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
喜歡大秦的人
你我一起做大秦之歌的正真朋友
文 ∣ 大秦之歌
作者簡介:頭條號歷史問答達人
專欄作家
封面圖|洪承疇影視照
自努爾哈赤興兵以來,就非常重視藏傳佛教的關系,刻意與西藏密宗佛教保持了密切聯系。為何他要這樣做呢?或者說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因為在明朝中后期,西藏的藏傳佛教取得了長遠發展,尤其是宗喀巴創立的格魯派黃教異軍突起,發展迅猛,其宗教領袖達賴喇嘛和班禪,不僅是藏族地區的精神領袖,而且逐漸成為蒙古族地區的精神領袖。黃教之風日炙,對于要統治整個蒙古草原的努爾哈赤大金政權來說,就不得不重視與黃教的關系,同他們保持積極的交往,不失為一個戰略之策。
到了清太宗時期,雄才大略的皇太極一改老爸的大金政權為大清政權,也并不滿足于偏居遼東一隅之地,而是將目光投向大明和蒙古,南征北戰,積極對外擴張,兵鋒所指,無不令人膽戰心驚。四分五裂的蒙古部落在皇太極指揮的大清鐵騎征服下,很快被納入大清政權的版圖之中。皇太極一面對蒙古的部落進行八旗制度的改編,欲徹底從制度上瓦解蒙古的傳統。同時,為了從精神層面也完成對蒙古部落的統治,皇太極又極力利用黃教的宗教影響力,來達到自己對蒙古的控制。因此他積極主動地和達賴喇嘛、班禪見面,建立起彼此互信的關系。
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五世達賴喇嘛派使者來到盛京,參見了皇太極,雙方初步建立起交流和溝通。達賴的使者給皇太極帶來達賴喇嘛的問候,此時的達賴喇嘛年僅25歲,剛剛經歷了一場人生中的考驗,在蒙古固始汗的直接干預之下,擺脫了西藏地方政權和其它派別的迫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宗教領袖。為了藏傳佛教的發展,他同樣非常重視已經崛起的大清王朝,刻意與大清保持良好關系,借此平衡圍繞在黃教周圍的其它勢力。所以,這年春季,他迫不及待地派人來到盛京,正式和大清政權建立關系。
圖1|大清順治皇帝影視照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作為高層互訪的前期準備,皇太極派出了一支大清外交使團,從盛京出發,來到西藏慰問達賴喇嘛、班禪以及各派宗教領袖人物。雙方在友好融洽的氣氛中建立起更加互信的關系。1643年9月21日,就在滿清政府積極推動與西藏宗教政府進行歷史性高層訪問之時,皇太極突然駕鶴西游,是這次預定計劃內的事情未能落地。
1644年十月初一,福臨在北京正式登基稱帝。這象征著大清政權已經取代了明朝政權,成為東方真正的霸主。福臨稱帝之后,就派出多個使團,出使周邊國家,廣播恩惠,建立大清帝國的威名。其中最重要的一支使團就是出使西藏,拜會達賴喇嘛。達賴喇嘛隨后也派出使者來到北京為順治皇帝站臺,祝賀順治登基稱帝。
通過以上的事件回顧,可以看到,在清朝初期的崇德、順治時期,對達賴喇嘛、班禪等西藏佛教的宗教領袖的態度是非常積極的,這對加強清朝對蒙古、西藏的統治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雖然頗為重視,但雙方未能實現高層互訪,這成為最為遺憾的一件事情。但大清初定中原,中原各地的反清復明勢力此起彼伏,先后持續時間長達十幾年。而且大清政權又掌握在攝政王多爾袞手里,順治皇帝尚未親政,因此雙方并未實現高層互訪。
圖2|順治皇帝繼位時的影視照
