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丨素材來源于網絡,侵刪
何時忘卻三國
抱歉,盜取了易中天在這本書中的后記用的題目。
最先知道易中天,便是因為央視百家講壇的“易中天品三國”,斷斷續續看了一部分,至今沒有完整看完過,但他那幽默風趣的語言令我印象深刻。
他的中華史里,這一本也一直很讓我期待——都說濃縮的就是精華,當年在電視里洋洋灑灑講了52集,如今要在200頁左右的篇幅進行呈現,并且又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沉淀,想來應該不會讓人失望。
瀏覽了一下當年易中天品三國的目錄,從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入手,共分五部來講,第一部是“魏武揚鞭”,從曹操講起。
而這本《三國紀》共分六章,把“魏武揮鞭”放在了第二章,新增了第一章“袁紹揭幕”,從袁紹講起。
這樣的改變,正是為了引出這本書的精華。
因為,袁紹代表的是一個特殊的階層:士族。
易中天對整個中華帝國的演變趨勢進行梳理后的總結認為,當中華帝國由邦國時代進入帝國時代之后,統治階級由貴族地主轉變為庶族地主是歷史的必然,因為庶族地主既無高貴的血統,又無顯赫的門第,只能通過科舉考試進入政權,這恰恰保證了帝國的中央集權、倫理治國和官員代理等諸多特征。
然而歷史似乎很難從“貴族”一下子跳轉到“庶族”,必須要有個承前啟后的過渡過程,而能挑起這一重擔的,正是士族階層,因為他們看重門第這方面有點兒像貴族,而通過讀書做官這方面又有點兒像庶族。
秦漢是貴族地主時代,隋唐和隋唐以后則是庶族地主時代,兩者之間的魏晉南北朝剛好是士族地主時代。
按照這樣的推理,袁紹接過歷史的棒子之后,就該直接交給司馬懿家才是。
可是中間卻出了點小插曲。
代表著寒族的曹操冒了出來,并且在官渡一戰中以少勝多徹底打敗了袁紹,官渡之戰兩年之后,袁紹病死,用易中天的話來說,“歷史的日程表被徹底打亂”。
亂世之中可沒有什么規律可言,誰的兵強馬壯裝備精良誰就說了算,這下好了,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在各方謀臣如毛玠、魯肅、諸葛亮等多個版本“隆中對”的精心策劃下,最終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這便有了“三國”。
然而插曲終究只是插曲而已,不管曹操劉備孫權如何雄才偉略,也不管典韋關羽周瑜等輩如何孔武有力,又如何擋得住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他們注定了只能成為短暫的過客而已。
但為什么這群匆匆過客會成為后人津津樂道的談資呢?為什么這個在歷史中原本并不重要的三國會盛名空前呢?
這都是那本不是歷史的小說《三國演義》惹的禍。
為什么《三國演義》有這么大的魅力?
易中天的觀點是,《三國演義》剛好圓了中國人千年來的圣君夢(劉備)、清官夢(諸葛亮)、俠客夢(關羽張飛等),這是中國人求“大同”“小康”而不得退而求其次的“治世”夢;并且,它以“忠義”為核心價值,符合農業民族的特性。
可是,當我們需要建立新的社會觀、道德觀、歷史觀和核心價值觀的時候,當我們需要通過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和法制建設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候,需要的是接近真實的歷史,而不是演義。
正如易中天從講三國出發,一路走來,走到系統梳理整個中華史的時候,會突然反問自己——
何時忘卻三國?
20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