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泛濫,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常態。
隨著移動互聯網潮流的席卷,誰的微信上面沒有幾百個幾千個好友呢?
陌生人見面加好友是一種社交禮儀。
更何況還有一大堆的親戚家族群、同學群、同事群、行業群、部落群等等“好友”的產出基地。
.
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鄧巴數字定律,他通過實驗他發現,人類智力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好友的上限,是150人。
但隨著在科技的加持下,進化的人類極有可能突破這個限制。
然并卵,“好友”成群,但能夠穩定在一年內保持經常線下見面的好友仍然是個位數。
.
“好友”越多,就越孤獨。
因為人們在加“好友”時候的動機大都是出于功利之心,要么是有用,要么是有利可圖。加了之后如果沒有實質的利益產出,那就很快淪為泛泛之交、點贊之交了。真的就是“有緣再會”,然后相忘于朋友圈。
要理解,大家都很忙的,時間必須花在刀刃上,誰也沒功夫瞎扯淡。
.
這也從側面證明,經常在群里閑聊、刷朋友圈的人大都是一堆時間不值錢的人。
高價值的人總是很難閑下來的,看看退而不休的馬云和王健林的日程表就知道了。
時間太貴,浪費不起。
.
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個人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就算首富想加了你“好友”,你又能提供多少價值呢?
畢竟,人際交往的本質就是能量和價值的交換。
沒有情感連接,純粹價值考量的話,有談1個億的“好友”,為什么還要理會過來談1百萬的“好友”。
.
自重,是一切有價值人士的守則。
有能力有水平的人,一定是懂得篩選過濾的人,這也可以看作一種道德潔癖,眼里容不得沙子。
從頭到尾算起,人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獻給了重要的那幾個人。他們彼此共享時間,一起生命共舞,度過了光彩華年。
.
如今,所謂的圈子和人脈,其實是一種膚淺低質的社交關系,其消耗遠遠大于收益,而汪洋一樣的微商進一步增加了“好友”的水分,降低了社交的質量。
常常想,天天發送垃圾信息的人腦子里都是什么呢?被屏蔽、被拉黑、被刪除后,沒有了觀眾,怎么嗨?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沒有實力,就沒有人給你玩。
自我管理,讓生命起舞,才是你最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