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個企業主營業主連續5年每年虧損1000萬元,可由于購買了投資性房產在5年里增加了1億,分別是1000萬、2000萬、1000萬、3000萬和3000萬。可是,在沒有進行公允價值記賬之時,只要投資性房產不出售,其收益就不存在,那么企業每年的最終凈利潤都是-1000萬,只有第5年末才出現9000萬的盈利。可如果采用了公允記賬,那么企業的凈利潤就是0,1000萬,0、2000萬和2000萬,五年里獲得了5000萬的收益,這樣對于投資人心里也有底。
可如果在第五年末進行了房產銷售,那么沒有采用公允價值記賬的企業就直接為:
借方:銀行存款(或應收款)10000萬,
貸方:其他業務收入10000萬。
而采用公允價值的記賬企業就要進行沖銷,因為在記賬中已經把整個收入分攤到各年收益中。
借方:銀行存款10000萬,
貸方:其他業務收入10000萬;
借方:其他業務成本10000萬,
貸方:投資性房產—成本(公允價值變動)10000萬。
等于通過這種公允價值的變動來實現從虛擬賬戶收益變成了實際的收益。
在財務記賬中有一種成本分攤叫做待攤費用,也就是一次性購買后在后面進行分期攤派;同樣,在預期的收益中,也有一個叫做公允價值的方式,就是通過每年末對其投資性房產或投資性股票等靠出售來產生投資收益的產品進行評估,并以評估價值的變動進行公允記賬,超值為正,低值為負,并計入到本年末的盈余中,讓投資人真正了解到資本運作的實際情況。但在銷售了投資性房產后必須把此前的做進去的盈虧進行剔除,這也就是進行結轉公允累計的變動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