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懷貞和他的新娘
公元705年,即神龍元年,武則天病逝。三子李顯繼位,即唐中宗,繼位兩年多,中宗都沿用母親的神龍年號,直至公元707年九月方才改元景龍。
景龍二年(公元708年)除夕,中宗夜宴群臣,來賓都是有頭有臉的大人物,如中書、門下與學士、諸王、駙馬等。
酒過三巡后,中宗舉杯邀約御史大夫竇懷貞。
御史大夫地位高尚,歷代位列三公,官位三品,有副宰相之實。唐代則建立了一臺三院的監察制度,臺就是御史臺,御史大夫做“臺長”,即一府三院的首宰。三院就是臺院、殿院和察院,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分別執掌。
竇懷貞剛逾不惑之年,便已升任御史大夫,可謂前途無量。
皇帝特約御史大夫,定有要事相商,不料竟來做媒。
中宗對竇懷貞說道:“聽說你的妻子已經去世很久了,至今還未續娶,我經常為此憂慮,今天是除夕,我來做主,幫你選一個新夫人。”
竇懷貞聞言大喜,趕緊跪倒,拜謝不止。
皇帝喊來一位內侍,與他輕聲交代數句,內侍領命而去。
眾人都在等著,竇懷貞在盼著,緊張得心要跳出了胸膛。
不一會兒,一群內侍從西廊走出來了,有的舉著燭臺,有的舉著錦帳,有的舉著宮扇,好不氣派。
新娘子站在宮扇的后面,衣著華麗,襟帶飄飄,只是看不到臉,因為有宮扇擋著。
中宗先讓新娘子和竇懷貞對坐,又笑對竇懷貞說:“愛卿要想看到新娘,要先賦一首《卻扇詩》。”
這可不是皇帝難為大臣,而是唐時習俗,新婦行禮時以扇障面,交拜后去扇稱之“卻扇”。例如唐李商隱便有《代董秀才卻扇》一詩,詩云:莫將畫扇出帷來,遮掩春山滯上才。若道團圓似明月,此中須放桂花開。
于是,竇懷貞即賦《卻扇詩》一首,詩歌內容是什么,后世不傳。
只知詩畢扇移,竇懷貞和其他大臣們都看到了扇后的女嬌娘。
竇懷貞看到新娘后,先是大驚,隨即又面帶笑容再次叩頭謝恩。而一邊的中宗笑得早已前仰后合了。
這位新娘,在場的大多數人都認識,她是韋皇后的乳母蠻婢出身的王氏。
韋皇后如今已有42歲以上,她的乳母的年紀至少也有五十多歲了。
就這樣,在皇帝的主持下,竇懷貞得了一位老嬌娘。
竇懷貞和新娘
皇帝為什么會有此意?當然是韋皇后所托。韋皇后為何有此意?當然是乳母王氏所托。
沒錯,是王氏看上竇懷貞了。
在兩年前,即公元706年(神龍二年),竇懷貞由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升任御史大夫,正式進入了朝廷核心。
這時候,中宗非常寵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因此朝廷大事的決斷基本上都出自這對母女。
竇懷貞便開始狂拍韋皇后馬屁,韋皇后的父親名叫韋玄貞,為了避其名諱,竇懷貞連忙把自己的名字改了,改名竇從一,即對韋皇后的忠誠始終如一的意思。
韋皇后覺得竇懷貞這人不錯,很聽話,就想到了自己的乳母王氏,和中宗一商量,就撮合了這一對鴛鴦。
唐中宗夫妻倆
皇帝加封王氏為莒國夫人,竇懷貞也被同事們笑稱為“國赩”,因為在當時乳母的丈夫被稱為阿赩。
被同事開玩笑,竇懷貞非但不慚愧,還很開心,此后每次寫奏疏都落款“皇后阿赩”。
貴為御史大夫,竇懷貞卻最怕宦官。因為宦官每日和皇上皇后相伴,容易打官員的小報告。
每遇審案,見到沒有長胡須的,竇懷貞就要派人去查查此人的底細,生怕這人是個宦官。
公元707年(景龍元年),監察御史魏傳弓準備彈劾宦官薛思簡橫暴不法,這可把竇懷貞差點嚇死,堅決制止了魏傳弓。因為薛思簡是安樂公主親信,官左監門大將軍。
后來,魏傳弓又要彈劾內常侍輔信義,并把這事提前向上司竇懷貞做了匯報。這番操作又把竇懷貞嚇了個半死,連忙阻攔:“輔常侍深受安樂公主信任,你怎敢彈劾他?”魏傳弓說:“這些人敗壞王綱,若能殺了他,死也無恨。”竇懷貞雖無言以對,但仍是極力勸阻。
公元710年(景云元年),竇懷貞的災禍來了,他的后臺垮了。唐中宗駕崩,侄兒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誅殺了韋皇后、安樂公主等人。
政變消息傳到了竇懷貞耳中,可謂如雷轟頂。
竇懷貞當機立斷,親手把韋皇后賜給他的老妻子殺死,然后拿著她的腦袋去向李隆基的父親相王李旦請罪,并宣布恢復原名竇懷貞,不再叫竇從一了。
不久,李旦繼位,史稱唐睿宗。因為竇懷貞及時請罪,僅被貶為濠州司馬,后又改任益州長史。
第二年,即711年(景云二年),竇懷貞被召回朝中,升任左御史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中山縣公。九月,他又改任侍中。
為什么不到一年時間,竇懷貞就被升為宰相?
