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 (公元前45年12月12日 — 公元23年10月6日)。王莽原為西漢外戚王政君家族重要成員,他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漢末年,在漢武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他乘機竊取漢朝大權,篡位當上了皇帝,改國號為“新”,改年號為“始建國”。隨后王莽就依托古代的傳說,制定了一套改革措施。
王莽的政治改革,實質上是想解決西漢自武帝以來所積存的社會矛盾。他改革的內容總體上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規定土地國有并禁止買賣奴婢;二是在商業上推行“五均六筦”法,“五均六筦”指由政府管理食鹽業、金屬礦產開采權、白酒經營、錢幣鑄造發行、征收漁牧稅、下放貸款等六項改革。但是他的這些改革使廣大中小工商業者乃至居民均受其害、工商業遭到極大的破壞,五均六筦成了對人民的暴政。
王莽的幣制改革是為他的政治改革服務的。隨著他政治改革措施的出臺,他的幣制改革也多次變更且種類繁雜。這除了有王莽迷信《周禮》、托古改制的政治因素之外,還有他搜刮民間財富的真實目的。他的幣制改革總共分為四次。
1.第一次幣制改革
第一次幣制改革發生在居攝二年(公元7年),這是王莽篡位的前一年當時他模仿周公輔佐成王的故事,以安漢公的名義,居攝踐祚,執掌朝政。為了搜刮財富,推行他的國有政策,在當時通行的五銖錢之外,又鑄造了3種虛值的大錢與五銖錢并行流通。第一種是“大泉五十”。圓形方孔,每一枚重十二銖,重量雖然是4克的五銖錢的3倍,但是面值卻是五銖錢的50倍;另外兩種新鑄的錢幣就是“契刀五百”(相當于500枚五銖錢的價值)和“一刀平五千”(相當于5000枚五銖錢的價值)。其中“一刀”二字是用黃金錯成的,又稱“金錯刀”。
無論是“契刀五百”,還是“一刀平五千”,明顯都是虛值的大錢。王莽發行這兩種形制特殊的刀幣,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搜刮黃金。當時的金價是一斤黃金值五銖錢一萬枚,因此,按照面值“金錯刀”兩枚或是“契刀”二十枚就可以兌換黃金一斤。實際上,這就是說,王莽是要用錯金的33克銅,或是沒有錯金的330克銅,從老百姓手中兌一黃金!這哪里是發行貨幣,完全就是公開的掠奪!《漢書》記載,王莽死后,宮中還保存有六七十萬斤的黃金,估計其中大部分的黃金就是通過此次幣制改革,用“契刀”或是“金錯刀”收兌的。
王莽這么做完全是為了配合推行他的黃金國有政策。我們知道王莽改革的總體思路就是要廢除私有制,實行國有政策。除了土地實行國有,物價、借貸由國家管控之外,他還想推行黃金國有政策,計劃將黃金也全部收歸國有。為此他曾頒布法令規定列侯以下的人都不準擁有黃金,也就是說要將列侯以下的貴族以及大商人所擁有的黃金完全收歸國有。這項政策主要是針對有權的官僚和有錢的大商人,將他們手中的黃金收歸國有以后,實際上也就消除了他們兼并土地、買賣奴婢的可能。這樣既消除了社會上破壞改革的力量,又為進一步的改革儲備了硬通貨,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這兩種虛值大錢,因為面值太過虛高,一經推出就使本來因為“大泉五十”而引發的盜鑄現象更趨嚴重,民間于是群起盜鑄,益發不可禁絕。王莽雖然在第二年就廢棄了這兩把刀幣。但是,由此而引發的私鑄不但沒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王莽的幣制更是越改越亂直至最后崩潰,導致改草失敗、天下大亂而政權覆滅。所以他的這次改革是失敗的。
2.第二次幣制改革
