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育閑適性,探索語文教學閑適性。歡迎關注公眾號“小陳語林”,或者通過加我的微信號“yulinjushi”(“玉林居士”的全拼)的方式,加微信群“教育的閑適性探索群”。
佛說,人的感官總是在一個點上,就會麻木,于是就會尋求下一個點,如此下去,就發生了欲貪。于是人就在那欲貪里不斷地抓取、抓取……我要更高、更快、更強。人,不快樂了;人,不自由了;人,冷漠了,失去了愛! 今年,孩子自殺的新聞可能是聽得最多的了。作為一名教育人,每每心中都充滿了痛楚,這些可憐的孩子,為什么他們不快樂了?為什么他們沒有其它的路可以選擇了?為什么他們對這個世界失去了愛? 是的,就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告訴了孩子太多的欲貪。我們告訴孩子,他們的路只有一條,考試,考上大學,找個好工作,買幢好房子,購得好車子,娶得好老婆……“大”學之“大”指的是能找到好工作的“大”;“好”工作指的是能夠有高工資的工作;“好”房子指的是更大、更豪華的房子;“好”車子是更值錢的車子;“好”老婆是不僅更漂亮又更有錢的老婆…… 然而,那“大”“好”“高”有一個可以衡量的標準嗎?因為,那“大”“好”“高”“長”“快”……都是相對的,只要有比較,它們都會發生變化,所謂的“相形見絀”! 這些可憐的孩子啊,在考試的路途中,不也正經歷著一個個的“相形見絀”嗎?于是,他們再不停地抓取、抓取……他們的感官也在不停地麻木、麻木……終于,他們所有的感官麻木了!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喜歡做的,便是勞績。所以,我們不停地發明、發明。好好看這個世界吧?要不,看看我們自己的國家也行。人人都在忙碌,人人都在匆匆,我們不停地制造,他們不停地對物質世界進行解析,發現規律,發現結構,發現組合,發現新的可能……我們發明了微信,便利了人類,然而我們卻被套牢了!我們發明了智能手機,現在大街小巷,人人手中拿著一塊手機,人的世界,就是一塊小手機! 我們拿著望遠鏡看著那物質世界,我們往前看,往前看,想看到一個更大的,更大的,更美的,更美的讓自己安身立命的世界。但是,卻總是忘記了身邊還有人,卻總忘記了我們的肉身之上還有一顆“心”! 是的,我們拼命地創造著物質世界,我們拼命地讓自己的身體,讓自己的感官更舒適,我拿著望遠鏡,讓自己走得越來越遠,然而,我們的“心”卻落到后面去了。 佛說,一切仿佛已經來了,然而一切卻都沒有來,這或許就是望遠鏡效應吧。那真正來的,其實是在我們的“心”里,只有內心才是真實的。我們在內心里的修為,做得太少了。或許,我們感到來不及做吧,也或許,我們已經做的,還不夠吧! 可能還真的是這樣,感官的速度永遠比精神的速度好快。感官就在我們這邊,而精神卻在對岸,感官觸手可及,精神卻思想漫游!就譬如我們的教育,我們把知識擺在孩子面前,讓他們摸一下,吃下去,告訴他們,不要想,吃下去就行了;不要想這個知識是怎么來的,吃下去就行了,也不要想這個知識將來會有什么用,對當下有用就行了。于是,孩子們沒有了思想。是他們本不能思想,還是我們不允許他們思想? 沒有了思想,就不會在對象世界看到自己的存在,我們也就沒有了喜悅;沒有了思想,我們就只能在望遠鏡里的世界里駐留,雨絲我們沒有了自由;沒有了思想,我們就體會不到我們的身邊還有他人,于是我們沒有了愛! 沒有漫游,我們就走不到彼岸,我們便會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