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凈的野外水系,豐美的水草,古老的火山石,種類豐富的動植物……從海口市區出發驅車往南,遼闊的土地上刻畫著萬年前火山噴發的痕跡,在這里,孕育著一種特殊的地理和生態環境——羊山濕地。
她不但是海口的“肺”,更是海口的“腎”;由于地勢低洼,并有豐富的天然涌泉,因此出現種類多樣、星羅棋布的濕地,形成了獨特的火山濕地景觀。
雖位于海口市近郊,但由于土層淺薄,羊山濕地并不大適合農耕,因此村落稀疏,正因如此,那里還保留著相對原生態的濕地和森林景觀,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圈。在這個生態圈內,濕地與森林,共同構成一個循環,調節海口城市雨旱季的水分資源不均。
羊山濕地歷來是當地為數不多的百姓重要的生產和生活資源,傳統的農耕方式和濕地和諧共處,對維持海口的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降解污染、調節氣候、補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蝕等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羊山潭豐洋濕地公園。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01
濕地博物館筑起生態屏障
羊山濕地區域北臨市區,南至新坡鎮,東起龍塘鎮,西至石山鎮,總面積370平方公里。一萬三千年前,這里的火山群不斷活躍爆發,受西部高、東南部及北部地區低洼的地勢影響,地下熔巖噴發流溢而形成高低起伏的火山熔巖地貌區。
“羊山濕地發育于火山地貌區域,由地下潛水通過火山地貌區地表裂隙涌出、漫溢、匯流、聚集,以及崎嶇的地表承接天然降水,從而形成天然濕地。” 全球環境基金海南濕地保護體系項目宣傳教育專家盧剛告訴海南日報記者,作為我國唯一的熱帶火山熔巖濕地,羊山濕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季節性河流、洪泛濕地、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澤、淡水泉、庫塘等多種濕地類型,堪稱“海口濕地博物館”,更是世界寶貴的自然遺產。
在羊山濕地周邊,多為茂密的樹林和灌叢,森林與濕地共同構成水陸結合的立體生態系統。“這在海南其他地方并不多見,潛藏著很高的生態與景觀價值。”盧剛說,羊山濕地中水、森林與濕地的關系水乳交融,相互補給。
(左圖:羊山濕地的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水蕨。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杰 攝;右圖:羊山地區三十六曲溪。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雨季時,森林集水和儲水,乃至調節暴雨時的洪水;旱季時,森林釋放儲水,為濕地補水。同樣,洪澇時濕地總能夠緩沖、儲蓄和吸收洪水;旱季又能夠將水分釋放給更需要水的地方。
森林與濕地一直在進行地下水與地表水的交換。濕地上的植被搖蕩起伏,減輕或減緩了水體對岸線、河灣及湖岸的侵蝕,從而保護住森林。
濕地與森林,共同構成一個循環,調節海口城市雨旱季的水分資源不均。淫雨霏霏之時,濕地默默地將過多的雨水深情吸納;炎炎烈日之下,濕地給干裂的土地以滋潤。濕地納水、吐水,做足了水文章。
(新舊溝濕地的一汪清水。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尤其獨特的是,羊山地區出露的淡水泉形成涓涓細流,滋潤著野生荔枝群落和熱帶林,野生荔枝林和村落周邊茂密植被,與濕地形成了獨特的“熱帶林-火山涌泉-河溪-沼澤濕地復合體”“野生荔枝林-熱帶林-淡水泉-草本沼澤復合型火山熔巖濕地”。在羊山地區,還有大面積種植的水稻田,熱帶林島狀分布其間,并與淡水泉、草本沼澤鑲嵌交錯,形成具有熱帶特色的“田洋”濕地。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源頭的補給對于河流的存在和維持正常的結構與功能至關重要,而羊山濕地與海口的市內河水系的安全息息相關。羊山地區發育良好的火山熔巖濕地,加上與濕地交混的熱帶森林,使得這一區域成為海口市主要內河的發源地和重要水源涵養地,流經海口城區的三條主要內河——美舍河、響水河和五源河都發源自羊山濕地。
(羊山地區具有熱帶特色的“田洋”濕地。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02
