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二天在看田余慶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開篇話題是“王與馬共天下”,說一點我的簡單看法,算是讀后感。
“王”,指的是山東瑯琊王氏家族,舊時王謝堂前燕,也是這個王。
代表人物有丞相王導、大將軍王敦,以及王羲之、王獻之等,都是王家人。
“馬”,說的是晉瑯琊王司馬睿,衣冠南渡以后,建立東晉,謚號元皇帝,廟號中宗。
這里的“馬”也可以理解為東晉皇室。
永嘉之亂,胡人南下,中原沸騰,晉王司馬睿與王氏家族聯手,苦心經營,在江東逐漸建立根基,為晉朝又續了一百年的命。
王與馬共天下,祭則司馬,政在士族。
皇帝負責意識形態,門閥則實際控制政權,東晉百年的政治特色。
共天下這事,歷史有過類似案例。
呂不韋在趙國碰見嬴異人,奇貨可居,決心為其謀求秦王之位。
嬴異人大為感動,立下諾言,若大事有成,必分秦國與君共之。
后來異人果然即位,成為秦莊襄王,拜呂不韋為相,封文信侯,食十萬戶。
雖然位極人臣,但離真正的共天下還有很遠很遠。
劉邦為了籠絡韓信和彭越,也曾許下共天下的承諾。
這二種“共天下”情形,更多的是一種姿態,只是說明在權力分配和尊卑關系上,君王會高看一眼,超過一般君臣的關系。
說是共天下,君王的產權是99.9%,大臣是0.1%,絕不是五五開的平分。
但東晉時的共天下,皇室與門閥還真是名器相予、御床與共的關系,甚至士族的勢頭更猛一些,有著廢立皇帝的能力。比如,大將軍王敦便曾打算廢掉晉明帝。
為什么東晉會出現這種政治局面,搞得皇權變成門閥的裝飾品?
原因還得從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說起。
三分歸晉,司馬奪了曹家天下,武帝司馬炎分封天下,一口氣封了二十七個司馬王。
武帝死后,晉惠帝司馬衷即位,就是“何不食肉糜”那哥們。
惠帝無能,皇后賈南風專擅朝政,王爺們就不愿意了,紛紛起來造反,天下亂成一鍋粥。
到了后期,變成了成都王司馬穎和東海王司馬越的對峙。
兩家難分高下,各自去請了外援。
司馬穎這邊請的是匈奴人劉淵,前趙的開國皇帝,以及羯人石勒,后趙的開國皇帝。
司馬越的幫手則是鮮卑人,拓跋氏和段氏。
八王之亂持續了將近十五年,經濟殘破,社會動蕩,中原元氣大傷,一片凋零。
胡人趁虛而入,劉淵和石勒聯手,起兵反晉,先后攻入洛陽和長安,弄死了西晉的最后兩個皇帝,史稱永嘉之亂。
最后,司馬睿和王敦、王導一起,率中原臣民南下渡江,定都建康,成立了東晉。
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的后果,不僅是將晉朝從北方趕到了江南,更重要的是毀滅了幾乎全部宗室成員,和很大一部分追隨他們的士族人物。
簡而言之,東晉司馬氏失去了自己的基本盤,能夠仰仗的便只有送他們過江的王氏家族,以及盤踞江南的土著士族。
同時,江南士族也需要一個像孫策、孫權這樣的強勢人物,來保障他們的利益。
司馬睿是皇室血脈,有足夠的名分和權威,再加上落難而來,寄人籬下,必然會尊重江南士族的利益。
王氏居中極力籠絡南士,協調南北士族之間的關系。
三方各取所需,東晉逐漸在江南站住了腳。
基于以上的權力結構,以及時代背景,皇權是必須讓位給士族的,
但又因為有南北士族以及王謝庾桓各家的互相牽制,沒有哪家士族能單獨篡了天下。
王與馬共天下,便成為一個動態的平衡,彼此客客氣氣,相安無事。
最后再說說晉朝的得國不正。
司馬氏為河內望族,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歷任洛陽令、京兆尹等要職。
司馬懿進入官場卻很晚,公元208年,29歲才開始做官,跟陳群、吳質、朱鑠一起,稱為曹魏四友,協助曹丕成為魏國太子,最終登上帝位。
靠著極長的生命線,司馬懿熬死敵人和朋友。曹丕曹睿兩次托孤,大魏四朝老臣,地位尊崇,門生遍天下。
曹魏對司馬家極好,從太子舍人一路升遷到大將軍、太尉,隆恩浩蕩。
司馬懿本應該活成諸葛亮的樣子,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然而,司馬懿70歲的時候居然反了,而且成功了。
曹魏并無過錯,天下風調雨順,司馬家欺負孤兒寡母,一步步奪取了天下。
史書評價,司馬晉得國不正。
后果便是,整個晉朝從未提及忠君的口號。
曹家對你那么好,你有臉喊忠君么?
所以只能將“王與馬共天下“時常掛著嘴邊,大家都是好兄弟,一起創業守天下吧。
參考文獻:
1,《東晉門閥政治》,田余慶,2012,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