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對話——讀書就是為了多識字
今天兒子所做的作業與詞語有關系,還沒到查作業時間,吃晚飯時,我隨便一問:“今天做作業的感受怎樣啊?”我覺得一般而言,家長還是更要關心孩子做作業的感受,孩子有感受了,說明孩子是專心之志的,是有體驗的。
果然兒子是有感受的,我很欣慰:“我覺得今天關于詞的作業比昨天關于字的作業要容易一些。”
我點點頭說:“你的感受應該是存在的。其實,學語文,對于字的把握,比對詞的把握更難。因為,單獨一個字,只能代表一個抽象的符號,而字組合成詞,可能就更接近于我們的閱讀和生活,所以詞相對更好理解一點。這就如,我們更容易認識一個人,但卻很難認識組成人的細胞一樣。”
兒子可能覺得我這個比喻蠻有意思,便笑了。
我接著說:“然后,這些詞語慢慢組合,便成了句子,變成了文章,而文章就更接近我們的生活世界了,相對于我們的漢字,文章的意思相對就固定一些了,也就更好理解了。”
兒子認真地說:“所以,我覺得,我們需要多多學習漢字,學習它的多種意思,這樣就可能寫出很多文章來了。”
我問兒子:“你覺得怎么學漢字呢?”
兒子不做聲,看來他有這個思想,但卻不知道該怎么做。
我說:“如果我跟你一個個單獨講漢字,你愿意聽嗎?”
兒子笑著搖搖頭。
我說:“是啊,要想多多認識漢字,了解同一個漢字的不同意思,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多讀書!”
兒子似乎有些困惑。
我笑著說:“古人說得很好的,讀書要循序而致精,就是,你可能首先愿意讀通俗易懂的,但一定要讓自己所讀的書越來越難懂起來。你今天跟我說,你想把你喜歡讀的書先讀完,然后讀我推薦的《拿破侖傳》,我希望你能做到!”
兒子還是不做聲,我說:“因為越難讀的書,它在用字造詞方面就越可能運用多種漢字的多種意思,這樣,你就可以更加全面地認識漢字了呀!”
兒子點點頭:“那本書里確實有些我乍一看不理解的詞語。”
我說:“不僅如此,你把漢字認識得更加全面了,你寫作文的時候就游刃有余了,因為什么事情都能被你說明白,而且你的文章還可能體現你的思想。”
兒子說:“你寫文章有這樣的感覺嗎?”
這一問,倒是我沒想到。因為我目前還做到,但我還是實事求是:“爸爸昨天一口氣寫了一篇五千多字的論文,而且看起來還是能體現自己的思想的。尤其有一句話,爸爸覺得說得好,就是因為爸爸對漢字和詞語的意思把握得更加全面。這句話是:‘我們雖在那邊會了,但卻要在這邊履行。’”
兒子問:“這個lv行,是哪個lv行啊?”
我說:“是‘履帶’的‘履’!”
兒子說:“我有點懂了。”
我說:“這是因為這段時間在讀一本相對較難的書,叫《士與中國文化》,作者既能用文言寫作,又能用白話文寫,這讓我爸爸受益很多,對一些字的意思理解和運用也就更加把握通透了。”
兒子似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