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上流傳一句話:以大多數(shù)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你覺得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我曾覺得它過于強調(diào)“努力”了,所以不喜歡這個說法。
后來我就意識到,什么道理都應該看人怎么理解,看對誰而言。比如流水線上連軸轉的工人來說,這句話就很難成立。
或者這句話放在雷軍、劉德華這樣的“勞模”身上,也不怎么正確。
所以,這句話是針對特定群體的,不過這個群體應該過于龐大了。
在社會上,最常見的就是自命不凡的普通人,他們有種莫名其妙的自信,覺得自己與眾不同,不需要努力就可以成就一番事業(yè),認為自己可以憑借聰明找到捷徑。
褚時健和曹德旺都批判過這種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和行為。
我們不否認社會上有一些投機取巧并攫取財富的人,但這是一種不可復制、無法持續(xù)的“偶然性”。
如果把這種例外當成必然,那才是糊涂了。
做人做事都應該有平常心,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在這里,“平常心”是指認清自己是個普通人這個事實,這不是不自信,相反,這其實是客觀,是實事求是。
畢竟,你不能說自己就是天賦異稟,不承認自己現(xiàn)在的普通,沉溺于妄想之中。
實際上,作為一個普通人并不是什么丟人的事,歷史上的多少豐功偉業(yè)都是從普通人開始的。
比如曾國藩。
曾國藩的成功證明,出身平凡、資質(zhì)平凡的普通人也是能夠建功立業(yè)的,達到那些“天賦異稟”之輩無法企及的境界。
我們看曾國藩留下來的家書和文章就可以知道,曾國藩的風格就是質(zhì)樸、平實,他不會標新立異,他只告訴你如何“守正”。比如他的這句話:
“勞”、“謙”二字,受用無窮。勞所以戒惰也,謙所以戒傲也。有此二者,何惡不去?何善不臻?
人性就是好逸惡勞的,不管圣賢還是普通人,大家都有這個天性。“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惡勞,無論貴賤智愚老少,皆貪于逸而憚于勞,古今之所同也。”因此,能不能克服怠惰,是人和人的根本區(qū)別之一。
另外,人都是有虛榮心的,因此容易自負自傲自大,所以我們要通過謙虛謹慎來克服。
如曾國藩所說,勤字可以醫(yī)惰,慎字可以醫(yī)驕。
所謂一勤天下無難事,一懶世間萬事休。勤奮和謙虛謹慎都是人生的基本功,如果基本功不扎實,那就真的是如曾國藩的那句話所說,自取敗亡了: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其實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關鍵是一個“勤”字,畢竟但凡有點自知之明,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也不至于驕傲自大。
而“勤”的難處在于持之以恒,普通人不管學習還是工作,一陣子的勤奮很容易,一年兩年、五年六年持續(xù)不斷的勤奮則非常難。
曾國藩就告訴后輩,“'勤’字功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恒;凡將相無種,圣賢豪杰無種,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特別是對普通人,一個勤字,實實在在是立身之本,是成業(yè)之基。你不勤奮,就不能厚積薄發(fā)。
但人生在世,光靠一個“勤”還不夠,你還要戒驕戒躁,要明白“滿招損謙受益”的真理。
“越自尊大,越見器小”,曾國藩指出,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越是有才,越是有功勞,就越要注意謙遜、低調(diào)。從古至今,自我膨脹、“以傲敗”的例子不知有多少。
所以,“勞”、“謙”二字,確實能讓人受用無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