第二次幣制改革于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開始推行。此時的王莽已經篡位,建立了新朝。他認為“劉(劉)”字因為有“金”“刀”等偏旁含有兇煞之氣,對于他的新朝恐不吉利。于是就廢除了此前所鑄造的“金錯刀”和“契刀”兩種刀幣。五銖錢因為是劉氏政權原來的貨幣也被廢棄不用。除了前一年鑄造的“大泉五十”繼續保留之外,王莽又新鑄造了一種重量為一銖的“小泉直一”錢,想用它來代替原來的五銖錢流通。規定50枚“小泉直一”錢等于1枚“大泉五十”錢。主幣“大泉五十”與輔幣“小泉直一”按50:1的比值在市場中并行流通。這種“泉貨二品”的主輔幣制度,實際上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主輔幣制度。這次幣制改革也可以看作對上次幣制改革的繼續或補充。
3.第三次幣制改革
第三次幣制改革分前后兩個階段:
前一階段是實行“泉貨二品”制度以后,為了防止社會上的私鑄,王莽甚至禁止民眾擅自攜帶銅、炭等幣的材料,以防止他們私鑄五銖錢。違犯這項規定的人,將被流放到邊疆去服苦役。老百姓普遍抵制“泉貨二品”幣制的推行,私下里仍然習慣使用五銖錢,并訛傳“大錢當罷”,意思是說以一當五十的“大泉五十”應當被廢棄。王莽針對這種謠言又緊急發布告示規定:民眾私自攜帶五銖錢或者傳“大錢當罷”者,將比照非議井田制的刑罰來定罪,即流放到邊疆去服苦役。法律雖然規定得非常嚴厲,但是從諸侯、卿大夫以至一般的庶民,沒有多少人愿意執行,因此而犯罪者不可勝數。后來王莽為了推行“泉貨二品”幣制的流通又派遣諫大夫50人,分別去各個郡國鑄錢。這樣漢武帝經過艱苦的斗爭才被收歸中央的鑄幣權,又被王莽輕易地返還給了郡國。
后一階段是王莽于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推行的“寶貨制”。所謂“寶貨制”是指“寶貨五品”,它包括五物六名二十八品。這里“五物”是指金、銀、銅、龜、貝五等幣材;“六名二十八品”是指泉貨六品、貝貨五品、布貨十品、龜寶四品、銀貨二品以及黃金。泉貨六品(六泉)即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布五十;布貨十品(十布)即小布一百、么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 這是種極為奇特、煩瑣的制度,可謂是空前絕后!
“寶貨制”中雖然有貝幣、龜幣,但仍然是以“泉貨”“布貨”即銅幣為主,而且是以最小面值的“小泉直一”為基準,其他貨幣則按一定的比率遞增。值得一提的是“寶貨五品”中,除泉貨六品、布貨十品外,貝貨、龜寶、銀貨以及黃金,至今都沒有實物出土發現,筆者無法想象它們的樣子!
王莽規定官民出入都要攜帶新鑄的“布幣”和“通行證”相互驗證,否則就要遭到水陸關卡的盤問與扣留。王莽推行新幣的手段非常奇特,但是這些做法不但無補于紊亂的幣制,反而更增加了百姓對于新幣的排斥。在民眾的普遍抵制之下,王莽當年就被追收回成命,叫停了“寶貨五品”,重新恢復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實行的“泉貨二品”,即主幣“大泉五十”與輔幣“小泉直一”并行流通的貨幣制度。
王莽之所以要推行這樣一套煩瑣無比、造型奇特的“寶貨制”錢幣,是因為他看到“大泉五十”與“小泉直一”流通不暢,認為如果貨幣的面值過大,小額交易就不方便;面值過小,則大額支付就會很麻煩。只有大小不同面值的貨幣搭配使用,才便于流通!。其實王莽理論上想的是非常正確的,但是在實踐中他卻沒有堅持主輔幣大小二品并行的制度。這一制度實際上早在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推行第二次幣制改革時就已經實行了,他只要繼續堅持下去就可以了,民眾慢慢地就會接受并習慣使用。但是,書生氣十足且食古不化的王莽,依據《周禮》另外又新創了一套更為煩瑣復雜的“寶貨制”,這樣一來人們就更接受不了了,他的第三次幣制改革也就失敗了。
