設置工作。”
正是這個簡單的想法,支撐了EasyStack新一代私有云的設計理念。陳喜倫稱之為:“IaaS的SaaS化。”
我們知道,私有云在交付和運維上的困難一直飽受用戶詬病,因為傳統私有云是很多廠商用很多產品拼湊在一起解決IaaS需求,存儲、網絡、虛擬化、云管等割裂采購和拼裝在一起,而這樣拼湊起來的系統就很難運維。
另一個用戶最大的質疑點就是私有云無法像公有云一樣平滑升級,不僅無法做到應用不停機地升級,還需要經常做不同版本軟件之間的數據遷移,經常令用戶頭疼不已。而有了SaaS化的IaaS后,不僅能為企業用戶帶來消費級體驗,還能更好地向上支撐Kubernetes容器化PaaS及應用。
所以,新一代私有云應該做到,在IaaS的實施上,通過云平臺的微服務化和一體化設計,新一代私有云能夠為企業用戶帶來公有云似的消費級體驗,不僅從交付、運維、升級都可以實現“交鑰匙工程”,也使得新一代私有云按需付費的云服務模式得以實現,從云軟件時代進入云服務時代。與此同時,在PaaS的體驗上,基于開源PaaS為主的生態,通過Kubernetes構建跨公有云/私有云的可共享PaaS,使得新一代私有云支撐更為豐富的應用;另一方面,企業客戶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在云上開發新的PaaS,應用于特定場景和適用行業。
只有這樣的新一代私有云,才能夠承載Cloud、Mobile、IoT、BigData、AI等新一代企業級應用。
可進化的云
公有云之所以深入人心,依靠的就是在交付、運維和可進化的能力上創造了極佳的用戶體驗。而對企業級用戶來說,可持續進化,則是一項重要的標尺。
通常私有云的部署環境較為復雜,并且傳統企業一般沒有強大的運維團隊,傳統私有云產品版本迭代升級速度越快,碎片化就越嚴重,升級就越困難。這是EasyStack希望通過新一代私有云解決的最核心的問題:要在云的私有部署中實現服務能力、產品形態、支撐場景的可進化,就需要從核心架構的最基礎單元開始,具備各種技術棧的微服務化和一體化設計能力。
ECS要做到業務無感知、數據不遷移、服務不中斷的產品形態可進化。首先可以在不影響客戶業務和平臺使用的情況下,基礎的私有云服務可以持續獲取新的能力,其次,可以支撐用戶在用云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新的能力,比如原來系統沒有裸機的能力,當需要安裝新的硬件時,就可以相應解鎖一個能力把CPU用起來,通過這樣一種機制不斷解鎖新的能力。
EasyStack產品總監鄭晨說,“這就像駕駛一輛特斯拉電動汽車,車輛可能需要通過OTA升級軟件獲取新的能力,或是對之前的功能進行優化和加強。在行駛過程中,這種增益buff應該是動態獲取的,而不需要停下來或是去4S店另行處理。”
據了解,EasyStack耗費了約18個月的時間重構了整個ECS架構,從基礎架構層面支撐新的能力,在一體化設計和微服務化設計的基礎上,配合微服務編排引擎、滾動升級引擎、實時負載導流引擎以及服務監控與自愈引擎四大機制,使得新一代私有云平滑無感的持續進化與公有云似的消費級體驗成為可能。
EasyStack聯合創始人兼CTO劉國輝所說:“不同于可升級,可進化需要在服務能力、產品形態、支撐場景三大方向實現演進,這就意味著可進化不僅要支持云平臺本身服務能力的可進化,還需要在產品形態上解決從軟硬一體的云就緒超融合,到私有云、行業云、多云的不同形態上的進化問題,并同時在支撐場景上解決從計算、網絡、存儲到商業存儲和商業SDN,從虛擬化到裸金屬和容器集群、從DevOps到IOT等企業級需求的可進化問題。”
今年剛剛年滿5周歲的EasyStack,如今正處于最好的時刻,新一代私有云的推出顯然有機會讓EasyStack夢想照進現實的幾率大增。私有云市場也將告別古井無波的平衡階段,邁向一個新的增長階段。
文/鄭凱
科技正能量,推動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