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是:十五有志于學,三十而立。二十歲處在這中間十五年的學習過程。過去讀書《增廣賢文》“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三十而立”楊伯峻俊解釋為“懂得禮儀”。《泰伯篇》說:“立于禮。”《季氏篇》又說:“不學禮,無以立。 ”我覺得挺有道理的。
因此我理解:鐵路工廠新聞網(wǎng)這十五年學習——博覽群書,也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博士畢業(yè)或自學成才的人生階段 。
孔子的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全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完整的話是孔子對其一生做學問的經(jīng)驗總結(jié),流傳最廣的就是“男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的是男人安身立命之本,不惑的是堅定自己的人生選擇,不再受外界的迷惑。
沒有把20歲分為一個階段可能是孔子認為,從15歲開始求學,到三十歲,歷經(jīng)15年才能算學有小成。通過前面15年在學海的浮沉,學識的積累,到30歲為人生一個新的階段,基本可以樹立起自己正確的三觀,即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是人生安身立命之本。
從30歲到40歲,再經(jīng)過10年的人生閱歷,洞察世事,通過識人處事。不斷的對30歲時候建立起來的為人處世標準進行實踐和檢驗,不再輕易受他人的言語影響,也不會再受外界各種欲望的引誘,才算是真正對于人生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不再輕易受迷惑,所以稱之為“四十不惑”。
總結(jié):孔子這句話沒有將20歲分出一個人生階段,應該是認為20歲當是靜下心來求學的階段。人生只有在合適的時間做最合適的事情,才是正確的選擇。但是樹立正確的三觀,還是越早越好,因為有了安身立命之本,才能在以后的人生當中越走越寬,越走越扎實。
我是@九卿臣儒,愿與您一同用腳步丈量時光,用文字溫暖人生,期待您的關(guān)注!
這段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里的“有”屬于通假字,通“又”。意思是指十五歲;立:指立身行事,做事合乎禮法。整段話的意思為: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guī)矩。”
看明白了吧,這是孔子自訴自己一生的修為,他認為自己15歲就立志好好學習,至于你問的二十歲,孔子可能在那個年齡段沒有什么大的變化就沒有提及。所以說孔子自述了他整個學習和修養(yǎng)的人生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lǐng)會的階段;五十到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huán)境影響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guī)則融匯貫通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孔子的道德修養(yǎng)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這段話其實并不是你認為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七十古稀、八十耄耋,這個意思,重點意思指: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guī)范,而不是勉強去做。
這是一個通過對孔子自身的總結(jié)而告誡勸慰后世子孫做人總則的一句話。就解釋到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