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統編版教材把魯迅安排在六年級上冊,是經過深刻的思考和多方的交流的。確實不錯,六年級孩子已經從三四五年級孩子那種對世界美的追尋和感受中逐漸走出來了。他們逐漸進入道德成規期,他們開始思考周圍的世界,他們初步有了對世界的批判意識。他們心中有愛,但卻慢慢地開始發現,這個世界并不是真的那樣的善和美。而這,正跟長大了的魯迅相似,
魯迅難道不是這樣嗎?時時刻刻地用警惕的眼睛看著這個世界,讀過他的《偽自由書》的人一定是會被他那犀利甚至很尖刻的筆鋒給嚇壞的,那本書中的文字才是真正的匕首,然而,你也不得不承認,魯迅是一個多么有愛的人啊。
小時候的魯迅,就喜歡少年閏土,向往少年閏土那自由的生活,于是就想到了自己的不自由。這是一個十多歲光景的孩子正常有的向往以及對自己的反思。正如閏土或許也向往小時候的魯迅城里的生活一樣。但當終于三十多年后兩人再見面時,魯迅才發現,有的人一生的追求或許是對的,有的人一生的追求可能是錯的。
《好的故事》中那拗口卻很有美感的文字,真的是編輯們大膽地安排。是啊,不是學過快速閱讀課文的方法了嘛,不懂的文字,完全可以跳過去,哪怕那省略號后面居然加了句號這樣的奇怪現象,也完全可以略過去。我們只要明白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及被一種美的氛圍和一種對美的向往感染,就好了。這篇課文的文字之所以如此的拗口,是因為我們的不習慣而已。多讀幾遍,也就能明白了。這也就不會辜負了編輯們的大膽了。這文章里,最動人的,還是魯迅先生身在“昏沉的夜里”卻做著美麗的夢。這就是一種不懈的追求,正如我們的國家身在國際風云之百年的大變局中,依然堅挺地尋求為人民謀求著美好的生活的一樣。四周雖然昏沉,我們依然不懈追求。這難道不是一種精神嗎?我們的孩子難道不需要這樣一種精神嗎?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和《有的人》這兩篇課文,安排在魯迅文章后面,我以為起到的是一種證明和紀念的效果。這一方面加深了六年級孩子對魯迅的認識,另一方面也更加激起了孩子對魯迅其它事跡了解的沖動。
這一單元圍繞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涉及到了以前的“資料驗證”“快速閱讀”等諸多語文要素,是各種語文要素的綜合運用。
統編版教材到了六年級上冊的最后一個單元,仿佛激起了我們的一個思考:是內容大于形式?還是形式大于內容?是人文大于工具?還是工具大于人文?因為,學習這一單元,如果把重點定在語文要素上,那么會使那么好的文字損失很多很多價值。所以,我認為,教學這一單元,要人文為主,工具為輔,人文主題為主,語文要素為輔。
關于《少年閏土》的主要教學思考
一、讀熟課文后,可以讓孩子概括:課文主要是從哪幾個方面寫閏土的?
二、讓孩子細讀每一個方面,最后自由概括:這是一個怎樣的閏土?(有感情朗讀)
三、可以進行小組合作探討:少年的我,對閏土有著怎樣的感情?(可以讓孩子理解什么叫“四角的天空”)(再有感情朗讀)
四、可以適當補充三十年后與閏土再見面時的場景,思考:魯迅為什么寫這篇文章呢?(再有感情朗讀)
五、總結:有些文章,需要結合寫作背景、聯系各種資料,才能了解其主要內容。
我認為,本篇課文,一定要反復有感情朗讀課文,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不斷地有收獲。
關于《好的故事》的主要教學思考
一、反復讀課文,值導讀得有些順溜為止;
二、交流閱讀感受,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并說說,是從哪兒知道的。
三、再讀課文,努力理解自己一開始不理解的地方。
四、說說“好的故事”“美麗、幽雅、有趣”體現在哪里?找出這些句子再好好讀讀,努力把畫面讀出來。
五、快速閱讀“鏈接”資料,并且介紹現代文學初創時期的社會背景,思考“昏沉的夜”指的是什么?魯迅在這“昏沉的夜里”念想好的故事說明了什么?
教學這篇課文,可以鼓勵孩子多多收集社會背景資料。
關于《有的人》的主要教學思考
一、多讀幾遍詩歌,直到讀順溜了。
二、思考,哪些詩句是寫魯迅的?作者想說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
三、有感情地誦讀本首詩歌。
四、交流有關魯迅的生平事跡。
五、也可以誦讀魯迅所寫的經典篇章和句子。
六、也可以展示課前布置的有關魯迅的手抄報。
七、再次思考,該如何更加讀好這首詩。
八、誦讀展示。
九、討論:我們跟魯迅能學到什么?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我以為可以結合以前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語文要素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