自然人文景觀展示悠久生態文明
從海口市區出發,經過1個小時左右的車程到達龍華區龍泉鎮新聯村,如詩如畫的新舊溝濕地呈現在眼前。在火山巖石堆積而成的新舊溝護壩上,兩條細長的新舊溝里不斷奔涌著清澈的泉水,滋潤著護壩兩側的農作物。在航拍圖里,可見新舊溝千回百轉,從西向東,一路滋潤著周邊萬畝良田,最終匯入南渡江。
這是有著海南都江堰之稱的巖塘陂、亭塘陂水利工程,說起這個水利工程,當地人無不稱奇叫好。龍華區龍泉鎮水利站站長莊人伯介紹,這個水利工程始建于唐代,直到現在1000多年過去了,它仍然得以保存并滋養著羊山地區萬畝良田。每年春節前后水干之際,新舊溝護壩兩旁便種植幾千畝水稻,雖然每年只種一造,但是此地土壤肥沃,水稻產量高,畝產量可達1500斤。
(羊山濕地里的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生稻。 熊一軍 攝)
在火山地區特定的條件下,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與之緊密相聯,其聚落格局、建筑材料、種植方式、物種選擇、水資源利用方式等,呈現出與火山熔巖濕地區自然環境的高度適應,形成一個協同進化體系,是一個典型的熱帶濱海區域火山熔巖地區的自然文化遺產綜合體,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
除了上述所說的塘陂水壩自流灌渠系統以外,羊山濕地還有著火山熔巖水塘-火山石溝渠-沼澤濕地多功能水資源與水環境調控體系,融水利、灌溉、通行、水生生物生境于一體的火山石蛇橋,類似都江堰渠首工程“魚嘴”分水結構的五孔尖墩石橋,田洋系統,熱帶林-火山涌泉-河溪濕地復合體等等,充分展示了羊山的生態智慧。
(左圖:羊山濕地里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虎紋蛙。 盧剛 攝;右圖:羊山濕地里的水菜花。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此外,羊山濕地還有獨特的生態旅游文化,火山與濕地交融形成的極具地域特色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古色古香的公廟和用火山石修筑的村落,這種集自然、歷史、文化于一體的優良景觀資源,充分體現瓊北地區獨具魅力的民俗風情、豐厚的歷史傳承,也展示了海口人民樸實的生存智慧和悠久的生態文明。
03
保護利用推動城市與濕地和諧共生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千百年來,這片土地上養育著許許多多勤勞的人們。他們的生活與火山和濕地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羊山濕地的開發、保護與利用,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火山石不僅可以給微生物提供很好的棲息地,還可以讓植物便利地吸收水分,利用清澈的泉水和火山的特性,多年來羊山地區村民農耕以種植水稻以及水生蔬菜為主。當地人對火山石可謂物盡其用,經精工巧作之后,搭建出當地特有的火山民居,不僅冬暖夏涼,而且防風、隔音效果好。
(羊山地區,火山石充當田壟。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近年來,政府和村民不斷發揮羊山濕地的獨特性,對產業進行升級,在保護中對濕地進行利用。
在龍華區龍泉鎮涵泳村,荷花種植戶陳華強一大早就帶著村民忙著采蓮蓬、剝蓮子,給各大餐館、批發商備貨。
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陳華強就開始學習荷花種植技術,減少水稻的種植面積,這也讓他賺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現在靠著荷花產業,一年總收入能有30到40萬元。”因此,他把自家的荷塘戲稱“搖錢樹”。
瓊山區鳳翔街道新潭村,因村前千畝大潭“謝潭”而得名,每逢初夏時節,潭面開滿荷花,每年吸引兩三萬名游客前來體驗觀光。
秀英區永興鎮馮塘村曾是海口最偏遠、經濟較落后的村,通過引入社會投資,利用馮塘村生態資源建設的“馮塘綠園”,已成為一個集火山濕地、生態農業、民俗文化等多元素融合的鄉村生態旅游區,通過旅游服務、旅游區務工和土地租金分紅等,全村50多戶村民每年每戶能有2萬多元收入。
這一片純凈的土地,不僅調節著海口的空氣環境,同時也成為越來越多市民游客的觀光場所,成為本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渠道。
文\海南日報記者 郭萃
新媒體編輯\實習生 于昕鷺