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15日,上海金山區召開了全國以“融合教育”為主題的全國基礎教育改革大會,會上,顧明遠先生這樣說:“學校首先要把課堂教育建設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每個老師認真上好每一節課,教好每個學生;校長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課堂教育的建設上,課堂教育的建設包括課程的整合、教材的選擇、教學方法的研究、全校教師的成長等,校長的領導力就表現在有沒有改革的勇氣、有沒有整合課程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有沒有能力把全校教師結合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他多次提到課程整合的問題。
“立德樹人”“五育并舉”,一個是教育的宗旨,一個是具體的策略,只有“五育并舉”才能“立德樹人”,只有實現了課程融合,才能立德樹人。
這是為什么呢?所謂“德”,即是“得”,孩子進行學習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得”,這種“得”怎么形成?當然是通過“素養”來形成,素養怎么形成?當然是通過各種習慣的“繪事后素”形成,只有德智體美勞都形成好的習慣了,人才能真正形成好的素養。
語文如何立德?是通過語言文字嗎?當然不是!語文是學習其它學科的基礎,反過來,語文素養也可以從其它學科的整合教育中得到提升。這一點在《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應然性》中已經作過論述。語文只有在綜合性的素養中才能立德。
個人以為,當下中國人的語言素養已經到了比較貧乏的境地,由于缺少思想和思維,我們正在生產著大量沒有價值的語言。前天在一個群里,一位比較有思想和責任的語文教學學術研究者提出了一個觀點,我們在研究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并試圖代替原來的語詞,比如“語文——母語”“理解——讀解——解讀”等等,我想,這些都是因為我們缺少正確是思想和思維,并且更重要的是缺少對語文教學真正的研究造成的。這里就涉及到了“勞動”問題,當下的語文教學研究者,有多少是真正在勞動的呢?或者是在科學地、美學地、有責任地勞動的呢?
我舉這個例子的目的是,語言或者語文素養,其實有很多也是在真實的勞動中,在對自己的德行修煉中,在對美的向往,在體格健全的基礎上形成的。試想,一個體格或者心理不健全的人,他會有優質的語言么?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定要融合德智體美勞的,只有這樣,學習者所生產出來的語言才是有價值的語言,才是健康的,能夠保證民族的語言優質進化的語言。
這樣看起來,當前所做的以語言教語言的課堂教學方式,以語文課本教語文的方式,一定會發生改變,語文綜合性學習應該會在不久的將來到來。
最近,蘇州、上海、浙江等地已經有很多學校開始著手跨學科教學研究,他們已經先行了一步,但可能還不夠,因為他們目前還停留在教師對課程的整合教學上,還沒有讓學生參與課程的編織和運行,還沒有真正發揮綜合性學習所需要主動探究功能,語文教學也是如此。但我相信,他們一定會從教師的整合層面專向學生自主整合的層面。這樣,語文綜合性學習就順理成章地到來了。
讓我們共同期待,孩子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修煉自己,成長自己,涵養自己,讓語文綜合性學習為“立德樹人”“添磚加瓦”,從而真正實現語文教育的使命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