到了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攝政王多爾袞已經死了兩年,朝廷里也清除了不少多爾袞的勢力,順治皇帝開始親政,成為真正代表大清政府行使權力的皇帝。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邀請達賴喇嘛訪問北京,達賴喇嘛愉快地答應了順治皇帝的邀請。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高層訪問的工作程序和現在差不多,先期派出一些負責外交事務的官員進行接觸,商定雙方高層互訪的日程、形式、內容、禮儀以及雙方需要達成的各項事項,然后再上報到核心部門進行審核。這個過程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也復雜,如果不涉及一些敏感話題,行動起來就比較快捷,一旦涉及敏感話題,很多事項來來往往一討論,就比較浪費時間。在過去沒有現代意義上的通訊科技,所以大多數都是使團騎馬見面商討細節,這樣就更加浪費時間。
五世達賴喇嘛雖然愉快地接受了順治帝的邀請,答應屈尊可以去北京見一見順治皇帝,但他也給順治帝出了一道難題,要求順治皇帝親自到他指定的地方迎接,而且這次陪同他訪問北京的人員多達三千多人,而且要把這批人的吃喝拉撒問題要解決好。這么大的使團,如果吃、喝拉、撒、行、住每個方面安排一對一服務,這樣算下來清朝的服務團隊人數就可能要超過一萬人,簡直可以跟開展一次大規模的戰術戰斗差不多了。
問題就出在這個事情上,搞大規模接待工作,清朝應該沒有問題,因為政府里很多官員和制度都是大明政府幫他們早已訓練和制定好的,只需搬出來繼續使用一下就可以了。再說,北京城里人多的去了,還擔心接待工作沒有人做嗎!政府一旦號召,志愿者就會源源不斷地報名參加,熱情飽滿地投入到報效祖國的行動中。
圖3|大清攝政王多爾袞影視照
最要命的問題就關于順治皇帝要親自到達賴喇嘛指定的地方去迎接,這個問題一下子在滿清政府里炸了鍋,輿情洶洶,很多人強烈反對。過去的交往,不像現在,元首或者元腦互訪,只要坐飛機達到對方首都或者其他城市,政府里指定一個高層官員去機場迎接就可以了,然后按照議程進行談話,這幾乎已經形成一種慣例,彼此心照不宣。而且這種國與國之間的高層互訪,最主要的是體現禮儀周到和彼此尊重、信任。但在清朝初期,達賴喇嘛提出的問題既前無古人,又后無來者,屬于一個新命題,這就對大清政府是一個新考驗。所以這就引發了大清政府內部的一次接待大辯論。
辯論雙方分別是正辯一方的代表順治皇帝,反辯一方的代表洪承疇。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八月底,五世達賴喇嘛從西藏抵達蒙古,他提出順治皇帝到歸化城或者代噶見面,這兩個城市就是現在的內蒙古的呼和浩特、涼城。順治皇帝很快給達賴喇嘛寫了一封信,表示自己現在不能走得太遠,南方的戰事正在艱難地進行,走得太遠不利于國家穩定。并提議在長城以內找個地方見面,去迎接達賴喇嘛。五世達賴喇嘛看完順治皇帝的信,表示內陸正在流行各種疾病,他不方便去,還是要求順治皇帝到長城以外來見他。
從當時的情況分析,從順治皇帝喜悅之情來看,很很想去長城之外親自去見達賴喇嘛。但他確實是分不開身,南明的抗清勢力正在掀起一個反清高潮,一旦離開北京時間太長,對南明的圍剿就會有頭無尾,這種后果損失太大。但達賴喇嘛借口內陸疾病肆虐而駐足不前,深層次的原因應該是不想失去其宗教領袖的身價。到了九月,大清對南明的軍事行動取得優勢,這時候的順治皇帝就打算親自去五世達賴喇嘛指定的地方去迎接。皇帝要去外面迎接西藏宗教領袖,這是一件大事情,必須要向群臣說明去意。順治皇帝和群臣之間關于迎接達賴喇嘛的事情便開始了爭辯。
