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一向是學習學言文的入門書。為什么這么說?
第一,寫得短。"隨手而記"是筆記小說的特點。全書共有1200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只有三言兩語。
第二,寫得好。作為古代"筆記小說"的代表作,主要寫人,或寫貌,或寫言行,或寫心理,往往寥寥幾筆,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
"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還是魯迅總結得好。
《世說新語》到底寫的是啥?
主要是記載東漢后期到東晉期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這是“一部名士的教科書”,魯迅如此說。
《世說新語》作者是誰?
說不清。劉義慶只算是編纂者。沒錯,《世說新語》是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出來的。
但劉義慶絕非僅僅是袖手旁觀的掛名“主編”或“總編輯”,而是不折不扣的“第一作者”,他對《世說新語》的編撰體例、思想趣味及整體風格,起著至為關鍵的統攝作用。
因此,這書雖然不是劉義慶一人所寫,但若沒有劉義慶,就不會有《世說新語》。
呂不韋編《呂氏春秋》,劉安編《淮南子》,劉向編《戰國策》,蕭統編《文選》。
古代的諸侯貴族們為什么很喜歡組織編書?
有的想遠離政治風暴,有的想青史留名。
而劉義慶兩者兼有,他也是諸侯王,南朝宋的臨川王,他的叔叔是劉裕。
劉裕是誰?
劉裕是那位終結了東晉、開創了南朝歷史的第一帝——宋武帝。
劉裕出生于丹徒縣京口里,也就是今天的鎮江,家境貧苦,母親生下他不久去死去,父親想拋棄他,幸好嬸娘伸出援手,才活下來。所以,他有個小名叫寄奴。
長大后,劉裕一度落魄到靠砍柴、種地、打漁和賣草鞋為生,后投身東晉北府軍,并從軍營里一步步走向巔峰,直至取代東晉成為“南朝第一帝”。
為此,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感嘆道:“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然而,劉裕對前朝帝王顯得冷酷無情,開殺前朝皇室之先河,先后殺了六位皇帝,即楚國桓玄、南燕慕容超、蜀國譙縱、后秦姚泓、晉安帝司馬德宗、晉恭帝司馬德文。
然后,殺害前朝皇帝的報應就來了。劉宋一代,父子兄弟之間骨肉相殘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最嚴重的。劉裕的七個兒子義符、義真、義隆、義康、義恭、義宣、義季除了最小的兒子劉義季二十多歲酗酒早卒沒有卷入斗爭有后代外,其他六個最后全部絕后,且沒有一個是善終的。
那么,作為劉裕的侄子,劉義慶是善終嗎?
答案是肯定的。劉義慶很懂避禍之道。
劉義慶是劉道憐的二兒子,劉道憐是劉裕的弟弟,封長沙王。作為二兒子,本來輪不到劉義慶封王的,但他的另一個叔父臨川王劉道規沒兒子,就把劉義慶過繼過來。于是,養父劉道規死后,劉義慶襲封臨川王。
劉裕對這個愛好文學的侄子很偏愛,稱他"此吾家豐城也" 。什么意思?他是劉宋王朝的依托。這評價夠高。
因此,劉義慶的一生可謂順風順水。
15歲后,他曾任秘書監一職,掌管國家的圖書著作,有機會接觸與博覽皇家典籍,這為他后來編纂《世說新語》奠定了基礎。
17歲時,他升任尚書左仆射(相當于以前的副宰相),堪稱位極人臣。但此一時期,但此期朝廷的"主相之爭"日益激烈。主和相都是劉義慶的堂弟。“主”自然指的是皇帝,即劉裕的三子宋文帝劉義隆,“相”指的是劉裕的四子彭城王劉義康。
兩位堂弟的明爭暗斗使劉義慶擔心卷入紛爭,將有不測之禍,29歲便乞求外調,解除了左仆射一職先,先擔任8年的荊州刺史,后又擔任江州刺史和南兗州刺史。
在劉義慶38歲時開始編撰《世說新語》,一是為了自己的興趣愛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顯示自己“寡嗜欲,愛好文義”,即不關心政治,從而遠離劉宋皇室的權力斗爭。
444年,《世說新語》撰成了,緊接著,劉義慶便病逝于建康(今江蘇南京),年僅41歲,宋文帝劉義隆哀痛不已,贈他謚號為"康王"。
英年早逝,讓人惋惜,不過,這對于劉義慶來說,也許算是幸事,為什么這么說?
7年后,劉義隆最終殺了弟弟劉義康。
35年后,即479年,宋大臣蕭道成篡位,建立了齊朝,將劉氏全族幾乎全部鏟除。
劉義慶對中國古代文學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
除了《世說新語》外,劉義慶還著有志怪筆記小說《宣驗記》《幽明錄》等,都已散佚。
《鸚鵡滅火》便來自于《宣驗記》。
而《幽明錄》中 "柏枕幻夢"的題材對后世影響更大,唐沈既濟的《枕中記》、元馬致遠《邯鄲道省悟黃粱夢》、明代湯顯祖《邯鄲夢》以及清代蒲松齡的《續黃粱》等都繼承了此一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