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79年8月,華羅庚教授在英國伯明翰參加世界解析數論大會,正逢梁羽生大師在歐洲游玩,兩人不期而遇,相談甚歡。其時,華老剛剛看完《云海玉弓緣》,迫不及待地和梁大師交流看法。華老評價說武俠小說是成年人的童話。
這句話后來成為武俠迷們時常念叨的句子。
正如有井水之處有柳永之詞,有華人的地方便流傳著金庸的故事。
以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等作者為代表的武俠小說,伴隨著很多人的成長歷程,慢慢浸潤進日常生活,言談話語中點滴可尋。
朋友講,有一次他和大老板去杭州出差。路過西湖隧道時,一直正襟危坐、閉目養神的老板,突然說了句,聽說當年任我行便是被囚禁于此。頓時覺得老板可愛起來。
聚會吃飯時,有人喝高了,站在桌子上,朗聲念到:聞君有白玉美人,妙手雕成,極盡妍態,不勝心向往之。今夜子正,當踏月來取,君素雅達,必不致令我徒勞往返也。滿座歡騰。
小時候的夏夜,躺在石板上伴著蟲鳴蛙聲,聽著收音機里的《飲馬流花河》。放牛的時候,手里捧著《笑傲江湖》,一本書看完,牛兒也不知道去了哪里。高中學習最繁重的時候,也不忘躲著被窩里,開著手電看《鹿鼎記》。
兒時看武俠,是在做一場夢。在夢里,我們成了大俠,青衫磊落江湖行,飛花摘葉可傷人。有靈犀一指,會漫天花雨。有銀鞍白馬,多美酒香人。施展輕功,庭除廊廡之間,趨退若神,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數不盡瀟灑風流。
少年的時候,會覺得人生長路錦繡,未來一片美好。
等到長大躋身社會,開始碰觸生活的殘酷。自由和約束撞擊,欲望與規則搏力。很多時候頭破血流,不得不忍氣吞聲。身上漸漸長滿盔甲,心頭慢慢起了繭縛。
但我們仍在向往心有塊壘拔劍即出的暢快。
武俠便成為了成年人的童話,承接著疲憊生活的精神寄托,是大多數碌碌拼搏的人,心底里的熊熊大火。
在武俠的世界里,成年人可以肆意解讀出反抗、自由、浪漫、純粹的價值觀以及不問出身的上升通道。大俠們的行端舉止成為人們理想化生活的最佳注腳。
(二)
武俠的第一層解讀是反抗 ----- 代表底層民眾的反抗,對不完美社會秩序的顛破。
從絕處讀俠氣。
水深火熱時,人們期盼的是手持長劍的大俠,匡正天理,使良善終好,使奸邪俯首。
武力是人最原始的能力和沖動,不關乎權勢、地位、資源和金錢,是底層人與生俱來的武器。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天下有變,揭竿而起,平民武力可以改變秩序。
而俠則給武力加上一層道德的正義感。
在傳統世界中,統治政權和民眾的利益往往是對立的。俠客就成了人們心中對于利益訴求的唯一寄托。大俠也會順勢化身救世主,解救人民于水火。
人們對于俠士的要求極為嚴苛,鐵肩擔道義,古道熱腸,一諾千金。
南宋末年,蒙元大軍團團圍住襄陽,郭靖單槍闖敵營,和忽必烈有一段對話:
忽必烈道:“郭叔父是當世大大的英雄好漢,卻又何苦為昏君奸臣賣命?”