圖4|洪承疇畫像
順治皇帝拋出了自己的意見,他說:“太宗皇帝晏駕后,睿王攝政時,往請達賴喇嘛,許于辰年前來。及朕親政后召之,達賴喇嘛即啟行前來,從者三千人。今朕欲親至邊外迎之,令喇嘛即住邊外。外藩蒙古貝子欲見達賴者,即令在外相見。若令喇嘛入內陸,今年歲受甚歉,喇嘛從者又眾,恐于我無益;倘不往迎喇嘛,以我既召之事,又不往迎,必至中途而返,恐喀爾喀以因之不來歸順。其應否往迎之處,爾等各抒所見以奏。”
順治皇帝這段話表達了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說和達賴喇嘛交往已經是很早之前定下的事情;第二次意思是說今年國家經濟狀況很不好,而且糧食收成不好,去外面也可以減輕朝廷壓力;第三個是他的核心意思,也就是喀爾喀外蒙古回歸的問題。一旦自己去不了,達賴喇嘛中途返回拉薩,這件事情就黃了。因為喀爾喀外蒙古的回歸,也有宗教信仰問題在里面。這三個方面基本說明了他為何要親自去長城外面迎接達賴喇嘛的緣由。
順治皇帝的想法得到了滿族大臣的支持,他們認為皇帝這樣做是對的,考慮得很全面。但很快反對一方提出不同意見,大家一致表示順治皇帝不能親自去長城外面迎接達賴喇嘛。這一派就是以洪承疇等為主的漢族官員,洪承疇在上疏中寫道:“皇上為天下國家之主,不當往迎喇嘛。喇嘛從者三千余人,又遇歲歉,不可令人內陸。若以特請之故,可于諸王大臣中,遣一人代迎。其喇嘛令住邊外,遺之金銀等物,亦所以敬喇嘛也。”
圖5|大清順治皇帝和五世達賴喇嘛畫像
先普及一下“上疏”的知識。“上疏”是古代官員給皇帝寫奏章的一種文書方式,尤其是皇帝哪方面做得不對,官員們有反對意見,就采用這么一種方式向皇帝表達糾正錯誤的態度。可見漢族大臣認為順治皇帝去關外迎接喇嘛這件事做得不對。皇帝是天下人的皇帝,當然包括各種各樣的宗教人物,都是皇帝的子民。你去關外見這些喇嘛,絕對是自降身份、自我貶低的一種表現,是要不得的。要去可以,在親王里選派一個代表去,多給喇嘛一些錢財,算給足五世達賴喇嘛的面子了。
在中世紀的歐洲,皇權和教派的斗爭很激烈,歷史上曾經有一段時間皇權大于教權,有時候教權又大于皇權,此起彼伏,糾纏不清,很多人在皇權和教權的爭奪戰中失去性命。但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皇權大于教權,不管什么樣的教派,在儒家文化的思想體系里,都要為皇權服務。所以這就不難理解所有漢族大臣為何要集體反對順治皇帝去邊外見五世達賴喇嘛了。
順治皇帝看了洪承疇的上疏之后,并未采納這些漢臣的意見,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決定去關外迎接五世達賴喇嘛。他于九月十一日,給達賴喇嘛寫了一封信,同意在邊外見面。他寫道:“爾奏邊內多疾疫,邊外相見為便。今朕至邊外噶地方,俟爾可也。”達賴喇嘛接到順治的信之后,心情非常高興,急忙回了一封信,一邊說明他“兼程前進”,一邊督促順治帝也加緊動身,在噶地見面時,他還 “尚有密奏之事”。
圖6|洪承疇影視照
漢族大大臣們并未就此善罷甘休,他們繼續上疏意見,強烈反對順治皇帝去比外迎接達賴喇嘛。不過這次他們改變了策略,這次用星象學這等玄學作為武器,來反擊順治皇帝的做法。雖然是玄學,但在那個時候卻是正兒八經的科學之術。朝廷里設有欽天監,就是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轉規律,尋找變化莫測的天文異象,以此來避免人間的疾苦災難。洪承疇就是利用了欽天監的觀察數據,并得出結論,進一步阻止順治關外之行。
