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企鵝方面回應稱:
關于騰訊興趣內容基金(TOPIC)投資自媒體賬號“差評”一事,在業界引起較多爭議,公司將重啟更加嚴格的盡職調查程序,如與騰訊保護知識產權的原則不符,我們將協商退股。
甚至,區區3000萬引發的輿論還驚動了企鵝老大小馬哥,他第一時間在朋友圈表態:
“之前不知道這個case。原為效率而下放一些小額投資權給業務部門。目前看業務團隊并沒有做好盡責調查,我們會負責任解決好。”
而在5月26日凌晨,差評針對此事在公眾號一連推送了六條回應。
其中,差評聯合創始人在朋友圈回應特別有力:
如果大家對洗稿的定義是參考公知信息,或者寫同一選題,好吧,那我們不得不承認,整個媒體行業沒有人配的上“原創”兩個字。
嗯,我相信這是他的心里話,也一語道破了自媒體行業的頑疾。
自媒體,說白了就是賣文為生的行業。
俗話說窮文富武,一般的自媒體人士在進行之處大都是因為經濟上不怎么寬裕,靠碼字賺幾兩銀子花。
多虧了互聯網,要不然許多人就是窮酸孔乙己的命。
但拜互聯網所賜,有些寫文章、搞內容、逗樂子的幸運兒趕上了時代的風口,成了天上飛的豬,比如Papi醬就喜極而泣:互聯網是誰發明的啊。。。
靠創作內容,一天少則幾百、幾千,多則數萬、數十萬的進賬,大大解放了自媒體者的財務自由度,于是,嘗到甜頭、看到奔頭的從業者們,紛紛投身其中,希望搏命又搏利。
樹大招風,人多了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是非。
誰都想獨自承包一片魚塘,劃拉最多最肥的一群粉絲,可文人心狠起來,厚、黑是占全了的,吃相不要太難看,手段不要太沒下限。
就拿“洗稿”來說,本質上很簡單,就是一個熱點出來,大家都像禿鷲一樣撲上去,所以為了流量,為了吸引眼球各站所能,在所難免。
而洗稿,具體就是看到哪個同行的思路和觀點有挖掘的價值,然后施展拿來主義,抄過來二次、三次加工,換換圖片和文字、段落什么的,就是一盤色香味俱全的好菜。
反正粉絲也不管你是哪家原創的,只要合自己胃口就行。
用孔乙己的話說,讀書人的事,能說是偷嗎?
要知道,腦力勞動也是很累的。
天天追熱點,找資料,原創碼出一篇流量10W+的文章,以老方自己的親身體會來說,實在是不可能的事。按照正常規律,一周出一篇廣受歡迎的高質量、有價值的文章,算是正常。
所以,引入工業流水線機制、團隊合作生產內容,四處借鑒,抄抄改改,無疑是非常合乎經濟的一種選擇。
然而,這對洗稿者來說省時省力,提高效率和經濟效益了,卻虧了辛苦笨笨的(如老方)原創者。
如自大V六神磊磊就曾發了一篇名為《今兒就從頭徹底扒一下周沖,看是什么成色》的文章,怒懟洗稿者。
可這事,實在不好判定,你說是你的創意,可誰能證明呢?
除了你自己,和抄襲你的人,法院、法律也沒轍啊。
“如果大家對洗稿的定義是參考公知信息,或者寫同一選題,好吧,那我們不得不承認,整個媒體行業沒有人配的上“原創”兩個字?!?/p>
這句話說的是一點都對呢。。。
利益所在,雖千萬人也不缺不擇手段而行的人。
自古如此,憤慨是沒用的。
還是羅振宇看得通透:“我的內容大家隨便拿,隨便抄,隨便copy,來者不拒?!?/p>
維權成本太高,成功幾率太小,這也是抄襲者公然行竊的底氣所在。
目前看來,唯一的辦法,就是內容消費者的認知水平提高和自媒體作者的品牌力度擴大化。
畢竟,抄襲,永遠是東施效顰,不斷消耗自己的原創能力,讓自己在不入流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頭頂三尺有神明,出來混,遲早會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