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古辭里,有一篇叫做《箜篌引》。
說有一人,披頭散發,往河里狂奔,他的妻子在后面一邊追,一邊喊著讓他停下。
男人不管不顧,直接跳入河中,溺水而亡。
妻子站在岸邊,仰天長泣,鼓箜篌而歌曰: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
墮河而死,其奈公何!
短短十六字,千百年來,卻引來無數人共鳴。
李白、李賀、溫庭筠、陸游等名家,都曾以此題,各自寫過華美詩篇。
梁啟超當年在清華授課時,講到這篇樂府,一字三嘆,贊不絕口。
公無渡河,你不應該渡河。
暴虎馮河,莽夫之舉,跳下去,必死無疑,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識,渡河者自己也應該知道。
公竟渡河,你竟然還是跳了下去。
到底是什么原因,遇見了什么極端的事情,才會讓一個人放棄對生的留戀,毅然赴死?
墮河而死,你果然淹死在河里。
明知必死還要為之,于是你得到了你想要的結局,這也算是“求仁得仁”罷。
其奈公何,我能拿你怎么辦?
你一意孤行,飛蛾撲火,你是一個獨立的人,就算你沒有生的自由,但你有死的自由,你決心赴死,別人又如何能夠勸誡?
十六個字,沒有前因后果,故事背景,只看到一個人決心赴死,另一個人無力阻攔,徒呼奈何。
或許有一種力量,正驅使著那個丈夫毀滅自己,瘋狂地撲向死亡。
昨天,一位朋友跟我聊天,說早上本來不小心劃破了手,結果一時上頭,又給自己主動再劃了兩道口子。
這時,她忽然理解了自殘行為的動機。
“你們都不善待我,生活跟我過不去,不等你們傷害我,我自己來,不給你們這個權利。
我已無法選擇如何活著,但我要選擇如何死去。”
一個卑微者的自我宣言,一個身不由己者的最后自由。
類似這種自我傷害的行為,在很多人身上都曾發生過。
這是一種根植于內心的沖動,在我們焦躁、迷茫、絕望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破土而出。
我們稱之為死本能。
死本能這個說法,最早出自弗洛依德。
他認為,有序永遠是短暫而不穩定的,只有混亂是永恒的。
因此,所有的事物會朝著混亂的方向發展。
人性中的破壞欲望或者輕生念想,本質是為了達到混亂,以期望追求真正的穩定平和。
只有在死亡里,個體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緊張和停止掙扎,達到最徹底的平靜。
死本能是一種欲望,和其他欲望一樣,渴望得到滿足,滿足的方式是發泄和破壞。
如果沒有能力,或者不愿意向外發泄,便會轉而向內,攻擊和折磨自己,而最極端的方式是毀滅自己。
狂人渡河而亡,朋友用刀子劃自己的胳膊,這些傷害自己的行為,歸根結底,都是我們的死本能在驅動。
雖然人人都有死本能,但自殘的人終究只是較少的個案。
放眼身邊,絕大多數人還是好好地生活著,人間煙火,熱氣騰騰。
因為我們還有一種可以和死本能抗衡的能力,生本能。
生本能由二個部分組成,自我本能和性本能。
自我本能目的是保護個體生存,性本能,則為了繁衍。
死本能作為一種與生俱來的原始力量,是無法被根本消除的。
我們能做到的是增加生本能的力量,來抵消和淹沒它。
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分配到生本能的精力更多,死本能便會被大為削弱。
生本能里,最燦爛的投射行為便是愛自己。
愛是一種主觀意愿,目的是讓自己變得更好。
培養一種愛好,換一份喜歡的工作。
讀一本有意思的書,交一些可愛的朋友。
養一個寵物,學習一項有意思的生活技能,以及所有能夠賦予生活陽光、有建設性的舉動。
這些關乎愛的積極行為,都在增強我們生本能的力量。
快樂越多,生命越精彩生動,死本能的力量便越發的微弱。
心中若有愛,眼中便有了光。
人生之路再長,我們也會不慌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