這篇上疏不長,現錄入如下:“竊思日者,人君之象,太白敢于爭明;紫薇宮者,人君之位,流星敢于突入。上天垂象,誠宜警惕。且今年南方苦旱,北方苦澇,歲饑寇警,處處人告,宗社重大,非圣躬遠幸之時。歲百神呵護,六軍扈從,自無他虞。然邊外不如宮中為固,游幸不若靜息為安。”
順治皇帝看了這篇上疏之后,本來搖擺的一顆心就徹底被洪承疇給唬住了,終于放棄了原來打算去邊外迎接五世達賴喇嘛的想法。不但接受了洪承疇的意見,而且對他的忠心耿耿進行了表彰。
圍繞迎接五世達賴喇嘛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告一段落呢?完全不可以,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就是如何解決達賴喇嘛來北京之后住的問題。在這件事情上,洪承疇再次和順治皇帝出現了對決戰。從順治皇帝本意出發,他是特別想見這位五世達賴喇嘛,而且特別重視五世達賴喇嘛訪問北京一事。為此,他特別下令財政撥款,為五世達賴喇嘛修建專門的住處,而且把這個住處命名為黃教寺。
圖7|大清攝政王多爾袞影視照
給達賴喇嘛修建專門的住處,這相當于為西藏宗教領袖修建一個高檔次的貴賓館,工程量相當大。要征地拆遷,要搞三通一平,還要規劃設計,另外要動用人力物力進行修建,這是相當大的一筆開支,根本不在預算之列。這些事情在順治皇帝看來,是一件頗具功德的事情,所以他干得很歡快。可是在一些漢族大臣看來,這卻是一件興師動眾,勞民傷財的事情,必須堅決抵制。
順治皇帝搞的這些動作,讓洪承疇等漢族大臣很是不解,達賴喇嘛不就是一個吃齋念佛的僧人么,一個天下之主的皇帝不關心民生疾苦,卻屁顛屁顛地去求神拜佛,這太也不像話了吧!現在不但要把他迎接到北京,好煙好酒、大魚大肉招待,還要耗費巨資修建專門住所,頂級配置,這一番操作就顯得有點過分了。而且這筆巨資又攤派到老百姓頭上,這可不是一件多好的事情。有這些錢,還不如去搞一個扶貧工程,幫助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這才是人間正道。不行,還得繼續抵制。
洪承疇看見順治皇帝這樣興師動眾地準備,心里的氣就不打一處來,他又開始上疏,這是一篇洋洋灑灑上千字的疏文,鑒于篇幅太長,只錄其中一段,他寫道:“……臣仰乞圣裁獨斷,將遠行士馬,即賜停止,將在京喇嘛,盡送城外寺中暫住,陸續發回,不復出入禁地,并將建塔之舉敕旨罷工,則天下咸服……”
這個奏本體現了洪承疇很高的文學修養和才華,堪稱一篇雄文,立意明確,論據充分,一看就是學院派的水平。他說帝皇沒有必要向這些僧侶拜佛求福,尤其是修建達賴喇嘛的專門寺廟,更是一件“病國害民”的事情,要立刻停止。另外,洪承疇還提出,皇城乃使禁地,不能在里面修建佛塔,也不能讓喇嘛們在里面走來走去,這有點違背朝廷法度。
順治帝看了洪承疇的上疏,也基本接受他的思想,所以也就放棄了修建專門寺廟這項工程,但還是堅持在皇宮了修了一個佛塔。這次戰斗,可以說雙方各有妥協,勝負各半。
圖8|大清順治皇帝影視照
·END·
大秦之歌∣在秦史里徜徉
公眾號:daqinzhifeng1018
洞見 · 價值 · 有趣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大秦之歌》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系15117058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