4.第四次幣制改革
第四次幣制改革始于天鳳元年(公元14年),目的是要廢棄此前流通的“小泉直一”與“大泉五十',代之以新鑄的“貨布”與“貨泉”與“布泉”。并重新鑄造一種一萬文的大銅錢“國寶金匱直萬”,當五銖錢10000枚,也可兌換黃金一市斤!一枚“國寶金匱直萬”錢,竟值一斤黃金,可見其剝削之程度驚人了。 這種銅錢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為方孔圓錢形式,面文為懸針篆“國寶金匱”四字,旋讀。下以短頸聯方形泉身,身面、背有直紋兩道,紋內直書懸針篆“直萬”二字,背無字。 “國室金匱直萬”錢,由于面值過高,發行時間過短,因此彌足珍罕,存世量僅為個位數,且完整的很少,多為殘次品。 “貨布”面值為二十五,形制為細長形布幣;“貨泉”、“布泉”面值均為一,形制均為圓形方孔。貨布與貨泉布泉之比調整為25:1。貨泉的重量與五銖錢相等,這實際上是等于恢復了五銖錢的流通。“大泉五十”因為使用的時間比較長,王莽擔心停止使用后民眾不肯接受,于是又準許大泉五十與值一的貨泉等值流通。這一規定頃刻之間就讓大泉五十損失了原價值的五十分之四十九、僅余五十分之一。王莽的這次幣制改革,本來的目的似乎是穩定幣值,挽回人心。但是,結果卻又一次演變成了瘋狂的財富掠奪,這就使他徹底失去了民心。不久,王莽被殺,政權覆滅。第四次幣制改革徹底終結!
王莽的幣制改革雖然都失敗了,但其所發行的一系列錢幣卻是古錢史上的精品。“國寶金匱直萬”(10000文的大銅錢)即是一例,因其幣值過高,發行時間短,故存世極罕,為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加之其近乎神化般的傳奇經歷,故即使歷經百年滄桑,其仍被文博界和收藏界視為古泉魁首奇珍。
如果拋開社會作用不談,僅就錢幣本身而言,我們必須承認王莽的錢幣銅質精良,制作精美,書法更屬上乘,在我國古代錢幣制作技術及藝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清代著名錢幣學家戴熙在《古泉從話》中贊譽王莽“為古今第一鑄錢手。人皆有一絕,莽為錢絕'。王莽因此獲得了“中國古代鑄錢第一高手”的雅稱!
王莽是一位具有社會主義思想的改革家,他推行的“土地國有、均產、廢奴”三大政策,目標就是要建立古代的社會主義烏托邦。因此,胡適曾稱他為“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王莽的幣制改革是其整個改革的重要一環,他煩瑣復古的幣制改革歷史上曾被認為是失敗的典型而給予了全面的否定。
客觀地分析,王莽的幣制改革也并非一無是處。譬如他認為:如果貨幣的面值過大,小額交易就無法折零;面值過小,貨幣數量增多,需要車載斗量,運送的費用也要增大。只有輕重大小各有一定的比例,使用方便,民眾才會樂于接受。王莽不但理論上對此有正確的認識,實踐中也曾經有過創新的舉措。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他曾推行主幣“大泉五十”與輔幣“小泉直一”以50:1的比值并行流通的制度,后來這一比值于天風元年(公元14年)又被調整為25:1。這應該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主輔幣制度,是非常科學、先進和實用的貨幣制度。遺憾的是,復古思想濃厚的王莽,“每有所興造,必欲依古”。特別是在劉歆的蠱惑之下,依“古制”用貝、龜、刀、布等為貨幣,并先后鑄造了37種不同質地、不同式樣、不同單位、不同比價的貨幣。如此極度煩瑣、紊亂、濫惡的幣制,最終導致他的幣制改革徹底失敗。這也揭示出一個原理,即改革者僅僅有理想是不夠的,他還必須是一位接地氣的現實主義者!
感謝大家的觀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