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豐錢)
這兩年,借著網絡時代的東風,
從前只在泉譜里,只在傳聞中的那些錢幣大珍,出現在了我們身邊。
這讓我們產生了一種錯覺,
好錢并不難得。
于是買買買,成了當下提高玩錢水平、圈層地位的“捷徑”,
直到有一天我們發現,
大珍還管夠,錢不夠了...
(五代·乾亨重寶)
“大珍”無處不在。
我記得最早玩錢,
微信尚未普及,直播還不存在。
市面上常見的,也就是五銖開元,宋屌明錢,以及海量的清錢。所謂好錢,也就清代的小母、大錢,稍有一點。
至于歷代的珍品,一年到頭都難得一見。
而現在,只要打開手機,
朋友圈里的大泉商,今日賣鐵母,明日賣試鑄,上午賣祥云,下午賣跑馬...
直播間里的大泉商,今天擺靖康通寶折二,明天擺至正之寶五錢,后天擺的可能就是臨安府錢牌...
那些錢幣限時拍更不用說,每一期不來點龍鳳通寶折三,阜昌通寶折二,大中通寶十豫,咸豐通寶鐵母,都上不得臺面。
今年這一年,
朋友圈、直播間不談,幾個主流的錢幣平臺,
光是乾亨通寶,靖康通寶,祺祥重寶這樣的重器,就看到了不下10個,
至于三字刀、金錯刀、乾封泉寶,得壹元寶,嘉定折十,龍鳳通寶,咸豐當千這些,更是數不勝數。
而永通萬國、大觀折十、天啟十一兩、隆慶通寶、咸豐當百這樣的中檔名譽品,
只能算常規配置,俯拾即是。
(歷代)
人人都想買硬貨
不可否認,追逐更好的錢幣,是一個錢幣收藏愛好者最純粹的訴求。
而隨著互聯網的到來,
越來越多的名品浮出水面,
收藏中“進階的欲望”也就隨之而來。
進階之路,往往是從屌絲到小精品,再從小精品到名譽品,最后從名譽品到珍品。
目標之欲,往往是有了母錢想雕母,有了大樣想超大樣,有了三級幣想一級幣。
學生黨會攢上幾個月的生活費,工薪會拿出一個月的工資,有錢人也會準備一筆專款,
去實現硬貨理想。
小玩家多會買名譽品。
說是玩徽宗,連個大觀折十都沒有,說是玩清錢,連個乾隆母錢都沒摸過,
顯然說不過去。
而有錢人更青睞名珍。
“順天易得,得壹難求”那就得壹元寶來一個,“五十名珍”聲名遠揚,那就也整兩個,
方顯大佬本色。
這種訴求,到了12月份只會更加強烈,
畢竟2020都要結束了,今年的目標再不抓緊,也就實現不了了。
(南宋·淳熙元寶)
如何把錢用在刀刃上?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事實上,我們對大珍的欲望,一不留神就會讓我們傾家蕩產。
現在的錢幣,太貴了!
一枚好品的大觀折十就要三四千,一枚能玩的隆慶通寶就要大幾千,
這些,還只是小菜。
龍鳳通寶、阜昌重寶怎么也得兩三萬,南宋試鑄、清代母錢怎么也得一萬起,
更不必說咸通玄寶、永安一百、嘉靖三錢、清代雕母這樣的東西。
每一個,我們都承受不起。
一枚小名譽品,可能就要我們一個月甚至幾個月的工資,而一枚大珍,可能就得我們幾年的積蓄。
如何用我們有限的財力實現大珍,
把錢用在刀刃上,也就顯得至關重要。
首先,是排雷。
利益使然,大珍是高仿、修補、上色的重災區,
若沒有十足的了解,沒有靠譜的渠道,可能你所有的心血都會付之東流。
利益使然,大珍是用托、搬磚、炒作的重災區,
若沒有十分的把握,沒有廣泛的對比,可能你買到的只是虛高天價的“回鍋肉”。
其次,是選擇。
同樣價格的崇寧小平和崇寧折十應該怎么選?
在品種和品相之間做出最理智的衡量。
同樣價格的永通萬國和太和五銖應該怎么挑?
在熱門和冷門之間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清·錢背)
文章的最后想說,
收藏錢幣,是生活以外的精神游戲,錢是必須品,但錢幣不是。
追求名珍自沒有錯,但錢幣,不止有名珍,
量力而行,才能知足有益。
你說你喜歡雨,但是你在下雨的時候打傘
你說你喜歡太陽,但你在陽光明媚的時候躲在陰涼的地方
你說你喜歡風,但是在刮風的時候你卻關上了窗戶
這就是為什么我會害怕你說你也喜歡錢幣
因為你連“品一藏泉”都沒有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