郭靖站起身來,朗聲道:“郭某縱然不肖,豈能為昏君奸臣所用?只是心憤蒙古殘暴,侵我疆土,殺我同胞,郭某滿腔熱血,是為我神州千萬老百姓而灑?!?br>
和平時代是沒有大俠的。
現世安穩,歲月靜好,往往是表象。沉靜的海面下總是布滿暗礁,民間疾苦無法上達天聽,有司不作為,時常有之。
人們渴求揮劍濟蒼生、掃盡不平事的大俠不得時,便會在書中找尋。
心中有反抗的種子,武俠便有流傳的意義。
(三)
武俠的故事中,鋪陳著極盡自由和浪漫。
書中的境界,讀罷掩卷,豪氣中生,喉間火燙。
講到生死之交的灑脫,有王動、郭大路、燕七、林太平,有楊鐵心和郭嘯天。
講到紅顏知己的溫情,有苗若蘭、程靈素、程英、霍青桐,有朱七七、風四娘和蘇櫻。
講到萬人敬仰的高昂,有郭靖、喬峰、陳近南,有葉孤城、西門吹雪和謝家三少。
武俠的核心是對自由的爭取,是對人生不受束縛的極大展望,是對情感訴求的強力表白。
愛想愛的人,交一輩子的朋友,做值得做的事兒。
金庸說,浪漫主義在武俠中有重要的地位,表現人的激情與高尚情操,描寫對人生的理想,展示生活中美的一面。
楊過的偏執苦情。
黃藥師的魏晉遺風。
令狐沖的決不妥協。
喬峰的雖千萬人吾往矣。
自由的世界里,才能活出自由的人格。
武俠承載著人們的自由意念。
他在一個架空的背景里,告訴我們,當思想插上自由的翅膀,戴上浪漫的玫瑰,沖脫一切現實的束縛時,我們的精神到底是什么,我們到底能活成什么樣子。
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只能壓抑自己的欲望,喊著詩和遠方,茍且著生活。
武俠是精神食糧,成年人的童話,可以慰藉我們求不得的欲望。
(四)
武俠同時也在詮釋著純粹的價值觀。
墨子說,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千人千義。
俠往往和義并行,彰顯著心中的善惡準則,決定著劍下的手段分寸。
對于俠的價值觀,可以定義如下:
俠之小者,鋤強扶弱。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胡斐便是個典型俠客,他急人之難、行俠仗義。
金庸在《飛狐外傳》后記中,對胡斐做了一番高度的評價:
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蔽鋫b人物對富貴貧賤并不放在心上,更加不屈于威武,這大丈夫的三條標準,他們都不難做到。而胡斐“不為美色所動,不為哀懇所動,不為面子所動”。英雄難過美人關,袁紫衣軟語央求,不答允她是很難的。英雄好漢總是吃軟不吃硬,鳳天南贈送金銀華屋,胡斐自不重視,但這般誠心誠意的服輸求情,要再不饒他就更難了。江湖上最講究面子和義氣,周鐵鷦等人這樣給足了胡斐面子,低聲下氣的求他揭開了對鳳天南的過節,胡斐仍是不允。不給人面子恐怕是英雄好漢最難做到的事。胡斐所以如此,只不過為了鍾阿四一家四口,而他跟鍾阿四素不相識,沒一點交情。
胡斐是個純粹的俠客,不問利益,只看善惡。
這樣的英雄只能存在書中,現實生活中絕不可覓。而我們缺失的,往往是最為可貴的。胡斐圈粉無數,就在于這股絕對的俠氣。
郭靖身上有著明顯的兼愛非攻思想。第二次華山論劍的時候,郭靖曾苦苦思尋武功的意義,最后終于悟出了以武止戈的意義。下半生血染襄陽,死不旋踵,其實為自身價值觀的踐行。
一人守一城,在郭大俠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于謙、方孝孺、史可法的身影。
溫瑞安說,俠就是于在所不為與在所必為中作選擇。
有了純粹的價值傾向,俠才所以為俠。
而到了金庸最后一部《鹿鼎記》,俠義的味道漸漸地淡了,利益開始考驗著人性。
當俠義被利益裹挾時,那種激動人心的瑰麗便消失殆盡。
于是,我們看到俠客的背影越走越遠,英雄的名字只流傳在杯中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