因為唐睿宗李旦喜歡很聽話的他。例如唐睿宗為兩個女兒金仙公主、玉真公主營建道觀,耗費數萬。群臣都輪番勸諫皇帝,只有竇懷貞極力贊成,還親自監督造作。
此外,竇懷貞還極力巴結唐睿宗的妹妹太平公主,每次退朝都要到公主府中請安。
神龍元年,太平公主由于參與誅殺二張兄弟有功,被三哥唐中宗封為“鎮國太平公主”。景隆四年七月,太平公主又參與了誅殺韋后的行動,擁立四哥相王李旦復位,因此而晉封萬戶,達到了唐朝公主權勢之頂峰。
每當宰相們奏事的時候,皇帝李旦都會先問道:“這件事曾經與太平公主商量過嗎?”接下來才會問道:“與三郎(皇太子李隆基)商量過嗎?”在得到宰相們肯定的答復之后,李旦才會對宰相們的意見表示同意。
但是時間一長,這對姑侄之間就產生了矛盾。
太平公主
公元712年八月,唐睿宗李旦傳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為太上皇。
公元713年七月,太平公主決定在四日起兵,廢李隆基。
政變計劃是這樣的: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率軍闖入武德殿,此處為唐玄宗聽政之所。竇懷貞與蕭至忠、岑羲三位宰相則在南衙舉兵響應。
而這個計劃卻被另一個宰相魏知古知道了,并向唐玄宗李隆基告發了。
李隆基當機立斷,于三日先發制人,在虔化門召見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二人,將他們斬首,又在朝堂上捕殺了蕭至忠和岑羲。
竇懷貞呢?又讓他提前知道了消息,逃跑了。
可是朝廷追捕得急,他無處可藏,無奈之下藏到了護城河里。雖然說天氣不算涼,但是趴在水里長時間浸泡的滋味實在痛苦。
竇懷貞思前想后,覺得自己這次算是沒活路了。謀反的罪名鐵證如山,也沒有老婆被他砍頭自首了。想通了,一狠心,竇懷貞解下腰帶,把自己吊在了河邊的樹上。
竇懷貞
第二天,竇懷貞的尸體被找到了,唐玄宗下令,把他的頭砍下了示眾!他不是喜歡改名嗎?這次我來幫他改姓,改為毒姓。于是竇懷貞變成了毒懷貞。
接下來,唐玄宗再次下令,把毒懷貞家給我抄了!抄家的過去了,把竇懷貞翻了個底朝天,啥好東西也沒搜到,只搜出了數石粗米。
皇帝對這個結果很不滿意,派人一打聽,這才知道了其中緣由。
原來竇懷貞對錢財不感興趣,他當了多年的地方官,衣服儉素,也不喜歡玩樂之事。在擔任清河縣令時政績顯著。后來歷任越州都督、揚州大都督府長史,也以清廉干練著稱。
之后當了七八年的宰相,他也沒有什么積蓄,因為所得的俸祿和財物,都被他散給親朋好友了。
男人者,無非愛色愛財愛權。而竇懷貞竟會娶大他十幾歲的老太太,官至宰相卻幾乎身無分文,可見他只癡迷于權。
對權力的追求是人最核心的欲望之一。
對權利的強烈渴望者向往著擁有權力的自己可以凌駕于眾生之上,可以主宰他人的生死和命運,心中便生出不盡的快感。哪怕失去道德,屈膝為奴,是非不辨。
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